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家女: 249-266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卫家女》 249-266(第20/38页)

需大县贡纳米二千石、中县一千石、小县七百石,百姓一年辛苦,所得不足三成。

    七月,楚王下令调集八万大军与蜀国合力攻打荆州,却被大黎先发制人,楚国失澧州、朗州,八万人只剩了两万,蜀国更是被大黎打到了黔州以西,大半国境危若累卵。

    洞庭水域落入黎国之手,楚王自是不甘,号称要以三十万大军之力将北人赶回北疆。

    田赋如山,兵役如刀。

    百姓纷纷舍家奔逃,楚王令各地派出重兵抓捕逃户。

    楚国沿袭唐制,节度使掌一地军政,仰赖田户供养,为止田户外逃,每以人头震慑,如是几月,南楚各处民变四起,百余失地逃民就敢攻打县城之地。

    在这四起的民乱之中,有一处正在长沙府南的湘潭县,二百多人以妇人文氏为首,文氏年三十上下,亡夫是一米商,死于败兵劫掠之中,守寡之后她操持家业、抚育儿子、孝敬老人,在乡间极有贤名,湘潭县令无能,为讨上官欢心,令各家以白银代粮,楚国银价飞涨,若真以银纳税竟是一年辛苦空忙,文氏带家丁数人找县令理论,却被打成乱民,本是无路苟活,她又并非泥人,怎能被磋磨至此,索性真的作乱,登高一呼,带人攻下了县衙。

    湘潭距离长沙府太太近,文氏赶在武安节度使大军袭来之前带人撤出湘潭,辗转往罗霄山一带而去。

    “文娘子,我在湘潭县衙看见他们找了山巫做法来镇压这个。”

    “这是一封信。”

    短短数日就显出刚毅之色的文漆娘看着信上所写,眉头先是紧皱,进而缓缓松开。

    “是黎国大辅写给天下求公道之人的一封信。”

    文漆娘一个字一个字看过去,看到最后,忍不住读出声来。

    “求公道而不堪,求站直而跪地,求解惑而陷囹圄,非汝之过,走白山,入凉州,过赣水,翻秦岭,黎国上下已在恭候,可代汝等以刀问之。”

    放下信,她抬头看向崇山峻岭之北。

    那里就是大黎。

    “我们去朗州。”

    她的心中有了决断。

    “咱们去黎国,看看他们是不是是不是真的能给咱们公道!”

    第259章 将燃   “杀人者,公道也,万兵未至,还……

    后人用“薄纸轻下,星火四起”来形容文明十八年的这个冬天。

    黎国大辅一句“耕者无食,种者无田,织者无衣,辛劳者无身,此为不公。”

    终究扰动了天下无数求公道之心。

    蜀、楚两国合力攻黎却遭惨败,十万儿郎抛尸山野,十万儿郎成了黎国的俘虏,国中加征税赋,时局动荡难安,揭竿而起者就像扑不灭的火。

    仅寒冬两月,楚国抗缴纳租就有四十余起,其中七八起百姓聚众过三百人,不仅敢冲杀县衙,甚至敢据山称王,文漆娘带着二百人北上,到了朗州已有千余人,再回罗霄山,她立起大旗,上书“公道分田”。

    四字一出,贫寒者拥簇,富贵者恨极,国中瞬时有烽火遍地之势头。

    蜀国年景要好些,孟氏也算宽仁,可惜的是,九月战败,久在富贵窝的老国主就缠绵病榻,到了十一月,终于熬不过去了,新主登基,老臣勋旧横行朝中,上面风起云涌,下面自然满是闻风而动的蛀虫。

    位在北地的梁国没有直接对黎国出兵,早就病退深宫的圣人还现身前朝,大有励精图治之势,盐政、粮政、商道、吞地、税空……不过一秋,种种弊疾一时全发,彻底显出了赵梁已然成了个朽烂的空架子,连巍巍紫微城中都每日有太监冻毙在无人角落,又遑论其他各处?

    梁国又是已经被黎国环绕,一场大雪下来,整村整村的百姓在夜里逃亡黎国。

    陕州高氏也是一方小豪强,某个雪夜,家主高甫与其弟、其子一起被砍杀在自家大门前,血涌数丈。

    门上有人蘸血而书:

    “杀人者,公道也,万兵未至,还有咱们。”

    公道,又是公道!

    那卫氏的胡言乱语要让这天下变成什么模样?!分明是妖言惑众,让贱民做他们黎国的马前卒!

    无论正身处何等境地,无论国中有何等乱事,各国国主与豪强总有一件事是有志一同的——将那些送往各处的《致公道书》收缴销毁,甚至将藏信之人也尽数枭首。

    却还是止不住那些字字句句流传于民间。

    星火既起,又怎会轻易熄灭?

    而在此时,浩浩荡荡南下攻下了南吴全境的定远军近二十万大军正在度过自己在淮南、江南的第一个冬天。

    田地补种和开荒自然是他们干惯的活计了,修路和兴建水利的脚步也没有停下。

    横跨淮水,定远军建起了四座高挂铁索桥和六座铁索浮桥。

    只这一项已是让两岸百姓叹为观止,自有史以来他们还没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能不用船、不用游就到对面去。

    长江上江流和缓处也在四个月间有了四座浮桥,只有浮桥还不够,黄河上已经有了两座铁桥,明年文明十九年还要再开建三座,大运河和渭水上也各有一座铁桥,长江自然也要有,原本的麟州军械所被拆分改名为“黎国第二军械所”、“黎国桥梁研造总司”、“黎国格物所一所”,其中“黎国桥梁研造司”迁往鄂州,“黎国格物所一所”迁往江宁。

    在草原,黎国建起了史学家们亲眼所见也无法描摹的巨大煤矿,顺着铁路,乌黑的煤到达幽州。

    幽州的“幽云冶铁厂”有新造高炉二十座,一日全力产钢可达两万石。

    沿着五年内会修好的南北铁路幽江线、沿江线,沿着运河,沿着正兴起的大海运,钢材可南下到鄂州——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造船厂将在三年内落成此处。

    此外,在湛卢巨阙龙渊三部攻下南吴全境半月之后,原海东国也被承影将军所率五千铁骑所破,连同唐时怀远府以南大部被更名为“辽东十三府”,正式成为了黎国疆土。

    发生在南吴旧地和辽东十三府各处的就是之前黎国上下经历过的——缺人,缺能说官话的,缺识字的,缺能算的,缺当地出身的官吏。

    过去一年在荆州选出的官吏和原本淮北的官吏一样顺着江流被选派往各地,好在,之前裁撤各地守军也为让各地方多了些可用之人。

    依照从前对韩氏叛军一般的处置,定远军调八万曾随其主帅负隅顽抗的俘虏北上辽东垦荒开地。

    这八万人是原南吴与楚、蜀俘虏混编而成,辽东比白山更远,却有海东国积累的基业,也不好说日子是不是会比白山更难过,也和最初的白山垦荒军一样,他们在辽东呆满五年就可以选择是留在辽东还是回转祖籍。

    与此同时,黎国还征调了五万原各州守军组成辽东军往辽东十三府驻守、垦边。

    黑水靺鞨各部一半因为偷袭定远军被卫燕歌打成了辽东十三府的一部分,另一半向大黎称臣,送来了人参和熊皮,有黎国的十几万大军在侧,想来他们很快就会从骁勇善战变作能歌善舞。

    除了黑水靺鞨之外,室韦各部也向黎国称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