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20-125(第9/14页)
作者有话说:日六DAY5!夸我![撒花][撒花][撒花]
第124章 第 124 章 娘娘,妙悟,来活儿了……
范仲淹的眉头一蹙。
关于太子殿下的下落堪称国之机密。汴京城中知晓之人不超过一掌之数, 还都被官家严下过封口令的,不会轻易泄露。
苏轼虽然是太子殿下之友,但年仅十三, 品级也不够参与国家之核心机要。料想官家也不会多此一举, 特意告知于他。
所以……
“你是如何知晓的?”
苏轼见范仲淹张口不是拒绝,而是询问, 心中顿时一喜。但他还是表面稳重地答道:“是学生自己猜出来的。”
他洋洋洒洒从最初的疑点说起, 再到宫中派人送来蜂窝煤、并请他写推广文,最后到《求知报》上四篇文章的内容, 一点点抽丝剥茧, 分析出了太子殿下的去处。
范仲淹顿时松了一口气——太好了,不是有人泄密。而且推理出正解的条件极为苛刻, 非得是与太子殿下极为熟稔, 且参与经受过部分北伐事务之人。
有这个条件的,目前来看, 除了苏轼和他儿子范纯仁外,再找不出第三人。
那就好。太子的安危保住了。
范仲淹的脸色好看了不少, 再看向苏轼时的神情也变得和煦:“你做得很好, 就算猜出来亦要守口如瓶, 就算是对父母亲人,亦不可轻易透露。”
范仲淹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对范纯仁他一个字儿都没说。
苏轼乖乖地回答:“本该如此。我父对此已不知情。我从未向他提起过半句。”
“至于你的这封信能不能送到殿下的手中,也不是老夫说得算。”范仲淹虽然嘴上表达了推据, 手却伸出来接过, 将它收入怀中。
苏轼的眼睛一瞬间迸发光芒:“您愿意、您愿意……”
“老夫充其量帮你问一问, 最终还要看官家的意思。”
第二日,这封信送到了官家桌案前。和铜板折算成钱布的方案一起。它被官家饶有兴致地拿起来,拨了一把信封口, 是粘住的:“这是苏轼那孩子的信?给肃儿的?”
“回官家的话,正是。”
范仲淹一五一十把苏轼送信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后,就默不作声,把裁决的权力交给了身前的万人之上。
官家听完后,捋着胡须感怀不已:“能得一关切他之知己,亦是肃儿人生之一大幸事啊!”
“罢了罢了,反正这次要往云州送的物资也不少,一封信不费什么运力。苏轼想写信,就给他捎上吧。”
范仲淹深深地看了官家一眼:“您居然同意了。”
仁宗疑道:“朕为何要不同意?”
“而且,肃儿一人孤身北去他国之境,远离父母亲朋,心中难免惶恐不安。能让他看看友人的字迹,知晓千里之外有人牵挂自己,也可聊以慰藉——范卿,你敢保证,你递给朕这封信的时候,难道不是这样想的吗?”
范仲淹:“……”
范仲淹:“…………”
居然,心思被官家完全看透了!
仁宗笑眯眯地伸出一只手:“交出来吧——别跟朕说,你没给肃儿写信。”
范仲淹默默地从袖袋掏出一封信。
“这才对,范卿,你可是他师父!”
两封搭顺风车的私人信件,跟随着钱粮无数被运进云州时,扶苏正在忙得团团转。官家等人料想中的“孤身入北”“凄清寂寥”的情形并没有出现。
本来就是嘛,在扶苏两辈子的观点里,云州都是华夏的固有领土。什么“入北”?那叫去北方出了个差!
想念亲朋家人也有一点儿吧,但也有限。因为他现在实在太忙了!酝酿个人情绪只有在睡前才能挤出一点时间,还没酝酿多久呢,就又被困意一脚踹进了黑甜梦乡里。
自从蜂窝煤日产一百零三块之后,扶苏就下令让士兵们敞开了臂膀建厂房。黄泥塘被挖得近乎见底,连片的厂房拔地而起,许多人里外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烟囱喷吐日夜不歇。
蜂窝煤本身,也像流水般产了出来。
但他们刚出现就很快被瓜分掉了。扶苏也是没有办法,因他下令用一筐煤换一筐土豆,于是本村的、隔壁村的、隔壁镇的……凡是听到传闻的都来一探究竟,然后抱着一箩筐的土豆意满而归。
他们收获满满地回去之后,再向自己的乡亲们宣传一遭,于是越来越多人涌向了扶苏所在的村庄。须知在云州,煤炭矿场不是仅仅一个村庄有,石炭更不是稀罕之物,换来的土豆却够全家人十日的温饱。
这买卖简直太合算了!
但这样下去,问题很快出现——扶苏带来的土豆快不够了。
五百人精兵,还都在干夯房子团煤球之类的的力气活,一顿饭消耗的粮草就是个天文数字。扶苏当然不能亏待他们,留下了足数的土豆后,看着库存只好更改现行的规则。
一筐石炭,换半筐蜂窝煤。
按照发热效率来算,蜂窝煤的效率是普通煤炭的三倍。算起来还是村民更赚,但扶苏代表的大宋这边也能结余许多,属于双赢局面。
但听说奖励不是土豆后,许多人就兴致缺缺,不愿意再来了。但也有换过一次蜂窝煤的村民,觉得这玩意儿十分好使,比石炭好用多了。原料和产出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但扶苏却觉得不满足。
吴家村稳定了是好事一桩,但云州又不止一个吴家村有煤炭。他想去别的地方转一转,发掘矿场、盖立新的蜂窝煤的厂房。可惜土豆的数量不够,对外地的百姓没有吸引力,新地图就开发不了。
所以,大宋送来的这一车物资,就成了雪中送炭之物。
当扶苏看到一整车的布料时,乌莹莹的眼睛正在发光,激动得快要哭出来。仿佛无数个蜂窝煤厂房再对他招手。
“这是官家……给我的?”
他一个个地咬着字,向来使确认:“都是给我的,不,应该说是给云州的?”
“没错,殿下,您已经问了三遍了。”
负责押送物资的,也是扶苏的老熟人了。从国子监时代就一直跟在他左右忙前忙后,导致跟他和官家都十分熟悉的内侍怀吉。这一回,负责南北物资押送时,官家立刻就想起了怀吉,觉得让他来押送最合适。
“太好了!”扶苏一边差点跳起来,一边拍了几下怀吉的肩膀:“怀吉,我就知道,你起了个好名字,你一来我就会等到好运的。”
即使是唯物主义者,遇到“久旱逢甘霖”之事也会忍不住迷信一下的。
怀吉抿着嘴,腼腆一笑。
他比扶苏年长三岁,现下实岁十一。寻常男子在这时会遇见所谓“青春期”,长痘、变声、遭遇许许多多的尴尬。但他因身体之故全然没有相关烦恼,唯独身子开始抽条了,整个人清伶伶的,冠玉般的面孔等比例放大,依稀可见未来美男子的轮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