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179章 179 杂事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寒门之士[科举]》 第179章 179 杂事(第1/2页)

    第一百七十九章

    “泽远,如今朝堂上颇不安稳,你当沉稳一些。”

    内阁值堂内,茶烟袅袅升起,柳贺与申时行对面而坐,后者提及柳贺这几日与言官的争论,面上便是一副不赞同之色。

    申时行近日刚入阁办事,内阁之中,张居正回乡守制,吕调阳上疏乞休,眼下一应庶务由张四维、马自强与申时行负责处理,不过总抓的依旧是张居正。

    柳贺与三位阁老关系都称不上如何亲近,不过马自强与申时行毕竟曾是他的顶头上司,二人入阁后,柳贺也常至二人面前走动,与张四维之间虽曾因扬州盐事有过矛盾,不过柳贺回京后,张居正似乎赞无对盐税下手之意,张四维便未因此事为难柳贺。

    当然,这主要是看在张居正的面子上。

    张居正返回江陵,各地清丈田亩事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柳贺虽未参与,户部传来的数据他却有所耳闻——仅南直一地,官员富绅等退出的田亩就比往年多出了三成。

    便是柳贺的同僚中,也有数位家中有田亩要清退的。

    张居正对待清丈田亩事格外重视,官员们都不敢轻视,此次张居正返乡,路过各地的官员都向他面呈本地清丈田亩之效,也有那等主动讨好的官员,不过张居正乃是回乡奔丧,自然不可能在各地接受官员们的孝敬。

    他自京城抵达江陵,只花了短短二十二日。

    随着清丈田亩策在各地的推行,朝堂中也渐渐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如有地方官员为增加本地的田亩数,便故意进行增报,也有官员为体现自身爱民如子,减轻百姓负担,便将田亩数进行少报,清丈田亩策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朝堂众官皆知,此时上报户部的田亩数与真实数据依旧有差距。

    如此种种,都构成了清丈田亩的阻碍。

    日讲课时,柳贺已对天子道明清丈田亩的意义,朝中有官员权贵将清丈田亩看成扰民、夺民利之举,而张居正的宣传并未跟上,因而柳贺写信给张居正,建议他将清丈田亩的目的向天下人道明。

    张居正可以不在意自己在读书人中的口碑,但口碑这事其实相当重要。

    柳贺将张居正成功劝回了家,虽然此前张居正自称是非常之官得罪了一众读书人,但因吴中行、赵用贤并未上疏,艾穆、邹元标等人也与柳贺一般弹劾了陈三谟等人,夺情的影响便没有进一步扩大。

    柳贺觉得,张居正是干实事的人,但天下人不理解,尤其是读书人不理解,否则万历日后清算起张居正时也不会那般顺利。

    且张居正爱用干实事的人,对于文章写得好的官员并不感冒,他为人有些刚愎自用,宁用浊流不用清流,因而日后才有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对他的诋毁。

    所谓三十二人大轿,所谓海狗丸使用过度之说皆是虚传,官员服撵皆有定制,逾制有御史参劾,且这三十二人的大轿若是真用上,按这个时代轿子的速度,张居正恐怕两个月都到不了家。

    在信中,张居正对柳贺的建议不置可否,然而半月后,内阁与户部便将此提议呈在了天子案头。

    户部尚书殷正茂某日在朝会上见了柳贺,都将他拉到一旁:“泽远,依元辅之意,官民田之则要重提,此事民间争论颇大,老夫当真要对朝上诸公道明?”

    官民田之则,即是要改变官田占比大的现状,而由民田占据多数,这毫无疑问会损害官员及权贵的利益,张居正此时不在京,殷正茂可没有胆量将这事推动下去。

    柳贺道:“大司徒,下官是词臣,田亩之事是户部的职掌,下官不好干涉。”

    殷正茂便道:“好你个柳泽远,本官是来参详你的建议,你只与元辅说,却不愿与老夫说?”

    殷

    正茂贪得天下皆知,尽管他颇受张居正的器重,朝堂上对他的弹劾却始终没有断过,此时清丈田亩事推进遇上了难题,殷正茂便想着早日将这事了结,自己也好致仕返乡,有传闻说张学颜已经盯上了户部尚书这个位置。

    若是细究的话,他殷正茂在元辅心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如张学颜的。

    万历五年,六部尚书的位置变动颇多。

    前兵部尚书王崇古告老还乡,接替他的是同样参与了俺答封贡的方逢时,吏部尚书张瀚被弹劾回乡,便由前户部尚书王国光接替了他的位置。

    一句话总结,还是张居正的自己人。

    而工部尚书也换成了治水有功的吴桂芳。

    吴桂芳兼工部尚书,又兼漕河总督一职,他在南直隶治水颇有成效,因而张居正便将南北的水与漕皆交于他一人之手,吴桂芳这工部尚书权势远胜大明朝的历任工部尚书,在天子面前也颇说得上话。

    柳贺并非不愿告知殷正茂,然而清丈田亩之策的确是户部的职责,他若轻易干涉,在朝臣心目中终究不会留下好印象。

    他给张居正出主意,全的是师生之情,他与殷正茂又没有太多往来,何必为对方劳心劳力?

    京官有京官的使命,若是一切还如在扬州时,那柳贺这个詹事府少詹事的官位又何必要?

    ……

    一转眼,时间便到了万历六年,正旦时,京里下了好大的一场雪,柳贺格外不愿出门,然而这个时候迎来送往免不了,作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之一,柳贺还需在衙门当值一日。

    “真够冷的。”

    府中烧了炭,屋子里倒是暖洋洋的,杨尧替妙妙穿了件红色披风,妙妙便如年画里的娃娃那般可爱,这大雪天,连猫狗都懒得出门跑一趟,妙妙却兴致勃勃地踩在雪里,捏雪人滚雪球玩得起劲。

    柳贺打了个哈欠,坐上马车出了门,好在这一早不用上朝,翰林院中没什么人影,他只需安安静静坐上一日就足够了。

    “柳学士,您来了。”

    一见柳贺,翰林院中的书目便送上热茶汤,还打了一盆水给柳贺净手,柳贺喝了些茶暖身,又吃了些茶点,之后便拿起书静静看了起来。

    若非年底一桩夺情/事,柳贺在翰林院中的生活可谓十分滋润。

    “将嘉靖年有关宗藩的条例给本官找来。”

    柳贺命令刚下,那书办便将文渊阁中的条例文卷等翻了出来——并非他想干涉宗藩事,说实话,藩王们在封地上的荒谬文武百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嘉靖时也曾出过《宗藩条例》,对藩王们的待遇进行削减,可惜政策削减太狠,加上嘉靖皇帝自身也非勤政的帝王,之后这《宗藩条例》便不了了之。

    读了文卷之后,柳贺最大的感慨就是——朱家子孙当真能生。

    其实也可以理解,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的帝王,他虽当了皇帝,但思想上仍是地主那一套——天大地大,儿子最大。

    为了让他老朱家的子孙能世世代代享福,他不许宗室考科举,也不许宗藩从事生产,只由大明财税养着便是。

    然而嘉靖四十一年时,宗藩总人口便有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二人,这个人口数量看似不多,然而亲王郡王等人岁禄高,一年的岁禄开支便有八百多万石,而同一年的粮税是两千多万石。

    这两千多万石里,还有一部分进了天子内库,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