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120-130(第19/20页)

一帆风顺。

    降卒们初来时,大多面带惶恐、疑虑,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屈辱。他们自成一体,与松阳县兵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墙。毕竟曾经他们可都是吃皇粮的正规军,这些流民军队怎么能和他们相比较?

    可偏偏他们输了。

    而松阳县的兵则带着胜利者的优越感,看待这些“手下败将”时,难免有些趾高气扬。

    这种微妙的对峙,在第一次合练时就爆发了。

    霍去病崇尚的是骑兵的机动、闪电般的突击和战场上的临机决断。他训练的骑兵小队(虽然战马稀缺,多以竹竿代马练习)讲究散兵游击,迂回包抄,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杀伤和扰乱。

    而白起,则是不折不扣的纪律至上主义者。他操练的步兵方阵,要求的是如山岳般的沉稳,如臂使指的绝对服从。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到毫厘,每一次前进后退都必须保持阵型的绝对完整。

    在他眼中,个人勇武必须让位于集体的铁律。

    这天,霍去病正让他麾下那些带着游侠儿气的“骑兵”进行穿插演练,队伍不可避免地冲撞了白起正在严令操练的步兵枪阵。

    “乱哄哄成何体统!撞乱我军阵,依律当杖责!”白起面沉如水,声如寒铁。他身后的步兵方阵立刻停下动作,长枪顿地,发出沉闷的齐响,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开来。

    霍去病打马而来,少年英气的脸上满是不以为然:“白将军,战场瞬息万变,岂能一味固守阵型?我骑兵若不能灵活机动,寻觅战机,与固定靶何异?”

    “无纪律的灵活便是溃败之始!未得号令,擅自冲阵,乃军中大忌!”白起寸步不让,他的目光扫过那些略显散漫的“骑兵”,尤其是其中原属卢志云部的降卒,“乌合之众,不堪大用!”

    这话刺痛了许多人。降卒们脸上泛起怒色,县兵们也觉得被地图炮波及,场中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一直在一旁默默观察,协助维持秩序的卢志云,此刻眉头紧锁。他深知这两位的脾气和理念,也明白再争执下去,于练兵无益。他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对两位名将抱拳行礼,声音沉稳:“霍将军,白将军,请恕末将多言。”

    两人的目光同时投向他。

    “霍将军所言骑兵之利,在于动、在于快、在于出其不意。白将军所言阵战之威,在于稳、在于坚、在于合力一击。”

    卢志云斟酌着词句,他多年的实战经验在此刻化为透彻的理解,“然,末将以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昔日在边军,末将亦曾见精锐骑兵与重步兵配合作战。骑兵扰敌侧翼,吸引注意,步兵方阵则正面推进,一锤定音。或步兵结阵固守,骑兵自两翼突击包抄……关键在于,如何让二者听懂彼此的号令,如左右手般配合默契。”

    他顿了顿,看向那些降卒和县兵:“至于士卒……末将愿以项上人头担保,卢某旧部,绝非贪生怕死之辈。他们只是需要时间,需要明白为谁而战,为何而战。若能一视同仁,严明赏罚,假以时日,必成劲旅!”

    卢志云的话,像一盆冷水,稍稍浇熄了霍去病和白起的火气,也指出了问题的核心——配合与认同。

    白起与霍去病二人风格迥异,白起打的是持久战,而霍去病则是闪电战。二人是谁也不服谁,免不了有些摩擦。

    诸葛亮不知何时也来到了校场边缘,羽扇轻摇,并未介入,只是静静看着。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与指引。

    霍去病与白起对视一眼,都是心高气傲之辈,但也都是绝世名将,瞬间便明白了卢志云话中的价值。

    眼下再置气便会误了大事。

    “哼,既然如此,”

    白起冷声道,“那便合练。骑兵队需熟悉步兵号令,懂得何时切入,何时脱离。步兵阵需练习为骑兵让出通道,并巩固阵脚。”

    “好!”

    霍去病眼中燃起斗志,“便让尔等看看,何为真正的骑步协同!你的阵别被我的儿郎们冲散了!”

    “狂妄!”白起嘴角似乎抽动了一下,“若被你冲散,某亲自为你牵马执镫!”

    二人之间似乎有火花闪烁。

    接下来的日子,校场变成了真正的熔炉。

    白起制定了极其严苛,甚至堪称残酷的军纪条令。

    迟到、懈怠、冲撞阵型、不听号令,动辄鞭笞、杖责,甚至淘汰。他亲自监督,毫不容情。无论是县兵还是降卒,一视同仁。起初怨声载道,但很快,绝对的纪律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行动的整齐划一,一种令行禁止、肃穆威严的军人气质开始在这些杂牌军身上显现。

    霍去病则专注于训练士兵的机动性和攻击性。

    他设置了复杂的障碍跑道,要求士兵负重越野,练习在各种地形下的快速移动和小队配合突击。他将骑兵(哪怕是代用的)和机动性较强的步兵混编,反复演练迂回、包抄、侧击、骚扰的战术。他充满激情,常常亲自示范,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而卢志云,则成为了两者之间最好的润滑剂和实战教官。他既理解白起的纪律要求,也欣赏霍去病的战术灵性。他利用自己对原

    部下的了解,主动协助整编,将降卒打散分配到各队,并常常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安抚降卒情绪,告诉他们能在诸葛先生和姜县令麾下效力,是何等幸事。他更擅长教授士兵们战场上的生存技巧、兵器的保养、以及应对不同敌人时的实用战法。

    他的经验之谈,往往比枯燥的操练更让士兵们信服。

    磨合是痛苦的。磕碰、争吵、甚至小规模的斗殴时有发生。但在三位风格迥异却同样杰出的将领的共同努力下,变化悄然发生。

    降卒们发现,这里的军官虽然严厉,却赏罚分明,从不克扣军饷,伙食甚至比在原军中还好。

    他们开始能听懂不同的号令和旗语,明白何时该如磐石般坚守,何时该如饿狼般扑出。步兵方阵在移动中能更好地保护侧翼,骑兵突击时能更精准地找到敌人的软肋。

    一支融合了白起之“盾”的坚毅、霍去病之“矛”的锐利、并经卢志云实战经验淬火的新军,正在快速成长。

    就在校场吼声震天的同时,姜戈也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战争”——与土地、与贫困、与落后观念的战争。

    在诸葛亮的总揽规划和杜甫的文书协助下,她几乎将县衙搬到了田间地头。褪去了初时的无措,开始有计划的做事。

    新农具耧车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时值秋播,老农们正按古法弯腰撒种,费力又难匀,对这种带着三个铁尖嘴的木家伙抱有本能的怀疑。

    “姜县令,这玩意儿哗啦啦过去一趟,就能又开沟又下种?种子糟蹋了可咋办?误了农时可是大事!”

    姜戈也不着急,她深知秋播争分夺秒。她亲自选定了几户愿意尝试的人家,由县衙提供新式耧车,并派专人(她自己也卷起袖子跟上)下地示范。

    当那几户人家轻松地完成播种,沟垄笔直,籽粒均匀,效率远超旁人手播脚耩时,观望的人们彻底坐不住了。

    姜戈趁机在地头召开现场观摩会,让老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