寒门之士[科举]: 250. 250 诸事 即将发生……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寒门之士[科举]》 250. 250 诸事 即将发生……(第1/2页)

    第二百五十章

    两位阁老并肩而行,一人老成持重,另一人朝气蓬勃,此般场景叫路过的官员们多看了两眼。

    京中有传闻说张阁老与柳阁老不太对付,似乎并非如此。

    二人走了一段,张四维先停下脚步,对柳贺道:“近日兵部那几封疏,你可都看了?”

    本月唯兵部的奏疏最多,先是要将巡检司由城内移至城外,以方便缉盗,之后又奏称蓟镇曹家寨要修筑台堡,此系京城边防,阁臣们亦十分关注。

    除此之外,还有武臣考核、公费岁额银等事务,有遵定例者,也有改新例为旧例者,事务十分繁杂。

    柳贺点头道:“我都看过了,其中最难者,恐怕是高尚忠之奏。”

    高尚忠是万历五年进士,如今任户科给事中一职,他奏的是边饷的问题,北方边防一向是大明朝的重中之重,据高尚忠之奏,山西、蓟镇、宣府等都有积欠边粮、冗费繁杂的问题。

    张四维笑道:“泽远是否觉得,入阁之后才知国事艰难?”

    柳贺答道:“我初初入阁,怎敌元辅辛劳至今?”

    对于这些事,都得内阁商议后给个条陈,之后再报给天子,事实上,六部奏报之事,许多在早年间已经发生过了,只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兵部之事柳贺并不十分精通,张四维和申时行探讨时,柳贺便在一旁倾听,边事张居正也对他叮嘱过,自土木堡之变后,历代大明天子都十分看重北方边防,然而边军数量众多,边饷重,却依旧有许多问题在。

    “边饷问题由来已久,若非太仓银还算充足,拆东墙补西墙总能办到,否则兵卒都要哗变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若边镇不打仗,光是供给兵卒嚼用就要花去许多,若是有了兵事,银子就如流水一般用出去。

    “积重难返啊。”柳贺补充了一句。

    “但别的银子可省,军费却一点也省不得。”张四维道,“自一条鞭法施行后,朝廷财税收上了不少,然而花钱的地方更多,泽远,你在扬州时便很有办法,如今既入了内阁,不如再替大明百姓再想一想?”

    柳贺沉默了半晌。

    他在扬州府的所作所为,朝中恐怕无人比张四维更清楚,对方特意提起这个,不知是真觉得柳贺有办法,还是仅是试探于他。

    张四维说的也不错,这几年,大明各地也不是十分太平,就以扬州府为例,洪涝刚过去不久,又突然遭遇了大风,根据当地记载,这是大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风灾,官民屋舍上的瓦都飞了,如皋县的县衙都垮了一间屋。

    柳贺搞钱的能力张四维还是清楚的,虽他在扬州时将盐商们狠狠剥下了一层皮,可作为官员本身,能对付商人,能从这些视财如命的商人手上挣到银子,这就是柳贺的本事。

    “元辅着实高估我了。”柳贺笑道,“若有此等法子,我必然第一个跑过去。”

    要想挣更多银子,无非两个法子,一是自身生产力的提升,二则是自海外积蓄财富。

    西方眼下已经在开辟新航路,大明却仍在海禁中,当然,两地国情不同,柳贺暂时也无法决定开放海禁一事,即便开了,拥有强劲的海军和火炮也是极有必要的。

    若不跑远,只是围着近海的话,往倭国转一转倒是很不错的主意,毕竟日本有着丰富的银矿资源,这一点着实令他垂涎。

    洪武朝时,朝廷收税以米粮、绢帛等为主,钱、帛为辅,正统以后,米粮开始折色为白银,自一条鞭法推行以来,各地都以白银折入太仓,然而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就那么多,时间久了,银子自然不够用。

    可惜朱元璋将倭国定为不征之国,否则趁着此时其国内还在打仗,骗些银子来花花也不错。

    柳贺心想,若有机会,他定然要试上一试。

    张四维与柳贺谈了片刻,他谈到了银子,柳贺本以为他会提一提天子如今的开销问题,可张四维竟闭口不言了。

    张居正柄政时,柳贺便知天子尤其能花钱,不管那时是太后借天子的名义伸手,还是天子自身的要求,举个例子说,光禄寺是供给宫廷饭食的,定额开支是每年二十四万两,明初每年只用十二万两,正德时则涨至三十六万两,嘉靖时更是达到了四十万两的总额。

    当今天子虽有张居正约束,开销却着实不算少。

    张居正时时上疏劝诫天子,到了张四维这里,他自觉首辅之位坐得不如张居正稳,还是多倚仗天子,便不敢多说天子的过失。

    柳贺不由有些失望。

    他也和其他官员一样,在慢慢习惯首辅并非张居正这个现实。

    不过张四维不愿说的话,他还是要说的。

    天子一边自己花得舒畅,一边用《宗藩条例》控制宗藩的用度,可谓大明朝双标第一人。

    柳贺其实也不愿太过得罪天子,但满朝文武中,愿意提醒天子的不过那寥寥几人而已,他若不为,又有谁能为?

    结果柳贺刚上了这疏,他就发现,王锡爵几乎和他在同一时间劝诫天子。

    “元驭兄,当真是巧合了。”

    “不过是你我所想一样罢了。”王锡爵道,“不仅是你我,你可知,还有何人上疏?”

    柳贺心道,京城各衙门的官员他识得的不算特别多,头最铁的几位他还是认识的。

    “一甫兄?”

    “汝师兄?”

    柳贺忽然灵机一动:“莫非是仲化兄?”

    “正是。”

    柳贺面露喜色:“仲化兄回京了?”

    “刚到京不久,还没歇上两日,就急忙劝诫天子了。”

    “他为人一贯如此。”

    沈鲤这一番离京时日着实长久,他是嘉靖四十四年进士,许国的同年,柳贺到扬州后他归乡为父守制,之后又为母守制,直到今日才返回京城。

    许国已是礼部右侍郎了,沈鲤下一步恐怕会是翰林院侍讲学士,若他未回乡的话,他与许国的晋升之路应当差不多,甚至早于许国,毕竟他早早就任了会试同考官。

    柳贺回京前曾路过归德,但他和沈鲤也的确许久未见了。

    不久后几人就收到了天子回应,说几人的建议非没有道理,只是宫中各处开销甚大,此前大臣们还劝他纳九嫔,他不想多花钱,但他也无能为力。

    大臣们:“……”

    总而言之,天子就是不想听劝。

    对待这样的天子,大臣们也毫无办法。

    但不管怎么说,柳贺与王锡爵这两位新入阁的学士敢于劝谏天子,已彰显了其作为阁臣的风范。

    ……

    这一年八月,京城仍是十分热,内阁之中放着冰,但对柳贺来说,这冰于他着实不太够用,对张四维这个年纪的官员倒是正好。

    他只能一边扇着风,一边处理手中的文卷。

    内阁事务繁重,柳贺的记忆力极佳,依然觉得事务一时之间处理不完,还得轮到他当值那日再抽出时间来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