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120章 120 见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寒门之士[科举]》 第120章 120 见闻(第1/2页)

    第一百二十章

    丁氏族学倒是一如从前,柳贺去时是上午,只听学堂内传来朗朗读书声,先生们依旧在辛勤授课,柳贺以往看不到先生辛苦,自己当了日讲官后才知晓,一字一句都当谨慎为之。

    何况他当讲官只教一个学生,先生们却年年为十数位弟子授课,加上每旬改的文章,辛苦程度远胜自己数倍。

    族学中的风景依然与柳贺读书时相当,在当年的柳贺心目中,书堂中的书似乎是读不完的,然而今天再看,书堂似乎也变狭窄了许多。

    “泽远!”

    丁显与丁琅第一时间和柳贺见了面:“城中都传你这几日要回来,我们还想去你家看看,你倒先跑到族学里来了。”

    这是柳贺考中状元后第一次返乡,师生之间自然有不少话要叙。

    丁显与丁琅问了柳贺在京城的境况,听说他因得罪张居正而被发配去治河,两位先生虽觉得可惜,却认为治河也能显出柳贺的才干来。

    两位先生身体健康,这一点让柳贺很是高兴。

    “自从教出了你,我和华中兄身上的担子就变轻了。”

    原先丁显负责教刚入学的弟子,任务自是繁重,但自打柳贺连中三元的消息传来,全镇江城都知晓他是柳三元的先生,学童们自然争着要他教授。

    但仅凭丁显一人显然教不了那么多学童,族学这边便减轻了他的负担,只让他培养那些有潜质考中童生的弟子。

    丁琅也是一样的待遇。

    “可惜诚甫不在,你二人若是一道过来,我二人就更满足了。”

    “诚甫远在陕西,你又回了南直,当真是不凑巧。”

    丁氏族学虽在镇江府享有盛誉,然而创办以来,自丁氏走出的进士并不十分多,柳贺与施允同一年入学,彼此扶持、相互激励,最终一前一后登上黄榜。

    两人的刻苦也激励着在族学读书的学童们。

    两位先生对柳贺会试时的经历很感兴趣:“我与华中兄也在那考场中睡过,华中兄还分到了臭号旁边。”

    丁琅苦笑道:“那年恰好贡院走水,我好好的文章写得七零八落,真是时也命也。”

    “当年我也幻想过碑林提名的那一刻,可惜只是妄想。”

    听柳贺细述着如何考试、如何等待放榜、如何金殿唱名的场景,他们仿佛也经历了那一刻一般。

    再听柳贺讲述在翰林院中修史、轮值诰敕房、升日讲官的经历,丁显与丁琅面上都是惊诧,他们虽未担任过官职,却也知晓天子日讲官是何等的荣耀,即便是翰林官也难以就任。

    “好好好。”

    眼下柳贺虽得罪了首辅,可在两位先生看来,柳贺从前不过是乡间的小小学童罢了,却因刻苦读书而能陪伴天子身侧,实现古往今来读书人的梦想。

    这便是读书的意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宋真宗这句名言高拱最是厌恶,因为他认为此句赤/裸裸地将读书之事物质化了,然而科举的本质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帝王家赐予官位权财,读书人奉献平生所学。

    但大明朝读书人向来清高,认为自身是与天子共治天下,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泽远,若不介意的话,一道去见见你的师弟们。”

    两位先生邀请,柳贺当然不会拒绝。

    丁氏族学并未因柳贺与施允考中进士而扩招,学童的数量仍与柳贺读书时相当。

    堂上先生此时正在讲授《中庸》中的篇章,见丁显进来,他静静施了一礼,却不知被丁显领入内的是何人。

    “泽远可愿意讲一讲这《中庸》?”

    柳贺点点头:“也好。”

    丁显便在先生耳边低语了两句,那先生并未声张,只是恭恭敬敬地朝柳贺一拜:“有劳了。”

    柳贺主要教天子《论语》,但四书的篇章他都熟到不能再熟,讲起来自然信手拈来,堂中诸学童虽好奇为何换了人来教,可柳贺讲课深入浅出,用起典故来竟比先生还要熟练。

    “这莫非是新来的先生不成?”

    柳贺讲了一刻多钟,待他走后,学童们都好奇地问道。

    族学中新来的先生道:“并不是,若是他能任先生一职,足够你们受用一生了。”

    堂堂状元又如何会在这方寸之地中教书呢?

    ……

    柳贺又在家中见了汤运凤和于遥,两人如今都继承了家业,娶了妻,不再专注于科考一事,刚见面时彼此之间自然有些生疏,但聊了一会儿,两人发现柳贺并无变化,又和他亲近了起来。

    他们读书时关系就很不错,到现在依然有许多话可聊。

    柳贺中举时两人很是羡慕,等柳贺成了状元、当了官之后,两人心态反倒平和了,毕竟他们如何用功也到不了柳贺那一步。

    “我到如今还觉得跟做梦似的。”出了柳府大门,汤运凤揉了揉自己的脸,“当年和泽远一道读书时,我从未想过他会有这般大的本事。”

    “县试过后,我就知晓泽远不是一般人了。”

    于遥抬起头,柳府的门匾在日光下显得分外气派。

    清风桥这栋宅落他来过许多次,和镇江府许多人家相比,柳府无论位置还是建造都称不上十足的富贵。

    然而这座宅落外,三元碑细写着柳贺中隆庆元年丁卯科乡试解元、隆庆五年辛未科会试会元和殿试状元之事,即便再朴素,这也是整个镇江府、整个南直隶、整个江南唯一一座三元碑,毅公早已故去,柳贺就是天底下唯一的柳三元。

    于遥早已知晓自己这位同窗并非凡人,但柳贺的造化还是远超他想象。

    除了汤运凤和于遥外,柳贺在丁氏族学、镇江府学的同窗们也有上门拜访的,如和柳贺关系一般的马仲茂,因他与楚贤沾点亲故,当年待柳贺就有些冷淡。

    马仲茂秀才倒是早已考中了,就是在乡试上时时卡着,他上门时携了厚礼,似有请柳贺帮他和下任乡试考官说说情的想法。

    毕竟这几科南直乡试主考都是翰林,万历元年的主考是何洛文,他与柳贺既是翰林院的同僚,也是同一年晋升的日讲官。

    柳贺自然不会收下马仲茂的礼,一是两人之间并没有那么深的交情,二是他本就因为会试未录张敬修而被贬官,又怎会随意插手乡试之事?

    ……

    柳贺此次回乡,该见的人见了,又将镇江府里里外外逛了一圈,同窗旧友们倒是待他热情,但镇江府上下却很冷淡,柳贺猜,想必是镇江知府不待见他的缘故。

    他也未将对方此番作态放在心上。

    官场上人情冷暖是常态,何况柳贺在京里已经低惯了头。

    像陈知府这样的三甲进士,考中之后往往先外放一任知县,知县头上虽有府官及布政司衙门压着,却不必每日抬头不见低头见,衙门一关,他就是一县的老大,整个县衙都受他指派。

    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