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00-110(第2/16页)
里巴人之事了解颇多?当然,阿爹不是说你文采不好的意思,你毕竟是三元及第……”
扶苏听了,顿时郁闷得要命:“阿爹,你就别越描越黑了!”
又逃避式地转移话题:“我想借舆图一用,你放在了哪里?有十六州的那版。”
仁宗的眼睛还粘在报纸上,随口说道:“右二柜子的第三个抽屉,你应该够不到,让黄都知给你拿吧。”
扶苏停下脚步,心中倏然一动。
官家张口就能准确说出舆图的位置。要知道上一次他派人找舆图的时候,还到处找了好久。岂不是说明,这段日子里,阿爹他不止一次翻看了舆图?不止一切思及收复十六州之事?
这一切因谁而起,扶苏心知肚明。
他捏着舆图的手紧了紧无声地叹了口气,只觉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一点。可不能把人心火点燃之后,又浇灭了啊。
要知道,虽然一切的策划者是他扶苏,但坐在皇帝位置上的还是官家呢。他任内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盖棺论定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官家是赌上了生前身后名相信自己的。
“仁”本是个极好的谥号。他却在奉先殿锐评过仁宗“只图清平之虚名”。正因如此,官家才放权给自己,让他大刀阔斧去改革。要是有个差池,连仁宗原本的谥号都保不住,他就太对不起阿爹了。
那厢,仁宗已看完了全部内容:“前后各空了一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
“后面是留给苏洵的文章。前面我想找富相公或者师父,随便谁有空,帮我写个序。”
“哦?那你为何不找朕呢?”
仁宗发出了锥心之问:“是嫌朕的文采不够好?不及你师父和富相公?”
扶苏:“……当然不是!”
他立刻否认了,当然更不可能说自己只是单纯忘了还有爹这个选项。
“我是、我是……觉得您日理万机,恐怕腾不出手所以才……”
仁宗把儿子心虚的小表情尽收眼底,嘴角微勾,却没有直接戳破:“给肃儿你一篇序文的时间还是有的。”
“范仲淹、富弼他们自己便文采斐然,足以传于后世。但朕之文章,说不定还要依靠此报方能青史留名呢。”
仁宗说着说着来了兴致:“既然如此,不若把字也一并提了。肃儿,你可有想好此报叫什么名字么?”
按理来说,报纸发行地位于汴京,叫《汴京日报》合情合理,大一点就叫《大宋日报》,都是稳妥又气派的名字。一听就是正规机构发行的报纸。
但扶苏思考了良久,忽地抬头:“求知。”
他说:“我想叫《求知报》”
他希望,所有读者都能从中求索到知识,洗涤曾经愚枉的眼睛。更重要的是,只要有求知之心,一个国家就永远不怕没有前方——
作者有话说:说个题外话,我的读者里有看衍生的吗?
最近突然想开一本二次元言情预收,但和我专栏画风差距太大了(思索)
顺便说一句,麻烦读者友友们收藏一下《九阙》吧,不感兴趣也麻烦收藏下吧呜呜呜,这本是肯定今年内会写的,大纲已经做好。但是才40个收藏,开文大概率要喝西北风[爆哭]救救我……[爆哭]
第102章 第 102 章 致敬传奇宿敌王安石司……
扶苏空手而来, 最终满载而归。
既收获了官家亲笔所写的题字和序文,省了大笔的广告费用,还相当于拿到了官府衙门的通行证——官家亲自给背书的项目, 谁敢故意拖延推诿、不肯经办呢?
他站在垂拱殿门口, 陷入了沉思。
现在该找谁来着?
报纸的创办涉及到了民生、吏治、教化,和户部、吏部和礼部的职能都有牵扯。得找个能总管全局说话还管用的人。
扶苏的心里一下浮现了两个名字。
范仲淹, 富弼。
恰好这二人一个是他刚谋面的师父, 一个是他科举的座主。枢密都承旨给官家和相公传话很正常。小弟子遇事不决,要走后门请教一下也很正常, 对吧?
扶苏抬起步子, 迈向了枢密院的方向。因他路上要穿过数个官衙,一路上碰到不少扶苏不认得, 却认得他的官员们。
“小三元郎, 这是刚从垂拱殿出来吗?要去哪里啊?”
扶苏扬了扬报纸的底稿:“官家有事要和范相、富相商量。我负责从中传个话。”
“看起来心情不错?”
“那可不,新官上任三把火嘛。”
类似的寒暄扶苏一路上碰到了许多, 他都回以相同的微笑对应。不管是真情好意、还是话里带刺的人,都在他那张糯乎乎白团儿般的脸蛋、和乌莹莹的大眼面前败下阵来。
扶苏一路畅通无阻走到枢密院。他发现, 越靠近枢密院, 有空和他搭话寒暄的人就越少、来往之人的脸色也越严肃。就连他自己也不免受到感染, 原本轻松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
但扶苏却并不讨厌这种气氛。
他一路畅通无阻地找到了范仲淹,后者见他来也露出了惊喜的神情:“你来得正好,为师恰巧有事要找你, 不用多跑一趟了。”
“嗯?您有什么事要找我?”
范仲淹露出似无奈似欣慰的表情:“还不是你那编排了武侯的话本子惹的祸。”
扶苏摸了摸鼻子, 心虚不已。他的手立刻伸进袖袋, 试图摸出报纸的底稿,展示一下自己的辟谣新作,就听到范仲淹徐徐说道:“也不知怎的, 那本子传到汴京以外的地界去了,就有商人们成片前来汴京,想要买入棉花种子。”
“但第一批已在汴京附近发完了,官府手上哪还有种子。但他们偏偏不依,都闹到我前面了,现在就在汴京住下了,说不拿到种子不肯走呢。”
“是哪里来的商人呀?”扶苏问。
不仅消息灵通不说,商业头脑也相当灵敏。而且有能量掀起声浪,一路闹到范仲淹跟前,说明财力也不一般。听起来是相当不错的合作对象。
范仲淹沉吟片刻:“似是苏杭一带。”
扶苏大大的眼睛倏然生光:“太好了先生,西北将士的冬衣有着落了。”
范仲淹:“……?”
“苏杭那一片不是一向纺织兴旺么?那里的商人们问我们要棉花种子,可以,我们还可以免费派发种子。但等到棉花成熟之后,他们必须返足数的棉衣给我们。”
“运到汴京,然后再……运到西北?”
扶苏:“对!”
范仲淹却迟疑了:“此举与商贾为伍、与民争利,有伤朝廷之颜面。”
“您难道没有听过一句话吗?”
扶苏缓缓道:“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他掰起手指头数着:“朝廷在新地方推广了棉花、商人们得到了利润、苏杭的百姓们有新的工可做,荷包更宽裕、西北的将士也有冬衣可穿。怎么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