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古代生活日常》 120-130(第9/12页)

空间里,散了朝的皇上周祺正在里面看提前交卷人的答卷。

    明明只有一道题,可直到过了三个时辰才有人答完试卷,而周祺早就在两个时辰前就散了朝,到了这前殿等候。

    不过周祺面上并无什么不豫之色,他这殿试的考卷题虽少,可有多难答,他自己再清楚不过了,等得越久,他反而越发来了兴味,没有人交卷其实也说明没人敢糊弄他,大殿里的贡士们定是各个都在冥思苦想,尤其是那世家出身的贡士们,可得好好想想如何站队。

    周祺不紧不慢的按着时辰用了午食,若有贡士能看上一眼,就能发现皇上的午食和给贡士们准备的午食是一模一样的,也就只有一张油饼,一个鸡蛋,一碗稠粥。

    他瞧着不是第一次吃这么粗陋的食物了,吃得很是熟练,鸡蛋也不用身边的老太监给他剥皮,自己往桌沿上轻轻一磕,放在桌面上滚上两圈,然后就剥出一个完整光滑的鸡蛋来,他拿着鸡蛋在自己眼前转了一圈,满意的笑了,还问身边的老太监说:“安公,你瞧朕这鸡蛋剥得可好?”

    老太监姓安,先皇时他就是皇宫内的太监总管,日日随侍在先皇身边,先皇故去后他本做好被送出宫荣老的准备,谁知新皇信任他,留他在身边继续做执掌宫廷内务的

    太监总管,至于新皇自己身边贴身的大太监,新皇说他还年轻,压不住人,让其跟在安总管身边做个副手,好好跟着学。

    安总管瞧周祺的眼神十分慈祥,先皇把皇上带到身边教养时,皇上还不足十岁,日常的生活起居都是安总管盯着亲自照料,可以说是一把带大的,若说把皇上当自己孩子,这太大不敬了,但也确实对皇上有些看子侄的情谊。

    听了皇上的问话,他认真的看了一眼那鸡蛋,笑着夸:“皇上剥得好,老奴都剥不了这么好。”

    周祺闻言嗤笑一声说:“安公还把朕当孩子哄。”

    这话若要曲解,罪责甚大,安总管忙告罪道:“皇上英明神武,老奴如何敢。”

    第128章

    周祺见状嗔怪道:“安公反应何必这般大,朕本就是安公看大的孩子,都说长辈看晚辈多大都是孩子,安公莫要如此多心。”

    对这个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老者,虽两人身份有别,但周祺内心看安总管与宗室中的长辈别无二样,甚至有些长辈还不如安总管与他感情深厚呢。

    安总管听了皇上这番话,心里感动,眼眶微红的说:“皇上此言折煞老奴了,老奴是奴才,如何当得起皇上一句长辈。”

    周祺没再多说,安总管随侍父皇几十年,向来是个知分寸的人,不像朝里朝外那些奸佞,恨不得真拿他当孩子哄呢。

    想起那原湖州博阳府守备竟然敢在坑杀上万云州民众后,还上折子来颠倒黑白,舔着脸要自己给他手底下所谓的平叛有功之臣请赏。

    周祺每每想到此事都气愤填膺,回过神来刚刚光滑完整的鸡蛋在他手里都被捏烂了,安总管忙说:“皇上,这鸡蛋碎了,给老奴吧。”

    “不用,碎了也一样吃。”周祺把手里的鸡蛋递到嘴里恶狠狠的嚼起来。

    安总管看得十分心疼,忍不住开口劝道:“皇上,您还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该多吃些补身的东西,您不是幼时就羡慕先皇高壮魁梧吗,老吃这些食物,如何能变得像先皇那般强壮?”

    听到前面的时候周祺还不甚在意,不过听到后面的时候周祺迟疑了,他身高远不及父皇,父皇年轻的时候可是曾御驾亲征亲自上过战场的,身量毫不输军中猛将,可自己却有些文弱。

    犹豫了一会儿后,周祺点点头说:“安公说得有理,这样,以后我的饭食里多添一碗肉骨汤。”

    在周祺点头的时候,安总管本来一脸欣慰,结果听到只是加一碗肉骨汤,安总管到嘴边的笑声硬憋回去,把自己憋得险些咳嗽出声,在皇上面前失仪,他捋顺了气,才不解的开口问:“皇上,不说国库,您的私库也不缺银子,何必如此苛待自己?”

    朝政上的事周祺自然不会和宫中宦官商量,哪怕这人是他极其信任的安总管,是以安总管并不知道他那看起来丰厚的私库其实根本支撑不起他的计划。

    而且自派出近卫军查清湖州乱民真相后,周祺常常夜不能寐,经常梦到冤死的云州百姓来寻他喊冤诉苦,问他为何云州大旱不派钦差赈灾、不送粮米救命?为何他们自己求生跋涉至湖州求救,朝廷官兵却将他们拒之城外眼睁睁看着他们饿到发疯,竟易子而食……

    那梦中一个个看不清面目浑身脏乱不堪的饥民,各个都只有皮包骨,全没有个人样子,像是早就死去许久的骨架,但每个人都拼命的在往周祺身边爬,边爬边问周祺:皇上,我们只是想吃一口饭啊,为何朝廷要杀死我们?

    这油饼、鸡蛋、稠粥,都是他派了近卫军去民间向贫困的农民们打听出来的,他们说:若能每顿喝上一碗稠粥,吃上一个鸡蛋,再有一个油饼,这日子就是顶顶好的日子啦!

    于是从那之后,周祺便下令他日后的膳食从简,最常见的便是今日这般搭配。

    周祺吃完了鸡蛋,便拿着油饼,一口油饼一口粥,心里想着何时百姓们能每日都吃上这般饭食,自己才能摆脱心魔,吃上安公口中皇上该吃的食物。

    见皇上心意已决,安总管便没有再多话,皇上如此行事也只是苛责他自己,宫中其余人,上至太后,下至最低等的宫女太监,依然都是按着以前的份例,只是瞧皇上吃得这般艰苦,别人谁还敢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这一年多宫里御膳房的开支缩减了大半。

    周祺吃过了午食便开始批起折子来,一直到在大殿监考的学官派人送来了提前交卷的考卷,周祺才放下折子来看考卷。

    原本流程该是学官们收齐了考卷一起批改,择出最优的十份答卷给皇上审阅,替这十名考生排出名次,但今年周祺出的这考题,学官们谁都不敢做那个判卷官,周祺也不想只看到十个考生的考卷,干脆自己接过批阅试卷的活来。

    他一个人判卷,不怕谁来徇私舞弊,这卷子也用不着糊名,所以看着这第一个交卷的人名,周祺轻声念起来:“辛长平,籍贺州东安府潍县清水镇长河村……”

    周祺皱起眉来一边思索一边问:“安公,可有觉得耳熟?”

    安总管虽然一把年纪了,但记忆倒是没有减退,他当初能被先皇带在身边,靠的就是他天生记忆甚佳,尤其是认人、记人的籍贯出身经历,记各地州、府、县的历年县志,平时先皇在折子里瞧见不熟的人名、地名,只要一说,安总管就能说出个详情来。

    听到皇上发问,安总管立刻想起一人,便开口说:“去年贺州县试曾有东安府学官红卷推举一当地良才,便与这位贡士的籍地一模一样。”

    “辛盛!”经安总管提醒,周祺立刻想起去年那个年幼但才高的贺州少年,对方既是国朝唯一一个经义题一题不错的人,最后那道他自己亲自出的策论题也答得甚好、甚妙、甚合他心意,只是因为对方实在年幼,周祺怕小树易折,才拖了一年,准备今年再下旨赐他举人出身。

    同一个籍地,又是同姓,必然是关联极深的人。

    周祺还记得当初那辛盛的文章,便怀着很大的期望去读手里这篇文章。

    其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