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相国夫人: 第144章 一三九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大秦相国夫人》 第144章 一三九(第1/2页)

    139

    公元前237年,秦国攻魏。

    因蓟城之行,长安君嬴成蟜完美地完成了赵维桢的委托。他不仅解决了名留历史的荆轲刺秦隐患,甚至还把荆轲和高渐离带到了咸阳来。

    有了这次燕国的事情,嬴成蟜再向王兄提及从政的恳求便多了些底气。

    因而秦军出兵伐魏,得到秦王政首肯后,长安君亦随王贲将军出行。

    嬴成蟜与王贲,昔年也是同窗师兄弟,赵维桢料想有王贲在,也不可能出现历史上长安君反叛的事情。

    至于荆轲和高渐离……

    赵维桢左右思量,一个安排成了自己的随身护卫,另外一个安排到学堂教乐理去。

    一则荆轲死乞白赖要跟着赵维桢混,说是“好出头”;二则赵维桢也不敢把他轻易打发走——他可是荆轲啊!

    这位祖宗还是放在身边自己盯着合适。

    况且荆轲武艺不错,平时虽然混,但其言行、三观洒脱不羁到了与现代人近似的程度,赵维桢倒是也不怎么反感。

    带在身边就带在身边吧。

    几天下来,赵维桢就适应了身后多一个保镖摇晃的生活。

    外面秦军紧锣密鼓进攻,国内咸阳日子还是要照样过。

    赵维桢依旧三点一线,吕府、朝堂,以及学堂连轴转。

    长安君离秦赴燕的几个月内,新学年已经开始,赵维桢筹备一整年的蒙学课程正式投入使用。

    和应试教育一样,新课程分为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与社会道德,以及音乐体育美术几个大类。分类多了,教书先生需求量也大,同样的准备的课程也多。

    赵维桢坐在长案前,正飞快地浏览着明日语文课的教案。

    “这些个重点,我都画出来了,”她用笔蘸朱砂粉,同赵高圈出纸张上的内容,“明日新先生授课,你从旁听提点一下——”

    话说一半,赵维桢就听到门外一阵脚步声。

    而后蹲在门前数蚂蚁的荆轲豁然起身,好奇探头:“你就是秦王?”

    赵维桢:“……”

    她一个激灵,朱砂粉差点画到长案上去。

    只见门外,青年国君与守门的荆轲面面相觑,二人相距不过三步远。在这样的距离下,不止是嬴政愣了愣,连下面的护卫都有些没反应过来。

    哪个人见到国君,离这么近还不行礼?

    而对于赵维桢来说,嬴政与荆轲大眼瞪小眼的场面,冲击力远不止是平民不行礼这么简单。

    “王上!”

    她猛然起身,险些没压住声音。

    这可是荆轲见秦王啊!

    虽然不是历史上那么回事,但赵维桢仍然是心跳猛然加速。

    她匆忙向前,见嬴政困惑地盯着荆轲,便上去轻轻推了荆轲一把:“还不行礼?”

    “啊?哦。”

    荆轲满不在乎地回过神,敷衍地抱拳拱了拱手:“卫人荆轲,见过秦王。”

    嬴政不动声色地侧了侧头。

    仅是赵维桢推荆轲的动作,就让嬴政得出“这是夫人眼中的自己人”结论。因而他对荆轲的孟浪也没放在心上,只是点了点头。

    “长安君从燕地带来的人,”赵维桢解释,“武功高强,性格却混不吝,无处安放,只好充当护卫。”

    至于他险些就来秦当刺客的事情,赵维桢觉得还是别告诉他了。

    “夫人也该有专人保护。”回想起之前遇刺的事情,嬴政微微蹙眉,认同道。

    赵维桢不置可否,反而笑道:“王上来看学童上课么?”

    国君到访,她自然要随行陪同,整理教案的事情就暂且交给了赵高。

    从宫中带来的护卫把守学堂门前,君臣则二人踱步在院落内。赵维桢侧首看向面前的嬴政,许是视线过于明显,嬴政不禁侧头:“夫人看什么?”

    赵维桢盯着嬴政的头顶:“我觉得王上又长高了。”

    荆轲一介武人,生得高大结实。而刚刚嬴政与荆轲面对面,赵维桢惊觉堂堂秦王竟然与荆轲个头不相上下。

    嬴政一顿,而后凤眼中带出几分笑意,有些无奈道:“夫人,扶苏近日都会跑会跳了呢。”

    “那又如何?”

    赵维桢理所当然地说:“二十三,窜一窜,王上还没到二十三。”

    放到二十一世纪,这就是个长得好看、身高近一米九的帅小伙啊!可惜英年早婚。

    “前线可有线报?”赵维桢问。

    提及正事,嬴政稍稍收敛笑意:“魏国,不难打。”

    这倒是实话。

    历史上的秦国攻魏,围了大梁,最终选择水淹都城,不出三月魏王便出降。虽则有效,但实属有损阴德。

    不过,当下的秦国也用不着这般手段。

    “成蟜出计,围城之后,不派兵打探,只请人日夜在城外呐喊。”嬴政说:“对城内人宣言,秦国有新农具,有足够的种子,秋收后的赋税比魏国要低。秦军亦不伤平民,不屠城、不掠地,城破之后,百姓的日子一切照旧。喊了没把个月,城内已经人心开始涣散。”

    赵维桢了然。

    如此下去,不用秦军硬打,大梁城内将会自乱阵脚。

    这也是之前秦国的做法都叫人看在眼里呢。

    秦王政采用了吕不韦“道义之战”的说法,改变了往日军队作风。尤其是在打赵国的时候,秦、赵二国恩怨多年,连赵国的百姓都没遭殃,那魏国更没道理遭受迫害。

    很简单的道理。

    “大梁城内繁华,商贾众多。”赵维桢笑道:“要是水淹淹坏了那些金银财宝,我可会心疼的。”

    嬴政挑眉,知道赵维桢说的是玩笑话,便没放在心上。

    二人在学堂院落里散步,路过窗边,听到课堂内读书声郎朗。只是几句开头,嬴政侧头听了听,不禁莞尔:“是《千字文》。”

    赵维桢:“王上可是想到了小时候?”

    嬴政:“在邯郸时,丹每日最头疼的就是夫人检查背书。起初我不解:一日一页,不过寥寥数十字,怎就背得这么慢?”

    邯郸的事情啊。

    赵维桢想了想:“我记得那时你还帮他一起背书。”

    “正因说要一起,我才知道,原来丹背书时,每读上一句,就要玩好半天完的那一句早忘了个精光。如此反复,怎能背得快?”回想起过往的事情,嬴政无可奈何:“说是一起背书,其实我不过负责催促他集中精神罢了。”

    赵维桢一个没忍住,笑出声来。

    这倒是符合嬴政与燕丹的脾性。

    想一想昔年的小豆丁板着脸去催促另外一个小豆丁背书,还挺有画面感。

    “只是,若他今年考学,怕是考不进咸阳学堂了。”嬴政感叹道。

    那确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