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223章 223 农事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寒门之士[科举]》 第223章 223 农事(第1/2页)

    第二百二十三章

    “家里久不住人,虽然你三叔三婶常过来收拾,可到处还是显得旧了。”

    柳贺当官之后,村里的这栋老宅子一直有人照料,旧家具都是一直用着的,纪娘子没舍得丢,柳贺打开原先柳信的那间书房,书卷的排列还与他少时一模一样。

    柳贺打开一册《论语》,有他记的字,也有他爹记的字,都泛着旧。

    “相公少时便是在此处读书的吧?”杨尧望着屋中陈列,“娘那时必然很用心。”

    柳贺点了点头:“娘有什么好的都先紧着我,还常请三叔捞些江鲜给我补身体,她出门不便,村里人就常去集市给我捎些吃的喝的。”

    下河村中,虽柳义与二婶令人生厌,可其他人还是很照顾他的,柳贺很承这份情。

    即便他有了出息,柳贺也没有叫人将家中老宅修得多么壮观,一切仍如旧日一般。

    柳贺轻抚着门框,他当时常常读书到天黑,纪娘子便在屋中守着他,当时的辛苦到今日只剩怀念。

    柳贺往外看,妙妙抱着滚团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她刚进门不久,便央着纪娘子带她去看鸡鸭,隔壁人家养了一只小羊,妙妙听见羊叫,也催着纪娘子带她去看。

    柳贺此次返回下河村,也是应族老之请,将知儿写进族谱。

    柳贺不知晓的是,因他成婚多年只有妙妙一个女儿,纪娘子未催促他,村中族老反倒十分忧心,时不时便询问纪娘子一二,柳贺估摸着,若是知儿未出生,族中恐怕有人惦记着给他过继一个儿子。

    柳贺为官之后一直不肯多用免役名额,他愿给三叔等亲人免丁役,但竟有人为免丁要将儿子记在他名下,柳贺实在是不愿,这些人说不动柳贺,便来鼓动纪娘子。

    ……

    柳贺在村里住了半月,办席宴请了下河村中的好友亲朋,柳义与二婶仍住在他家隔壁,但自柳义被关进牢里过后,他便彻底老实了,此次柳贺回乡他也没出来找事。

    官场倾轧,纵是柳贺也有如履薄冰之感,何况柳义本身见识不高,以为自己是扬州知府的亲叔叔,就能在扬州城中横着走。

    他自己落入旁人的圈套而不知,反倒得意洋洋,纪娘子提起他就来气:“倒是可惜了礼哥,挺乖的孩子,偏偏摊上这么个爹。”

    柳贺穿过来时礼哥还小,如今也成家了。

    他的亲事还是纪娘子找人替他谈的,亲事刚定下不久,柳义就去扬州蹲了牢,礼哥又羞又愧,都不想成亲了,幸亏那家女儿并未嫌弃他。

    礼哥因此没脸见柳贺,柳贺在京及回乡时,他都托人给纪娘子送了补品等,对外也不说自己和柳贺的亲戚关系,和妻儿一道住在镇江府里,和岳父岳母一道平平淡淡过日子。

    礼哥小时候纪娘子就挺疼他,觉得柳义的错处怪不到他身上。

    在镇江府中柳贺闲不住,回了下河村,他反倒过了一段滋润的日子。

    有空的时候,他便坐在河边钓钓鱼,这时候妙妙便抱着滚团坐在他旁边。

    柳贺对妙妙比划:“滚团来咱们家的时候只有这么一点大,它胆子很小,你祖母叫它往哪儿去,它就往哪儿去。”

    “滚团还畏惧临家那只滚地锦,那猫也好些年没见着了。”

    柳贺说什么便来什么,他刚提那只滚地锦,便看到一只玳瑁慢悠悠地出现在他背后,看着样貌很像是当年那只,但柳贺也并不确定。

    滚团精神一向恹恹的,回下河村之后倒是稍好了一些,此刻见了那只玳瑁,它便自妙妙身上跳下来,两只猫一起玩了会。

    妙妙便不看柳贺钓鱼了,专心致志盯着两只猫看。

    柳贺不外出便在家陪着妻儿,若是外出,便绕着通济河和茶山走一走,他注意到,柳家的族田似乎种了不少甘薯。

    据族老说,《育言报》是柳贺这右宗伯所推的报纸,丹徒县衙自然比别处更重视些,下河村毕竟是柳贺宗族所在,因而《育言报》中所提的作物,甘薯、玉麦、土豆及番柿族中都种了。

    柳贺于是多出一桩事来,将这些作物的生长状况记载下来,等驿差来取信时,将之交到京城。

    在乡的日子实在轻松惬意,柳贺许久未动笔,自然觉得手痒,因而一日晚上,哄过知儿后,他便到书房,写了一篇《乡居小记》。

    散文这类篇章柳贺并不常写,主要是没有那等闲情逸致,在京城的日子他一直绷着,脑子转得快,但也累。

    这类讲乡间生活的文字还是适合闲下来之后再写。

    “相公,娘煮了些甜汤,出来喝。”

    听见杨尧喊他,柳贺应了一声,甜汤微甜,喝着十分爽口,柳贺忍不住感慨道:“若是在京里,喝一碗甜汤也觉得无滋无味。”

    “因为相公的心思不在汤上。”杨尧道,“回乡了便不必想那些。”

    下河村中近日有一幅奇景——自村中走出的状元郎不写文章了,反而整日在田间地头,问农时,问如何伺候叶子,他那股劲头倒好似要当种地的状元一般。

    和村里人请教时,柳贺也一点没有状元郎的架子,久而久之,大家便都愿意教他,反将他身份忘得一干二净。

    柳贺任亲民官时也读过不少农书,此时虽有致力于农事的官员,可成书者少,更缺少系统性讲农业种植的书,眼下徐光启只是个十多岁的少年郎,距离他写下《农政全书》还有许多年,而其余农书,如《汜胜之书》、《陈旉农书》、《齐民要术》等,除了元代王祯的《农书》外,其余距今都太过久远。

    柳贺便想着,待《育言报》发行一段时间,便要将报中所载的农事、水利、医药、番文”各方面的经验集结成书。

    他少时读书便觉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万卷书恐怕已读得差不多了,行万里路的境界他却仍未达到。

    回乡之后他也享受到张居正的特殊待遇——一期《育言报》发售,便会快马送至镇江,交到柳贺手上。

    柳贺觉得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可潘晟却觉得,《育言报》虽被放给了张元忭等人,但这报纸毕竟是柳贺的心血,还需他多加审核、关注。

    柳贺自己上过,再听取老农的意见,于农事上见解渐渐深厚了起来。

    甘薯是他极力推广,其余如玉麦、土豆等作物也各有其效用,但柳贺也不只关注这几种新作物,稻、麦等如何增收也是他关注的话题。

    杨尧对柳贺也十分无奈,不过她早已习惯了柳贺如此——在京城时,柳贺操心朝事,每日不得闲,到了地方上,即便此刻无官无职,柳贺同样忙得热火朝天。

    刚回家不久,他已经黑了瘦了。

    他和镇江知府林应雷、丹徒知县甘世价都打过招呼,二人十分乐意将本府知农事的吏员交由柳贺指派,那小吏便带柳贺下乡去,询问何处,以探寻作物增收的方法。

    林应雷与甘世价皆十分疑惑,两人却不敢轻易问询柳贺。

    但再过一月,两人便自《育言报》农事一栏瞧见了柳贺所撰的文章。

    《育言报》问世不过半年,却已是朝廷官员、士绅、读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