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颠倒众生模拟器》 6、黄老孺人(第2/3页)
黄老孺人指着最远处青翠欲滴的菜碟问道。
孙氏说:“这是瓜藤,就长在我院子里。今早掐嫩嫩的摘下来,由家里厨娘新腌的,还算爽口。”
黄老孺人的两个丫鬟举箸夹起几根瓜藤,放在碟子里,服侍主人用了。要不是她俩动起来,孙氏早把两人给忘了。
两个大活人站在那里,愣是能让人根本留意不到她们。
这也是本事。
瓜藤有绒毛,微酸。只有村里农人才会什么都吃,连瓜藤也不放过。孙氏并非爱这一口,实是打着为家里添一样菜的心思,想着能省些铜板。
种瓜不用侍弄,见水就长。从藤到瓜都能吃,郁郁葱葱不算难看,是唯一种合适种院子里的菜。
黄老孺人咀嚼着口中的瓜藤,酸味激得她口涎上涌,咽进腹中,竟是胃口大开。指着一道颜色奇怪的饼问:“这是什么?”
孙氏心里犯嘀咕,这位县尊老娘怎么尽和粗陋之物干上了。
“这是豆饼,我自家蒸的。”
豆饼、豆饼,顾名思义就是用蒸熟、蒸软的豆子和在面粉里揉成团,发酵之后,再次上锅蒸制而成。口感粗糙,但是饱腹。
江家用的面粉也不是白面,在孙氏的要求下,家里根本没有白面。在她看来小麦精细研磨一斤,去皮后轻二两,哪有直接磨成粉划算,二者也不是一个价啊。
丫鬟见主人有兴趣,连忙捡起一个豆饼,同孙氏请教该怎么吃。
孙氏一般都是白口吃,但丫鬟既然问了,她就把几种常见的吃法说出来,比如蘸酱吃。酱就瓜酱,孙氏院子里的瓜藤结的瓜,丰收后吃不完的就做成酱,咸口的。
糖比盐贵,孙氏可舍不得买。
黄老孺人咬了一口,豆饼太粗糙有点刺喉咙。她咽下一块照理来说就该罢口,可嘴里咸香的酱化开,竟是让她不自觉又吃了一口,一口接着一口。一块豆饼吃罢,她持箸吃下一小碟子瓜藤,又拿起一块豆饼。
这回她亲手蘸酱,不让丫鬟伺候。
孙氏怕她齁住,让人端上来一盏豆浆。
黄老孺人喝了,胃口更好,又拿起一块豆饼。
两个丫鬟见状吓得不轻,连忙柔声劝道:这一顿您已经吃过量了!真的不能再吃了。
豆饼一个有成年男子的拳头大小,孙氏一顿能吃三个,黄老孺人没吃肉只吃了两个豆饼,她觉得不算多。可她也知道,每个人的脏腑不是一样的大小,连忙跟着劝,也怕县尊老娘在家里吃出问题来。
黄老孺人只得放下手中的豆饼,只觉得江家姐儿生得好,饭菜也适口。一时之间,竟舍不得打道回府。
不过,她是知道规矩的,没有客人一直赖在主人家的道理。
……
当夜,黄老孺人出恭三次。
黄县令得讯,匆匆赶到老娘屋里。医士比他来得更快,见县尊脸色坏得吓人,也不敢立刻表功,先说不是痢疾,痢疾是会死人的。又说,黄老孺人没吃坏肚子,她拉的不是水便。
黄县令面色稍霁,医士这才继续说道:“宿便排清,老孺人五脏秘结已解,病情好转了。”
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黄县令一时愣住,竟有些反应不过来,追问道:“这……这竟是好事?老夫人难道不是吃坏东西吗?”
他来之前,医士已经仔细询问过老孺人的饮食,和平日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席面上的粗糙豆饼和腌瓜藤,都是新鲜现做之物,有没有腐坏,不会引起腹泻之症。
医士肯定的说:“孺人没有吃坏东西,反而是吃到好东西了。”
这个医士是黄家养的,和主子一起赴任翠溪县。他早在心中打好腹稿,先说老孺人情志通了。这就好了一大半。
他等于是把功劳推给三清观的道士,但功劳是道士的,总比功劳是其他医士的要好。
道士和他不在同一个碗里吃饭,但其他医士吃的和他是同一碗饭。
内外他还是分得清的。
他也不是故意送道士功劳,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医士也是现在才知道,老孺人的病根在于大便秘结,阻滞肠道,而不是水土不服。他以为前者是因,结果后者才是因,开的药方就不对了。
药不对症,吃多少药病都不会好的。
不是医士医术不精,之前的医士下的也是一样的诊断。
人的身体是很复杂的,病人自己也不一定真的了解自身。老孺人先说自己不想吃东西,以前爱吃鱼,现在看见鱼就没胃口,后来才说不好如厕。这又是在路途中生的病,不是水土不服是什么?
从病症好转来推导病因——现在回想医案,医士惊觉老孺人随儿子上任走的是水路,船上最新鲜的肉是什么肉,鱼肉!天天吃鱼肉,再爱吃也腻了。
至于为什么饮食没有太大的变化,忽然就不好如厕,也很简单,人在船上能走动的空间有限,比以往活动少,饮食又是一贯的精细,正合秘结之症发生之契机。
为什么现在好了。
只因老孺人用了粗糙的食物,而且用的量正好合适。粗有粗的好处,糙有糙的益处。
歪打正着,老孺人就把肠子里积攒多日的脏物都清空了。
这一下,脉象变好了。
人也轻快了。
医士想明白了,却不敢说出来。他不可能承认自己之前没有看出黄老孺人的病根在哪,小命不要了吗?
“老孺人用的这一餐既然合她的胃口,那就多用,只要老孺人自己想吃,而不是吃饭和吃药似的,病就好了。”
医士自觉说的话没有错漏,此时就是心惊,要是没有今日这一遭,老孺人的病越拖越久,脏腑生病就难以医治了。
这么说,道士的确有功劳。
俗话说,身病易治,心病难医。老孺人肯用膳,还是因为心情好。
这出去一趟,心情就好了。三清观的道士可能真的有点道行,医士在考虑要不要向道士求张符了。
黄县令听完,明白一件事。他今日做的是对的,这场喜遇得好。
他把娘亲医好了。
黄老孺人更衣坐定,黄县令走进去请安,再瞧母亲那是脸色也红润了,眼睛也有神了。
“姨娘从此好了。”
说完,打自己的嘴说:“我叫错了。”
“你叫得没错,这声‘姨娘’我听着比‘娘’更习惯一些,”黄老孺人说:“你现在可以正大光明叫我娘,再叫一声‘姨娘’不会刺我的耳。”
“已离上京,儿子以后不会叫错,还要把以前没喊的‘娘’补起来。”
黄县令毕竟年轻,在亲娘面前并不严肃,会对着她撒娇。
黄老孺人笑起来,点他的额头。
“你啊你。”
母子俩说笑一阵,黄老孺人交代:“江家很好。先前送的贺礼太轻,你再送一份重礼。”
“这点小事不用娘操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