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210-22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210-220(第4/25页)

事件,甚至没有官吏上书让李治重罚城阳公主(古代巫蛊是死罪),后世多推断城阳公主是被污蔑。

    史书上不断重复强调李治有多爱城阳公主,在城阳公主死后有多难过。但从城阳公主随驸马流放房州,度过了整整六七年的时间,李治对城阳公主不闻不问。

    房州虽然离京城不远,但正好处于崇山峻岭之间,从古至今瘴气浓厚,古时多把前朝帝王流放在这里,出了名的等死地。他那么爱城阳公主,也没想过给城阳公主夫妻俩换个好一点的贬谪地。

    4、

    我想李世民在位期间不看重避讳,所有避讳“世”“民”单字都是李治搞的这件事,估计知道的看官不多。

    裴世矩王世杰这样死了的人,在记载中都给他们改了名。搞得好像裴世矩是活着的时候改名似的。

    民部也是李治改的。

    至于观音,观世音本来也叫观音,唐朝以前的典籍就有“观音”,只是正常简化。现代汉语大词典关于“观世音”避讳李世民的说法,已经被史学家证伪。不知道现在的汉语大词典改正没有。

    李世民小气吧唧到处搞避讳的名声,哈哈哈哈哈。

    5、

    写这本书以前,我一直印象是李治被长孙无忌压制,李治和长孙无忌的斗争是皇权和世家的斗争,长孙无忌活该。

    扒拉了史料后,开始怀疑自己的认知。新旧唐书都没有关于长孙无忌揽权的记载。带看官们看两段新旧唐书对长孙无忌的评价。

    《旧唐书》:“无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终始不渝。及黜废中宫,竟不阿旨,报先帝之顾托,为敬宗之诬构。嗟乎!忠信获罪,今古不免;无名受戮,族灭何辜!主暗臣奸,足贻后代。”

    《新唐书》:“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噫,使长孙不逐江夏、害吴王,褚不谮死刘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又扒拉了一下长孙无忌擅权的最早出处,是出自吴王李恪的传记。李恪死前骂长孙无忌弄权“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

    上升到长孙无忌压制李治,和李治杀长孙无忌,流放母族满门是打压世家,则是现代的解构。

    但长孙无忌真的是“擅杀”吴王吗?

    李治很喜欢翻案,他逼杀长孙无忌,和迁怒新城公主新驸马后,都为其翻案了。但对于高阳公主谋反和吴王谋反一案,他始终坚定不移。

    就在长孙无忌传记里,李治说“高阳公主与朕同气,往年遂与房遗爱谋反,今阿舅复作恶心”,长孙无忌死后,高宗也只是追封吴王为郡王,没有公开平反,也没有第一时间赦免吴王的儿子。吴王是神龙元年唐中宗平反。

    “长孙无忌窃弄威权”只是吴王之语,史书中的记载很明确,唐高宗是主要加害人。

    不过例行惯例,皇帝做的事,大臣背锅。比如长孙无忌的死是武则天和许敬宗干的,唐高宗清清白白。

    然后我又翻了唐高宗李治的本纪。这家伙从继位初期就大权在握,想做的事立刻就做了,一点波澜都没有,哪里被压制了!

    杀长孙无忌是为了压制世家就更搞笑了,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大多出自关中世家或者山东世家,他杀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时,没有牵连其他“世家”,特别是褚遂良,为杭州人,正统官僚文人出身,和关陇贵族世家差得很远。

    至于王皇后和萧皇后的家族,一个是河东郡姓,一个是江南侨姓。按照现代网络历史解构,这俩应该是关陇贵族的敌人才对。

    那么唐高宗有没有大肆对关陇世家动手,清洗朝堂勋贵旧势力呢?

    有!高阳公主谋逆和吴王谋逆一案!

    捶地,这就很有趣了。

    如果这件事的主谋是长孙无忌,唐高宗是无辜被逼迫,那么削弱关陇世家的……是你!关陇叛徒长孙无忌!

    最后放一下长孙无忌《旧唐书》中在唐高宗一朝的部分传记。

    本来还想放李治的本纪,但太长了,强烈建议大家去搜搜李治的本纪,一两分钟就看完了。看完后会让大家产生上本书“扶苏原来是这样的人”的头脑震颤感。

    李治真的是一个很能干的皇帝,权术一流,从头掌控到尾,压制?不存在的。

    写历史穿越文查资料的乐趣就在于此-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节选: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兼扬州都督,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并如故。

    无忌固辞知尚书省事,许之,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备注:长孙无忌在李治继位初期就自觉避嫌。)

    永徽二年,监修国史。

    高宗尝谓公卿:“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将擢用之。比者上疏虽多,而遂无可采者。”

    无忌对曰:“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言事者率其鄙见,妄希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当无足可取。然须开此路,犹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便恐下情不达。”

    (备注:这一段是李治说纳谏无用,无忌劝他广开言路,不要心存侥幸。)

    帝曰:“又闻所在官司,犹自多有颜面。”

    无忌曰:“颜面阿私,自古不免。然圣化所渐,人皆向公,至于肆情曲法,实谓必无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况臣下私其亲戚,岂敢顿言绝无?”

    (备注:这一段李治对长孙无忌骂官员有私情,长孙无忌劝说人情客往难免,官吏们只要大致上向公,不必苛责。)

    时无忌位当元舅,数进谋议,高宗无不优纳之。

    (备注:高宗纳谏,主动权在高宗,长孙无忌没擅自做主。)

    明年,以旱上疏辞职,高宗频降手诏敦喻不许。

    (备注:再次请求辞官。)

    五年,亲幸无忌第,见其三子,并擢授朝散大夫。又命图无忌形像,亲为画赞以赐之。

    (备注:这时候还是蜜月期。)

    六年,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

    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

    帝后又召无忌、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谓曰:“武昭仪有令德,朕欲立为皇后,卿等以为如何?”

    无忌曰:“自贞观二十三年后,先朝付托遂良,望陛下问其可否。”

    帝竟不从无忌等言而立昭仪为皇后。

    皇后以无忌先受重赏而不助己,心甚衔之。

    (备注:开始恨舅舅了,并甩锅武则天。)

    显庆元年,无忌与史官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缀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八十卷,表上之,无忌以监领功,赐物二千段,封其子润为金城县子。

    (备注:翻其他史书记载,自李治立武后之后,长孙无忌不见其他参与朝堂大事的记载,只有这一条编书献书。后世古人评价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