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220-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220-230(第17/33页)

预见的路,李世民就不想走。

    就算大致上朝着一个方向,李世民也想另辟蹊径。

    “阿玄就是知道这一点才会乱来。他知道,我很讨厌’命运‘。”

    李世民想通之后,失笑。

    “如果大唐还强盛,谁都不敢,也不能和大唐抢这把利剑。如果这把利剑落在了别人的手中,就是大唐已经快灭亡的时候。所以二哥,你何必担心?”

    “民意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用官报将其约束,将其化为己用,这不正好缓解你对民意的恐惧吗?”

    “握住这把剑,我们也才能脱离这个时代的桎梏,走出和我预言中不同的路。”

    佛道中人都知道,当朝堂决定掀起这场辩论时,就已经决定好了要抑制宗教。他们的辩论,只是在接下来的“浩劫”中,抢夺对方的生存空间。

    果不其然,朝廷很快就颁布了诏令,将修建寺庙和出家审核的事归于官府官吏,民间不可再私建寺庙。

    隋朝对寺庙的厚待政策被收回,普通僧人也要纳税服役,只有被官府授予管理职位的“寺庙管理者”拥有等同官吏的免徭役名额。

    滥建的寺庙被毁掉,考核不过的僧道被强制还俗。以后家中有父母需要赡养和幼子需要抚养的人不准出家,私自出家者流放。

    房乔拿出了和杜如晦商议了半年的政策,交由朝堂诸公讨论。

    在反复吵架中,朝堂诸公一条一条地艰难把这些政策敲定。

    李玄霸将“利剑”展现给李世民观赏后,却辞去了相位,没有参加接下来的政策制定。

    他看过房乔和杜如晦的献策草稿,不过是将唐朝中晚期对寺庙的抑制政策提前到了贞观朝,比李渊在武德九年颁布的律令还宽松一些。

    按照他的性格,父亲当初颁布的律令才更合适。但干活的是朝堂诸公,二哥也不是父亲,他们自己决定就好。自己已经开了这个头,就可以丢开不管了。

    两京附近的寺庙道观最先被清理,仓储充裕了不少,能服徭役的百姓也增加了许多。

    李玄霸在农闲时节,第一次动用了大型徭役。

    他要加固在战乱中损毁的黄河堤坝,疏通淤堵的黄河支流。

    “告诉三姊,找个机会挑起草原部落争斗,给我多送点奴隶过来。”

    “再送封信给宇文老师,让他和高丽王商议,若高丽王不希望我携带天雷地火前往高丽,就送点刑徒过来帮大唐挖河道。”

    “李靖那里……冯盎不是在岭南和不服从大唐的酋帅谈殿争斗吗?让他帮冯盎一把。”

    李玄霸命人送出信件后,驱车前往魏州。

    五十年后,这里会诞生一位名为姜师度的水利专家。

    但此世厉害的学问基本都是家族传承,李玄霸相信,姜师度刚当官时就能展现出完整的科学治水思想,他一定有家族熏陶。

    姜师度能考明经科,他的家族在当地一定财力不浅。

    一个有财力、会治水的家族,肯定会优先回馈家乡,这也能利己。

    不出李玄霸所料,他刚到达魏州不久,就探得了魏州有治水本事的那位乡贤——姜承。

    姜师度在历史中记载很少,李玄霸不知道姜承与姜师度的关系,族人?近亲?都无所谓,他只要确信这个人会治水就行。

    魏州就是后世河北魏县,位于黄河以东,济水以西,自古水患多发。姜承祖传的治水本事,就是姜家人代代在与黄河济水搏斗中总结而出。

    “天下大乱时黄河堤坝多遭遇破坏,若遇大雨必定决堤。本王希望你能助大唐一臂之力,减轻百姓将来的痛苦。”

    姜承毫不畏惧地直视李玄霸道:“殿下,如今天下刚定,大兴徭役并非好事。”

    李玄霸笑道:“大唐会量力而行。至少有本王监督,朝廷拨发的所有钱粮都能进入役夫的口袋里。”

    姜承犹豫了一番,咬紧牙关:“好,草民愿意为晋王殿下效犬马之劳。草民……草民相信’德重恩弘‘李三郎,一定不会做害民虐民之事!”

    李玄霸眼睑微颤了一下。

    “德重恩弘”啊。

    于是在贞观元年冬季枯水季节,皇帝命晋王趁着枯水期整修黄河堤坝。

    群臣劝谏,此时不应大兴徭役。黄河堤坝确实很重要,但百姓休养生息更重要。

    李世民明白他们的言下之意。

    百姓是愚昧的。虽然整修黄河堤坝是为了他们好,但他们仍旧会因为徭役繁重而心生不满。

    但若是天灾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他们只会自认倒霉。到时朝廷只需要付出相比整修堤坝而言很少的钱粮,就能获得他们的感激。

    对于整个大唐而言,这样的休养生息其实更稳妥。

    于是帝赞赏群臣劝谏,但帝不听。

    作者有话要说:

    二章半合一,欠账-1.5,目前欠账1章。

    碎碎念:

    姜师度,神龙年间明经科进士,开元名臣,唐朝水利专家,位列中国历史水利专家前十,每到一地任职,必定修筑水利工程,留下“孝忠知仰天,师度知相地”的典故,又称“一心穿地”姜师度。

    虽然史书记载不多,后世名声不显,但在他治理水利的河北当地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第226章  一环后又扣一环

    房杜等人也没有阻拦,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和晋王这边。

    他们都是看过天灾年表的人。贞观年前动则水旱交替,这几年不趁着水旱灾害还没有来,赶紧修缮黄河堤坝, 疏通黄河支流, 难道等亡羊补牢吗?

    隋炀帝当政的时候其实赶上了一个好时节, 大型的水旱灾害没遇到几次。

    如果换一个不好大喜功的皇帝,就算是水旱灾害懒得赈灾,百姓自己都能熬过去。所以隋朝的旧臣已经被好时节惯坏了。他们难以想象水旱蝗灾瘟疫接踵而来是个什么场景。

    房杜等人本来也难以想象, 但李玄霸把表格“啪”的一声拍他们面前。

    房乔和杜如晦喝酒时,感慨在另一个世界中,毫无准备的贞观君臣究竟是怎么熬过这些自然灾害, 还造就了贞观之治。

    “若是你我不能做得更好,愧对后世’房谋杜断‘的盛赞。”

    “’房谋杜断‘对你不是盛赞, 对我这个早逝的人才是盛赞。我希望将来后世人再提起这个评价时, 我问心无愧。”

    懒惰的晋王殿下亲自巡视黄河,房乔和杜如晦若是守不好朝堂这一亩三分地,他们可太愧对把自己气出病的魏徵。

    房乔和杜如晦也猜出王云的身份。虽然震惊,但陛下和李三郎做出什么事都有可能,他们不会质疑。

    可怜魏徵, 一直被蒙在鼓里。

    据陛下透露,李三郎不是不信任魏徵,才不把王云的事告诉他, 只是想看到魏徵惊喜的表情而已。

    “惊”肯定有了, 至于“喜”……就算魏徵气病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