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卷王: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大清第一卷王》 80-90(第2/20页)

怎样反驳对方,却没人拿出具体的措施。

    康熙顿觉意兴阑珊,没心情再讨论此事,干脆道:“先到这里吧,梁九功,传膳。”

    几兄弟都知道康熙不高兴了,连最活泼的十四都不敢再做声。

    食不言寝不语,父子们照着规矩,吃了一顿没滋没味的饭。

    饭后几人告退,康熙背着手,在廊檐下走动着消食。

    京城秋季的夜里,风吹过带来阵阵凉意。天际的弯月,洒下清冷的月光。

    康熙站在那里,定定眺望。

    北地的秋,该已经起霜,甚至得穿棉袄了吧。

    康熙脑中浮现过几个儿子穿着缂丝衣袍,围坐在东暖阁的情形。再想起北地的荒凉,齐佑总是一身旧衫,辛苦操劳,心中难得掠过一丝愧疚。

    *

    齐佑收到康熙的来信,差点儿没惊出一身冷汗。

    果然,康熙准备给他送人来。齐佑无语腹诽,他真不需要康熙的这份关怀,真是一点用都没有,纯粹添乱。

    算了下日子,估计康熙应该收到他的信了。他不知道结果如何,急也无用,只能暂时等待消息。

    康熙再次送来的信走了急递,约莫十天左右就到了齐佑手上,信中将他骂了一通。

    康熙当然没提前给齐佑开府的银子田庄,好在的是,骂归骂,没强行令他成亲,还很大方给了他两千两银子。

    齐佑清楚康熙,康熙也清楚他。他拿到银子不可能是为了自己享乐,或者拿去做别的事情。

    就这么个偏僻的地方,他能干嘛呀!

    两千两银子也不顶数,齐佑开始折腾开源的问题。

    比如先前他想到的黑木耳。

    如今人工种植的黑木耳,深究起来还是纯粹野生,只是将木耳的生长地,弄得离自己家近些而已。

    大规模的种植,得要靠科学技术,先不提菌丝的改进,大棚以及温控这两样就是一大技术难题。

    齐佑也不急,野生的有野生好处,至少卖给内务府时,他可以心安理得要大价钱。

    另外一方面,齐佑打算让百姓自个儿去琢磨研究。反正种好了,赚来的钱都是属于他们自己,不愁他们没动力。

    这边不愁地,修屋还算快,学堂在第二年就建了起来,远比顺义还要宽敞。

    先生就没那么容易找了,在学堂建好之后第三年才陆陆续续赶到。齐佑也不急,这边学生不多,语言也不通,正好这几年先让他们识字学语言。

    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番薯地里施肥之后,获得了丰收。次年小麦种植的产量,差不多与顺义齐平。

    这对齐佑来说是天大的喜讯,百姓们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成天都干劲十足。

    康熙更是龙心大悦,也不骂齐佑成日变着花样送货物回京,从他兜里掏银子了。

    忧愁的是,水稻仍然需要继续攻坚,亩产只有顺义的五成。

    第二年齐佑换了地种洋芋,还是遇到了欠收,只有第一年产量的九成左右。

    而且洋芋还遇到储存难的问题,地窖窖藏的洋芋,到了春季时,至少得坏掉近两成。

    只拿来吃的话,齐佑就不担心,收回来的洋芋早早就可以吃完。要拿来做种的洋芋,必须存到次年地化冻,齐佑就无能为力,只能提前多存一些。

    坏掉的部分,加上欠收,齐佑算了一下,实在是不划算,只能减少种植面积,继续改善品种。

    同时,齐佑还派狼覃军,到京城去拉洋芋种子来换着种。

    换来的洋芋种下去,果然收成好了一点。两地隔得实在太远,路上运来损耗太大,齐佑没别的办法,眼下只能靠着不计成本的方法来育种。

    不知不觉中,齐佑已经在北地呆了近八年。

    这几年弹指一挥间,齐佑颇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风范,不理外间世事,只一头扎进北地的建设中。

    夜里下了一场雨,转瞬就是秋。齐佑早上起来,得高在床榻边放上了厚夹衫,他拿着穿起来,问道:“萨布素已经到了?”

    得高笑着答道:“将军天刚蒙蒙亮时就到了,说是今儿个要亲自迎您去新城。”

    齐佑失笑,说道:“不过与以前顺义那般大小的县城,亏他这般激动。”

    得高手下不停整理着被褥,答道:“哪怕比顺义小,也稀奇得很。不瞒七阿哥,今天是无常城首次开市,奴才也想去看热闹。想当时我们来到这里,到处都是杂草荆棘,谁能料得到,不过几年,凭空拔起了一座城,学堂铺子,什么都不缺!”

    建城是顺势而为。

    半军屯半农开垦荒地,水稻洋芋收成一般般,但小麦与番薯收成却很好,朝廷已经逐渐开始收取赋税。

    百姓手上有了结余,自发形成了集市。像是蒙古各部落,前来卖肉卖奶,换取粮食回去。

    朝廷见到这边的百姓日子好过了起来,果然不肯再赈济。在齐佑的建议下,开辟了一道商道,根据各种不同的货物收取关卡税。

    像是民生必须的货物,则免征收税,保证百姓能买得起日常所需。

    起初有官员大着胆子乱设卡,乱收钱。

    齐佑亲自去前去走动了几趟,毫不留情抄了几家,让康熙荷包赚得鼓鼓。

    自此以后,这条道上的官员、没人敢惹神出鬼没的齐佑。他敢说,从张家口到他这里,是大清上下最清廉之地。

    朝廷要设衙门,就要建城。在齐佑的规划下,五常城在兵丁的忙碌下,历经近一年半的功夫,终于建成。

    齐佑穿戴洗漱好出门,与苦等着的萨布素一起用过早饭,便骑马去了新城。

    远远地,齐佑就看到新城城门边,人头济济。

    其实也不算太热闹,这边的人口始终不多,齐佑估计城里大多的百姓,都来凑热闹了。

    神通广大的萨布素,不知从何处请了个戏班子来唱戏。台上人咿咿呀呀唱着,底下看的百姓不管听不听得懂,因着实在是太过难得,都听得有滋有味。

    萨布素笑得咧不开嘴,凑过去得意地问道:“七阿哥,您瞧着热闹吧?嘿嘿,这是我早就安排好,自己掏荷包花银子请来的,有名得很,都是名角!”

    齐佑目光从台上穿着花花绿绿戏袍的人身上扫过,只要他们开心就好,笑着点了点头。

    门口人多,两人翻身下了马,一起往城里走去。

    常德常春两人急急奔了出来相迎,常春做了五常城的县令,第一次穿上了崭崭新的官袍,颇有些不自在扯了扯,上前见礼。

    张松与常春成亲后,小夫妻之间关系还算和睦,如今育有一女。

    常春升了职,张松也在学堂忙着教书,两人忙归忙,彼此的事业都算各有所成。

    齐佑笑着与他们打了招呼,一起往前走去。

    县城只有一条宽敞的主街,两边是一些铺子,药铺食铺,最多的还是干果杂货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