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165章 165 豪情未灭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寒门之士[科举]》 第165章 165 豪情未灭(第1/2页)

    第一百六十五章

    柳贺在扬州这几年,扬州府风调雨顺,并无旱涝大灾,百姓们免遭胥吏盘剥,贫寡年老之人也常受救济,日子可谓十分平顺。

    纵然府中盐商仍对柳贺有不满,百姓们却十分感念他的恩情。

    柳贺却觉得,他并未为扬州的百姓多做什么,只是尽了为官之人的本分罢了。

    对后继者之事,柳贺登门与吴桂芳详谈过,扬州知府这等紧缺的官位,吴桂芳也很难插手,但他毕竟是凤阳巡抚,对所辖地官员的任免也有建议权。

    之后便看张居正如何决断了。

    等柳贺上了船,船已开动,岸边却仍有许多百姓遥望着船,久久不愿离去。

    见此一幕,姜通判等人都是感慨,历来为官之人,又有几人能受百姓如此爱戴?

    柳贺在任时对下属官吏人尽其用,说是榨干最后一丝力气都毫不夸张,可见着扬州府如今的气象,官吏们心中也是十分自得。

    ……

    船到了瓜洲渡,再行一段便是京口,船上风有些大,杨尧替柳贺披了件衣裳:“相公心里舍不得?”

    柳贺笑道:“人家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则胡公做到了,我与胡公相差很远,若是可以,我也想在扬州再留两年。”

    胡则是北宋官员,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他在任上取消了衢州、婺州百姓的人头税,百姓感恩于他,在方岩山上为他立庙供香火,到了高宗时,应百姓请求,以“赫灵”二字作为庙额,明初朱元璋则将之封为显应正惠忠佑福德齐天大帝,民间称为胡公大帝。

    因而官当得好不好,老百姓心里其实是清楚的。

    这一日天气晴朗,到达西津渡口时暖风熏熏,渡口上依旧一片忙碌景象,商人们将船货运至大江南北,柳贺乘的是官船,靠近码头时,大大小小的商船皆是避让。

    刚下船,柳贺正要派人请三叔来接,码头上,仍是一青袍官员带队,一行人恭恭敬敬对着柳贺行了礼,柳贺一见,仍是镇江府同知周翰。

    这可真是巧之又巧,三年前柳贺返乡时,在这西津码头见到的也是周翰。

    兜兜转转三年,周翰仍是镇江府同知,柳贺却已是扬州知府,南直隶十四府四州中,镇江知府与扬州知府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仅是所辖地域,扬州府便是镇江府的数倍。

    周翰脸上带笑,心中却是忍不住大骂。

    柳贺这官着实升得太快了,自己在府同知的位置上还未迈出一步,他却已经干完扬州知府又要进京了!

    他究竟有没有得罪张江陵?

    看这架势,他不像是得罪了张江陵,反而是倍受张江陵器重一般。

    “原来是周兄。”柳贺道,“本官只是路过家乡,周兄何必如此兴师动众?”

    “柳大人如此称呼,实在是折煞下官了。”二月的天,周翰脑门上却冒着热汗,“您在扬州知府任上励精图治,官员拜服,天子信重,下官心中也是佩服之至。”

    若是知晓柳贺有这般本事,周翰在柳贺回乡时绝不会阴阳怪气。

    陈知府于去岁平调去了外府,新任知府不知晓周翰与柳贺间的龃龉,派他来渡口迎柳贺,柳贺自扬州知府任上回京,将来必是要受重用的,别说他是自镇江返乡,就算他只是路过,沿途官员也必须多加招待。

    这是大明官场的旧俗,谁也不能幸免。

    上回柳贺有空,镇江府上下却都是冷待,这回柳贺匆匆回乡,镇江知府却将酒席备好,柳贺只要去就足够了。

    柳贺和新任镇江知府不太熟,二人只在南直隶各府议事时见过两回,但对方毕竟是父母官,纪娘子之后也要住在府里,柳贺虽行程忙碌,还是应邀赴了宴。

    但除了镇江知府的邀约外,其余官员士绅的酒宴柳贺一概未参加,他先去看了孙夫子,柳贺来得迟了,孙夫子已经完全认不出他,原本就干瘦的人几乎成了一副骨头架子,柳贺见了也格外难受。

    孙夫子眼下已认不得人,把他带到府城照顾倒是容易,可师娘却告诉柳贺,夫子意识仍清醒的时候叮嘱过她数次,叫她无论如何不许麻烦柳贺。

    柳贺除了落泪,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贺哥,夫子也不愿见你如此。”纪娘子拍拍柳贺的后背,“你的心意,夫子一直是知晓的。”

    柳贺叹了口气,道:“娘,我只怕见不到夫子最后一面了。”

    京城路远,柳贺还不知何时能返乡。

    他在扬州时与李春芳交谈过,李春芳自中状元后官途平顺,进内阁早,又受天子器重,他双亲身体康健,因而自嘉靖二十六年中状元,到隆庆五年致仕归乡,他整整二十五年只回过一次家,时间还分外短。

    李春芳与张居正是同年,张居正年轻时官途也坎坷过一阵,回乡的机会倒是多一些。

    见过孙夫子,又与丁先生他们匆匆见了一面,柳贺便与杨尧、杨乡绅夫妇一道乘船前往京师。

    此次返京,柳贺走的仍是大运河扬州至淮安段,经过扬州时,姜通判又兴师动众地领了一堆人来拜会柳贺,柳贺一概未见。

    他都是离任的知府了,又何必在原来的下属面前显威风?

    这扬州城终究不姓柳。

    该拜的上官他已拜过,该打点的地方他也已打点过,扬州是第一个让他大展拳脚的地方,柳贺自然不会忘记他在扬州府时的种种。

    ……

    柳贺上回进京是在年底,天又阴又冷,他与施允、纪文选蜷在船舱中读书,船中闹闹嚷嚷的,而这一回进京则是开春,官船在河上畅通无阻,除非是遇上挂着巡抚、左右布政使官衔的船,其余船只柳贺多不必让。

    这个时节,官员进京的其实并不多。

    在船上,柳贺若累了就读书,或是闭目思索自己在扬州府中的种种,以他对张居正的了解,进京之后,他这位座师大人必会问询他在扬州府中的种种。

    提前打好腹稿是很有必要的。

    其余时间,柳贺则在观察淮、黄两岸的堤坝与河道的疏浚情况,他在河道上待的时间不够久,但该如何治河,他也十分了解。

    淮、徐两地河道治理的情形不错,等进了河南地界,形势则稍逊一些,主要是河南百姓税负重,加之归德等地历来是黄河泛滥的重点地段,即便官府着手治理,难治是一个问题,账面上缺银又是另一个问题。

    南直隶无藩王驻地,又是两京之一,朱家祖坟在此,即便为了装点门面,朝廷总要多加关注。

    柳贺在归德时,与沈鲤详谈了许久。

    沈鲤因父丧归乡,他父亲去后,母亲身子也不大妙,沈鲤一边为父守孝,一边为家乡父老乡亲出一份力。

    沈鲤是翰林,又是天子日讲,在归德一府,他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

    归德此地历来有水灾,又有旱灾与兵祸,沈鲤年轻时便遭遇过师尚诏的叛乱,师氏叛乱之始便是聚集了一帮灾民。

    对朝廷来说,农民起义自然必须镇压,可嘉靖三十二年时,豫东屡遭灾祸,官吏,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