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一心搞钱[八零]: 392. 第 392 章 于援朝道:“其实……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女主一心搞钱[八零]》 392. 第 392 章 于援朝道:“其实……(第1/2页)

    于援朝道:“其实去年就该转的,这最后一学期了也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

    程昕道:“没事的,她读书可下苦功夫了。如无意外考个好一些的高中没问题。”

    说着把程澜鼓励程杳的,少读一年书等于多挣一年钱的说法说了。

    哦,如今又有新的说辞了。京大给学生发的补助比北师大、川大这些学校都多多了。

    可见学校越好,来捐赠的人就越多,学校也就越富裕、越舍得给学生发补助。

    程杳听说了程澜一个月林林总总能拿到六七十的补助,高兴坏了。

    读书可有动力了!

    程昕道:“对杳杳就得这么对症下药。从她小学为了不复读、直升年级,自己在家啃书本我就知道了。澜澜这套说辞对她最是有效果。”

    于奶奶得知了孙媳妇她妈干的事也是无语得很。

    至少要等到那个川菜馆归你了之后再把儿子招来吧。

    就那个当舅舅的对妹妹和外甥女的做派,把钱给他用是膈应人得很啊。

    她想了想孙媳妇回老家给五保户上坟都不肯回家,果然很快就摇着扇子去了一趟川菜馆敲打程昕母亲。

    于援朝亲自登门撵人,程昕她哥不敢不走。

    直接给他买了硬座火车票,就把他送上了火车。

    但他把他妈过去一年攒的钱都拿走了。

    好在程昕之前养胎、生孩子用了不少钱,所以没给她妈太多。

    也就拿走了一两百吧。

    于奶奶是直接以查孙媳妇嫁妆的名义来查账。话里话外把人狠狠敲打了一番。

    意思这是程昕带进于家的嫁妆,姓于了。

    于家不同意,程昕就不能随意送给娘家人。

    实际上,程昕把名下唯一一套房过户给了程杳,虽然于援朝生母背地里嘀咕过一阵,说那该是自己亲孙子的。

    但于奶奶和于爸爸都是没有意见的。于家也不稀罕跟程杳一个孤女争什么。

    至于这川菜馆,事实上如今是程杳外婆在打理,于奶奶更没觉得这是于家的。

    但这个人实在太糊涂了,又吃这套。她寻思了一下也是这样最省事。

    程杳外婆在于奶奶这个长辈和离休大干部面前,那自然是只有唯唯诺诺的份了。

    她私下问过程澜,女婿的奶奶到底是多大的干部。

    程澜告诉她,“目前享受的是市长的待遇。”

    当时就把程杳外婆吓到了。村长在她面前都是大官了,更别说市长。

    这个事情暂时就这么落幕了。程杳外婆还在住在团结湖小区的房子里,打理着川菜馆。

    但于奶奶会时不时过去查个帐。

    川菜馆的利润,一半归于家(程昕),一半依然是归程杳外婆。

    就相当于程杳外婆一个月还是有百来块进账,吃饭在店里,住在程杳的房子里。

    于奶奶又说她不能穿得差了,影响店面形象,拉着她去买衣服。

    程杳外婆对她那是一个指令一个动作,服帖得很。

    总之就是不让钱又花在了欺负程昕和程杳的那一家子身上。

    于奶奶过来和程澜说起这事儿都有些好气又好笑的。

    “我这一角,特别像个恶婆婆你知道么?”关键她和孙媳妇的娘家妈还不是婆媳关系呢。

    程澜道:“我四伯母没主见,被出嫁从夫这类的教条绑缚了一辈子。您就当剑走偏锋对她进行改造好了。”

    于奶奶道:“还是农村的妇女工作不到位啊。”

    说到这个,程澜倒是替黄主任叫了一声屈,“妇女主任又没有执法权,只能劝解。而家庭暴力,公安其实也不怎么管。”

    于奶奶叹口气,“主要家务事真的不好管啊。”

    程澜想起自己好心知会燕妮,人家还是照样摆酒,也不由得点点头。

    于奶奶道:“援朝最近也升职了,但是更加忙得脚不沾地的。这次严打,计划是以年为期,从重从快、一网打尽。”

    于援朝30岁,值此用人之际,组织上也给他加担子了,提为了副处级。跟高煜的副团算是齐平的。

    当然,北京官多,副处、副团都不算什么。

    他们也就胜在年轻。高煜今年虚岁26岁。

    程澜挠挠下巴,“但其实我听在这里消磨时光的那些老同志说,五六十年代我们的治安情况比如如今其实还挺好的。现在这么乱,除了回乡的两千万知青没工作,国家无钱安顿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孤儿这些,还有什么原因么?”

    她这段时间还在做论文的最后修改,预备去投核心刊物,也想弄清楚这些状况。

    便找在会所里的老人们询问。

    他们告诉程澜,其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为了解决六十年代就业难的问题。

    程澜恍然,原来那个时候就业就很困难了。

    就业困难真是关系民生的最大问题啊。

    但这种解决方式治标没治本,最终导致了两千万回城知青依然就业难。

    所以现在搞对内改革,把许多由国家掌控的资源释放出来,支持私营企业、个体户、乡镇企业的发展。

    就是为了多多提供就业岗位,彻底解决从六十年代堆积到如今的就业难的问题。

    别说,她这里的老人家还真是有不少各行各业离休、退休的精英。

    这些人要么把儿子培养得很好,所以可以来享受私人会所的服务;要么自身是老革命,在程澜这里享受五折优惠。

    而于奶奶则是公安部离休的。

    所以方奶奶还没回来,程澜就向她请教为什么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前半截,大家印象中很混乱的年月,刑事案件反倒没有如今多。

    方奶奶一辈子都是管档案的,她清楚记得历年的重大刑事案件的数量。

    她道:“还真让你说着了。那个年月的治安都比现在要好些,没有什么大案、要案。”

    程澜很疑惑,“可这是为什么呢?”

    方奶奶道:“你知道古代出门冲州过府得有路引吧?”

    程澜点头,“知道,不然就按盲流算,会进不了城门。哦,对了,支书叔公同我讲过,六十、七十年代出县城,必须工作单位或者乡上开介绍信。现在嘛,基本除了买飞机票和火车卧铺票,都不用了。我们去重走长征路,从来没有人来查我们的介绍信。”

    “对,介绍信和古代的路引这是一样的原理。那个年月整人的事多,但人员不流动啊。也就大串联的学生到处跑了两年,但他们搞出来的事也有限。本乡本土,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再是斗争你、整你。等闲提升不到杀人越货这样的重大刑事案件上来。说实在的,那时候大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都穷。抢谁啊?但现在不同,像你这样的一批人暴富起来了,贫富差距出来了。然后还不限制人员流动,又有小两千万人没工作。这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