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古代生活日常》 70-80(第2/13页)

怕灾民上门乞食的大户不同,明相主动开了自家的粮仓,和本地官府一起每日发放救济粮。

    有那老弱者,他便一日两碗稠粥的供应着,若是青壮的汉子与妇人,便召集起来四处挖井、挖渠。

    成帝走遍安州,见其余府、县都是处处民不聊生,却在明相所在的安乐县见到一副勃勃生机的景象。

    从当地民众口中得知明相所作所为,成帝大为震惊,他见多了自私自利的世家子弟,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明相这般舍己为民的怪胎,不禁刻意接近,和他结交成为知己。

    后来朝廷四处筹集的赈灾粮到了安州,成帝自揭身份,把明相带在身边帮忙处理赈灾事务,等安州的旱灾平稳度过后,成帝作为皇子,得到了他父皇的青睐,被立为太子,明相则被成帝招募进了自己的幕府。

    明相乃是一奇人,他是国朝立国以来唯一一个身无功名却高居百官之首的人,也是一个主动散尽家财的人。

    当初他主持的土地改革以安州为试点,世家皆讽刺他自己便出生世家,却甘做皇家鹰犬,替皇家抢夺世家土地。

    明相到了安州第一个去的便是自家所在的安乐县,将吴氏宗族解散,自家名下的土地全部分给百姓,一亩都不留,放下来话来:“世上再无安乐吴氏,我乃安乐县一小民。”

    见识了明相的决心,再又有跟随成帝四处作战满身嗜血之气的军队在侧,安州世家或迫于武力压迫,或迫于明相承诺的海贸巨利,抱紧的同盟起了裂痕,被逐个击破。

    安州的土地改革进行得还算顺利,不少原本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却只有两三亩薄田的百姓,纷纷获得了产出足够养活自己的土地。

    指望安州大乱起来的其他州府的世家见状坐不住了。

    第72章

    世家们仗着钱多、粮多、私兵多,摆出一副誓死抵抗的架势,若是皇上敢动他们的土地,他们就敢联合起来揭竿而起。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还煽动人心的说道:“这天下又不止是周家的天下,周家坐天下两百年了,也该换人来坐了。”

    各地世家还另纠集了大批闲汉四处散播谣言,说皇家连世家的田地都能说抢就抢,现在嘴里说着分给百姓,将来要收回来百姓难道守得住?

    百姓开智的少,多为愚昧盲从之辈,见大家都这么说,竟也信了,一时之间,除安州外,各州皆异动。

    成帝一开始是顶着压力支持明相继续土地改革的,可等军队都开始粮草不够,而世家大族纷纷约好了似的,一粒米都不往外卖,成帝才开始和明相诉说压力。

    毕竟军队若是哗变起来,国朝真得覆灭。

    于是明相的土地改革之政,只在安州进行了一年多便草草收尾。

    土地改革失败之后,明相当初提出的海贸依然在进行,只是参与者从预想的世家豪族,变成了少部分世家豪族,大部分皇室宗亲。

    周家的皇朝历经二百年,散落各地的皇室宗亲数量不比世家豪族少多少,他们各个也都是有不少土地的,只是在土地改革的政策公布出来之前,各地宗亲就被成帝以大庆之名召集到了京城。

    关着宫门进行了一番友善的交流之后,宗亲们名下的土地大半都被成帝置换成了海贸商行的股份。

    当初一个个哭丧着脸从京城回来的宗亲,回到家里闭口不言在京城遭受了什么,只等着看各地世家豪族的下场。

    有道是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独哭哭不如大家一起哭。

    结果土地改革的政策嘎然而止,皇室宗亲们得知后躲在家里又大哭了一场,若不是后来海贸着实挣钱,说不定揭竿而起的要从世家豪族变成皇室宗亲,周家人造周家人的反了。

    台上的说书人讲到安州土地改革结束后拍了醒木,又说了句待下回分解。

    茶楼里听得意犹未尽的众人纷纷起了谈性,有人说:“不知安州当年失了土地的世家和得了土地的百姓,如今是何情形?”

    安州挨着京城,贺州过去不算近,在场倒是没有多少人去过,只有一个年纪大些的老者抚着长须接话道:“我年轻时曾去过一回,安州世家靠着海贸巨利,家资比以往更富,那里的许多建筑都修得无比奢华,房顶都铺着琉璃瓦,地上铺着汉白玉,至于普通百姓虽不见多富裕,但路上见到的行人没什么面黄肌瘦的,起码都能吃饱饭吧。”

    另有一年轻的行商接话说:“我去安州做过生意,安州人大都念家,不爱往外跑,我平时做生意各州都跑,也很少在外见过安州人,念家肯定是因为家里日子好过嘛,只有我们这种家里过不下去的,才会愿意吃苦头四处奔波挣些辛苦钱。”

    听了这二人的话,不禁有人羡慕起来,说:“当年要是各州都推行下来,我们如今是不是也能过上那等好日子?”

    如今百余年过去,安州百姓的土地还在百姓手里,大家自然知道那时传出皇家最终要夺走百姓手里土地的传言都是假的。

    众人纷纷羡慕起安州百姓,有人说:“去年云州之灾若是发生在安州,光凭百姓自己的存粮怕是都够扛过去的,便有不足,安州衙门的粮仓定也够用了,看来明相当年之举是真有先见之明。”

    大家都听得连连点头,直叹可惜。

    就如有人泼冷水的话所说:“如今别想了,海贸利虽大,便是各地世家想拿土地换海贸的股份,可如今参与其中的人谁会舍得分润出来给后来者?除非朝廷还能拿出第二个如海贸一般的生财手段来,不然世家们谁也不傻,能拿可代代相传的土地换银子?说不定他们还想拿银子买更多的土地呢!”

    “也是。”众人听着有理,便纷纷散去。

    辛长平和辛盛随着人流离开茶楼,回到客栈的房间里,辛长平好奇的说:“如今种子种到

    百姓心里了,不知后续皇上会如何作为,这世间怕是难再有如海贸这般重利,能填饱各地世家豪族的胃口。”

    辛盛虽生得聪慧,但也不是生而知之,光凭他现在了解的情况,皱着眉说:“我也实在想不出还能有什么能抵海贸之利,但现在我明白为何各地世家安静若此了,怕不是他们也早都后悔当年没有得到海贸的好处,如今在等着皇上拿好处来换呢。”

    辛长平知道杨家的土地已经交了出去,但只得到了市价买卖的银子,也不知是好友没有说,还是真没有其他好处了,他也皱起眉说:“因着海贸,国库银子定然不少,可若只是拿银子买,世家定然不会同意的。”

    这都是些他们操心不到的事情,聊了几句也就罢了,辛长平睡前把带来的行李全都收拾好了,和辛盛说:“明早发完榜,咱们就叫车回去了。”

    辛盛点点头,想起说书人的故事还没听到结尾,意犹未尽的说:“这书上写的历史明明已然看过结局,怎么从说书人嘴里说出来,却这么好奇下文呢?”

    一夜好梦,惦念着回家,父子二人醒得很早,还不到放榜的时间,辛长平和辛盛出去在食摊上吃了朝食,又去了车马行租好了骡车,坐着骡车回了客栈,把行李都往下搬。

    搬完了行李辛长平去柜台和掌柜的结账,掌柜的笑着说:“老爷不在府城多待几天了?”

    辛长平点点头说:“本是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