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拿了嫡子剧本后: 第114章 第114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庶女拿了嫡子剧本后》 第114章 第114章(第1/2页)

    除了制定代州的发展之路外,沈霁还建议道:“还有一事,这代州的丁户之数须得重新核实,户籍账册也要重造,正好可以借着这次的秋税清丈田地、核查户籍。”

    杨业也正有此意,他擅长的领域虽然在于领兵打仗,但也清楚军事力量需要靠钱谷、民生的基础支撑,必要的时候还得从当地百姓中招募兵卒,所以这项工作必须马上安排下去。

    过了小半个月,杨业便派人整理出了大大小小铁场四个、小型银场一个,还意外地发现有一个产煤矿的煤场。

    沈霁的建议是把这些矿场都掌握在官府的手中,让矿场的管理和生产更具制度化、安全化和科学化。

    杨业听不懂什么制度化和科学化,他只听出了大概意思,因刘汉政权的荒政,底下十州都混乱的很,包括这些矿场,几乎都停摆了。哪怕不停摆,也多数掌握在当地有权有势的豪绅手里,他们跟矿场的监当官互相勾结,谁出价高,他们便把矿产卖给谁,他们甚至偷偷跟契丹做买卖!

    不管是沈霁还是杨业都不可能放任他们这么继续下去,因而必须整顿矿场的吏治,同时把矿场牢牢地掌握在朝廷的手中。

    沈霁与杨业商议过后决定上报朝廷。

    而得知自己没法再左右矿场的豪绅们也不想坐以待毙,奈何新任知州和通判跟别的角色不同,他们那一套威逼利诱的手段在二人面前,完全不够看。

    用武力胁迫?杨业手中掌握了一支军队,他们是活腻歪了去挑衅杨业?

    利诱他们?杨业作为降臣,还未完全被赵老大信任,身边耳目众多,他哪儿来的胆子接受贿赂?况且他性子忠正耿直,是不可能接受贿赂的。

    那看起来文弱的沈霁就好下手了?那是不可能的。“他”不仅跟杨业关系好,“他”还是宰相之子,前途无限,得昏了头才会接受他们的贿赂。

    换一个人来当知州或通判,他们都能想办法利用一个人来制衡另一人,可偏偏杨业跟沈霁的关系和谐,很难挑拨离间!

    可现在他们一直吃在嘴里的肥肉要被人抢了去,再冒险,他们也是要想办法的。

    于是在沈霁与杨业的折子上报朝廷之前,一份从代州快马加鞭送到东京汴梁的密函便呈送到了赵老大的案上。

    ……

    平定北地后,赵老大最近又把目光放到了地图的东南一隅,而大抵是感受到了压力,吴越王最近频频派使臣进京,不是朝贡,就是参加各种庆典。他的姿态放得很低,使臣不是心腹大臣就是他的亲儿子,最近更是上书说他想来参加冬至的大朝会,请赵老大批准。

    明眼人都看得出他的试探之心,赵老大还在琢磨是否要答应,便听闻有代州的密报。想到那个令他忌惮的杨业,赵老大的眉头皱了起来,然而沈霁的面孔又在眼前浮现,他最终还是松开了眉头,拆开密报看了起来。

    呈送密报的人有些忐忑,本以为赵老大会动怒,岂料他只是安静地看着,还饶有兴致地叫人倒了茶,他一边喝一边看。

    “密报是谁呈上来的?”赵老大忽然问道。

    那人小心地道:“是代州的宝兴军寨兵马监押。”

    赵老大的神情有些耐人寻味:“他一介寨兵马监押,不管兵甲训练、差役之事,怎么管到知州和通判上面来了?”

    呈送密报的人哪里知晓这么多,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赵老大突然一声冷喝:“耍奸耍到我的面前来了?!当我是什么容易疑神疑鬼的昏庸君王吗?”

    “臣不敢!”那人急忙请罪。

    不是说密报杨业跟沈霁勾结,企图私瞒矿场,好悄悄冶炼铁器、打造兵刃,就能让官家生疑,从而问罪二人吗?再不济也是把他们调走啊,怎么会没有用?

    赵老大冷笑,他不了解杨业,但他还不了解沈霁吗?若这份密报单指杨业,他或许立马就会派人去查探真伪了,可把沈霁扯进来,是觉得自己是多疑的人,连心腹大臣之子都信不过?

    沈霁是吃饱了撑才会舍弃宰相之子的身份,舍弃大好的前程去跟一个降臣造反!

    “哪怕要上奏弹劾,那也是言官的事,他一个寨兵马监押有什么资格密报通判?这是越权!而且诬告上官那是大罪,来人,押下去严查!”

    赵老大的态度让那人懵圈了,他大抵想不到问题出在赵老大对沈霁的迷之信任上面,一直喊着冤枉。

    这事刚传开,政事堂便也递了不少折子上来,其中就有一份来自代州的,关于整顿矿场吏治、大力开采和发展矿产产业的规划书。

    看完这份规划书,赵老大大概也明白沈霁和杨业为何会被人告密了,这是动了别人的馅饼,被反咬一口了。

    不出几日,他派去代州查探情况的人也回来了,和杨业、沈霁递上来的折子差不多,他们在代州老老实实的,并没有搞事,倒是他们的政策损害了一些豪绅的利益,这些豪绅刚好又跟那寨兵马监押有勾结,于是想到了利用杨业的降臣身份做文章,让赵老大将人调走。

    可大抵是他们知晓沈霁跟杨业的关系不错,所以脑子一抽,干脆给沈霁也泼了脏水。

    赵老大下令处理了那个寨兵马监押,又敲打了杨业一番,让他们好好整治代州的吏治,不要再发生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当然,关于沈霁的“把矿场掌握在朝廷官府手中”的提议,赵老大还是很认可的,道:“竟然在短短数月便探明代州未开发的,或拥有的矿场,沈继宗这小子干的还是很不错的,且放一放权,看他能把代州治理到何种地步吧!”

    他把这件事交给沈霁去处理了,也就是说,即便朝廷委派了监当官,可他们依旧要听命于沈霁。之所以不是杨业,那是因为他手里有兵,赵老大不放心把铁矿交给他处理。

    有了赵老大的放权,沈霁便放心地开展采矿工作了。

    首先制定矿场的管理条例,对矿场的日常管理、运作,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对于矿工的薪资待遇、安全保障等也列了条例,尽量把那些没有田地,跟戎狄一样四处劫掠的人吸纳来采矿。

    然后对开采和冶炼后的铁进行严格的管控,不仅要查清楚去向、记录在案,还得限制卖铁量,需要购买大量的铁,就得先拿出跟茶、盐一样,由官府印发的“钞”来。至于需求量不高的,比如用来打造农具的生铁,则可以自由交易。

    最后,除了上交朝廷的税之外,剩下的营收则投入到别的行业建设上面来,尽可能地吸引那些从别处逃过来的百姓,促进代州的人口发展。

    银矿、煤矿方面也采用了同样的管理方法。

    而眼看着气温一日日下降,北风也是一日比一日冷,百姓们都抢着收割小麦和粮食作物,省得被那北方的戎狄给祸害了。

    沈霁鉴于代州的歉收之年总是容易闹饥荒,便设了州仓,收上来的税里,七成上交给朝廷的太仓,三成留在州仓。

    当然,这不是沈霁一个地方官能做主的,朝廷本来就有太仓和州仓的制度,只是以往州仓的米都进了贪官污吏的口袋,所以州仓形同虚设。如今沈霁不过是把这个制度重新立起来罢了。

    另外,她禁止粮商将本州的粮食卖到别的州去,尤其是不准卖给契丹,不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