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110-120(第9/15页)

    这态度与他们初见时并无区别,即使在南阳郡的那一年里,他与顾至已经称得上“相熟”,却也还是维持着最初的态度,客气但不亲近。

    想着原著中时刻谨慎自保,最终位列三公的贾太尉,顾至猜想这大约也是他用以安身的处事原则,便也看向前方,不再多言。

    眼前是密密丛丛的官员,因为许都的宫殿还未建完,这处开会的大殿是临时兴建,不算特别宽敞。

    寻常官员不欲靠近前方的上官,便都站在后头,挤到了一处,像是被硬塞进罐头的沙丁鱼,虽不至于造成梨泰院那样的人群崩塌效应,到底拥挤了些。

    顾至站在人群中走神。不知不觉,四周越发安静,天子进了大殿,走到黼扆前,在铺叠了五重的茵席上坐下。

    朝会就此开始,所有人双手持笏,静坐在殿中。

    坐着就容易犯困,顾至忍着睡意,时不时地听两句汇报,几乎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先是曹操奏请,恳请皇帝封孙策为讨逆将军。

    哪怕这个世界的袁术早早下线,曹操却还是因为刘表的缘故,向孙策示好。若无意外,接下来应当还有联姻之举。

    曹操结束奏请,接着便是其他人陈情、奏事。

    无论是发言者,还是旁听者,都持着笏板,格外沉肃认真。

    顾至身边的贾诩与他一样一语不发,从头到尾一副专注聆听的模样。

    但以顾至的眼力,好几次见他借着抬袖擦汗的动作,偷偷打了两个哈欠。

    要不怎么说困意是会传染的,随着贾诩的从容呵欠,顾至一时难忍瞌睡。

    他正考虑着下次朝会要不要带点薄荷,忽然,一道带着冷意与傲然的声音在殿中响起。

    “臣不像臣,主不似主,令人捧腹。”

    这话就像一道闷雷,从晴空劈下,把顾至的瞌睡劈了个精光。

    他望向殿中忽然站起的人,难掩目中的惊讶。

    祢衡这谏议大夫的官位还没捂热,就要开大了?

    他身旁的贾诩亦是惊诧莫名地看向祢衡,全然没想到从他口中竟然能听到如此放肆之语。

    祢衡身旁的孔融大惊失色,暗中扯了扯他的衣袖,却被置之不理。

    其他朝臣或讶然,或蹙眉,唯独曹操与刘协神色平静,就像祢衡刚才不曾说出惊人之语,不过是一只雀羽蓬茸的鹦鹉在放声尖鸣。

    “莫非祢谏史在春浴日中饮多了酒,还未酒醒?”

    侍中刘艾出言圆场,欲将祢衡拉回座位,

    “且坐着吧,莫要眩了头。”

    祢衡却一把甩开刘艾的手,径直出列:“我并未饮醉。”

    前头的曹操不知道祢衡这又是犯了什么左性。天子在场,他不好开口,也不想开口,索性静观其变。

    总归祢衡并未点名道姓,即使祢衡口中“臣不像臣”大概率是在说他,但只要不点破,他就能当自己不知道。

    曹操坐在原位,冷眼看着这场闹剧。

    在场有半数都是一路跟随曹操的臣属,他们意会了曹操的态度,便也沉默着,只当祢衡是个普通的醉酒之人。

    顾至自然也不会在这时候主动揽事,给自己找不快。

    他往荀彧与曹操的方向瞥了一眼,又瞥向身侧的贾诩。

    贾诩在最初的惊诧过后,已恢复风云不惊的神色,坐在一旁静观事态。

    他察觉到顾至的视线,并未投注目光,只是小声地,用只有他们两人能听到的声音开口:

    “这就是顾谏史告假几日的缘由?”

    贾诩好似误解了什么。但在这等情况下,顾至不好解释,只是保持沉默。

    那边的祢衡仍然慨然昂首:

    “而今天下辐裂,四海倾颓。天子与有识之臣,正该收复汉土,安民定邦,何至于为了这点丁点大的小事,在这翻来覆去地说?天子乃四海的天子,若整日处理这些鸡毛小事,与村夫何异?”

    即使是言官,如此毫无道理的指责仍能归为大不敬之罪。

    旁人只觉得祢衡这人是真敢说,只有被祢衡烦了几个月的曹操知道,祢衡这段话在出口前,已经竭尽可能地克制了,要不然,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死公”,“壁虱”之类的话。

    即使祢衡已几近直白地把天子的颜面丢在地上踩,刘协依然无动于衷。

    或许并非无动于衷,但他确实看不出生气的模样。

    “那便请祢谏史告诉朕,何为小事?”

    “安置流贼,匡算耕田,莫非不是小事?”

    刘协缓缓起身,冕珠晃着细碎的光,将他的眼底照得朦胧不明:

    “朕在长安时,三辅之地荒歉,民众忍饥挨饿,便有不少人做了流贼。”

    见祢衡蹙眉,仍欲开口,刘协继续道,

    “朕开仓赈民,却只是杯水车薪。饥灾最严重的那一个月,都城几乎被你口中的流贼踏破,不少朝臣死在道中,人尽相食。”

    祢衡文思敏捷,已然猜到刘协的未尽之言,不由着恼:

    “臣并非此意。似安匪、丈田这般琐碎之事,只需九卿控扼便可,何须多问?若陛下事事询问,还能留有多少时间,用在定邦之上?”

    “那在祢卿的心中,何为大事?”

    “那自然是定邦安国……”

    “定邦自有将军之士,安国自有九卿之臣。若按祢卿的道理,朕岂非事事不用过问?”

    祢衡道:“自当有主有次。”

    说到这,祢衡心中已然明白了自己失语之处。

    他因为这几天,整个朝会都在车轱辘地说一些细碎的事,忍了又忍,实在无法忍耐。

    他并不是不知道农与民的重要性,可这执行之事,本就该由各级属官接手,哪有事事汇报的道理?

    与其说是皇帝重视农事,重视黎民,倒不如说……曹操像是有意将这些琐碎的事堆到刘协的眼前,占据天子的视野。

    天子难道不知道曹操的用意吗?他方才说的话虽然过火了些,对天子不敬,可他的初衷并非如此。

    天子为何不趁机发作一番,顺势改变如今的局面,揭露曹操的用心,把军政大权握在手中?

    祢衡怎么也想不通天子为什么要压下这事,面上的神情愈加恼怒冷淡:

    “既然陛下认为这些都是‘必要之事’,臣以后不说了便是。”

    第117章 保护 顾至从未听过荀彧如此冷冽的声音……

    祢衡当众大呼小叫, 讽刺“主不似主”的时候,刘协没有生气;被祢衡贬低,比作“村夫”的时候, 刘协也没有生气。

    可当祢衡梗着脖子,来了一句“以后不说了便是”,反倒真真切切地让刘协生出几分恼意。

    什么叫“若陛下觉得必要,臣以后就不说了”,真当自己很委屈不成?

    分明是此人胡搅蛮缠, 竟还一副忠孝节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