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我在苏轼府上当厨娘》 140-150(第16/17页)
开馆讲学,这里俨然已经
成了一座小书院。
砚秋最近很忙,他帮圆娘种的花生结果子了!!他最近神清气爽的紧,他居然种出了大宋朝从来没有的农物!剥开脆生生的外壳,里面都是粉红色包衣包裹的坚果!
他看到圆娘拾起一个尝了尝,露出满意的微笑,自己也照葫芦画瓢拾起一个尝了尝,有种特殊的香气,十分特别。
围观的苏轼、朝云、六郎、八郎、知雪等人都如法炮制的拈了一颗花生豆放到嘴里尝了尝,好吃的!
圆娘把颗粒饱满的都留作种子,剩下的一簸箕花生豆都拿来吃了,一碟煮五香花生豆拌香芹段,一碟酒鬼花生,一碟蛋清花生,一碟花生馅圆子,这些都不难做,唯独蜂蜜花生糕让人印象深刻,因为每个人都参与了制作过程。
圆娘命人搬来一方敦实的木质菜板子,将其架了三尺高,然后又在集市上买了一只新做好的碗口粗的木锤子,一切准备就绪后,圆娘舀了一勺花蜜在案板上,将文火煲熟的花生轻轻搓掉包衣,放在蜂蜜上,这时家里的劳动力都可以齐齐登场了。
先是比较会控制力道的苏轼,他总能抡锤抡得恰到好处,始终保持着花生豆被捻开,然而花蜜没有向外喷溅的状态,待到花生豆和花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大容易飞溅时,便是力气十足的六郎登场了!
那一下是一下的!哐哐的!周围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力道!
圆娘一边扫散到案板边缘的花生碎,一边建议道:“傻小子,省点力气!”
六郎嘿嘿一笑道:“阿姊,没关系的,我力气大!”
八郎在一旁急得直跺脚,馋唧唧的说道:“阿姊,糕点好香啊!阿姊,糕点能吃了吧。”
圆娘笑着喂了他一颗烤熟的花生豆,说道:“再等等,先吃颗花生豆解解馋。”
“阿姊,我不馋的,我只是好奇。”年纪小小的八郎都学会给自己找补了。
待六郎力竭之后,接替他的是砚秋,砚秋显然干活干惯了的,十分会找抡锤的节奏和窍门,砸下来的力度恰到好处,但又十分节省自身的力气,他抡锤的时间也是最久的。
如此抡锤砸了半晌,蜂蜜花生糕总算做成了。
众人看着自己的劳动结晶,差点激动的泪流满面!!不容易,为了口吃的也太不容易了!!
圆娘使巧劲儿把蜂蜜花生糕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给每人都分了一块。
八郎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满口掉渣,酥得很!!
六郎捧着这块来之不易的糕点,笑道:“若是在云水间售卖的话,一块不卖他个一两银子?”
砚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滴,头也不抬的吃糕,一块花生糕很快就吃完了,他将掉落在手心的花生碎归置了归置,全部塞到了嘴里,最后还依依不舍的吮了吮手指头,说道:“这花生豆是大宋没有的,物以稀为贵,这蜂蜜花生糕做起来费时费力,一个青壮劳力一天顶多能做一盒,这玩意儿怎么说也得卖二两银子一块。京中贵人们就爱吃个稀罕。”
大宋人口稠密,耕地短缺,普通百姓是万万舍不得特意拿块地出来种花生的,也就是土地多的地主们会感兴趣种上一些,在这个时代,花生点心注定要走贵族路线了。
既然走贵族路线,价钱就不是问题了,地主们手里有钱,定多少价就是多少价!只不过要好好包装包装,首先它就不能叫花生了,得叫长寿果,听起来就吉祥如意,先讨个口彩再说,如此推来,花生糕也应该叫长寿糕才是。
其实叫花生也没关系,把它和婚庆用品捆绑销售即可,比方它的天然绝配,莲子、红枣、桂圆,合在一起不就是“早生贵子”嘛,听着就喜庆。
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各出各的主意。
苏轼呷一口椰子酒吃一块花生糕,笑眯眯的看着讨论的热火朝天的家人们,心底有说不出的知足。
待蜂蜜花生糕吃完时,事情也讨论的差不多了,集思广益之下,竟然真的头脑风暴出一整套的营销方案,圆娘开心得了不得。
苏轼每日儿女绕膝的,享尽天伦之乐,朝廷的日子却不好过了。
官家最近心情有点糟!好吧,不是有点,是很糟糕。
这事儿说来话长,早在他祖宗真宗时候,大宋与辽国的君主以兄弟互称,然而大宋的帝王更新迭代比较快,到官家这一代就得称呼辽主为叔叔了,以一朝至尊之身称呼他国君主叔叔,这多少有失体面。
大宋同天节在即,哦,也就是说官家的生日快到了,无论是兄弟友邦还是番邦附属均遣使来汴京祝寿,这本无可厚非,普天同乐的事嘛。
但是,那辽国使臣更像是来砸场子的!说什么景仰中原文化,崇尚孔孟之学,上来就跟宋臣比学问。
起先,谁也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比就比嘛,大宋朝人才济济,岂会怕与胡人比试学问,这跟外邦人比说汉话,压根就没有输的空间好嘛!
宋臣始终坚信文脉在大宋!
然而越比众人脸色越凝重,这辽人到底什么来历,他竟然在大宋朝堂把宋臣一个个都杀穿了!!满堂朱紫,衮衮诸公,竟无一人是此人的对手。
这就麻麻了!!
起码,官家的心是麻麻的!这辽国使臣真的是来给他祝寿的吗?怎么看怎么像来催他上路的。
他现在心情沮丧的很!
同样心情沮丧的还有辽国使臣,他在家乡苦学十年,到处游学,访问先贤大儒,增进学问,期盼有朝一日能跟宋臣一较高下,结果就这?!
宋辽大臣双双傻了眼!
章惇轻轻咳了两声,以掩饰尴尬,他抿了抿唇,说道:“耶律副使果然博学多才,只是……”
耶律津双眼紧紧注视着他,问道:“只是什么?章相公有话直说。”
章惇碰了碰鼻子,继续说道:“只是比起我那徒儿来说,还是逊色一些,火候不太够。”
耶律津闻言冷笑一声,说道:“章相公,您难道忘了吗?您还是我的手下败将呢!”
章惇大大方方说道:“耶律副使难道不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吗?更何况他当年拜我为师并不是我的学问样样都优胜于他,只是在某些方面略强一些罢了,而且他是苏轼之子。”
范御史为了保助朝廷颜面,亦帮腔道:“我们大宋朝的学问第一人是苏轼,他的名号你在辽国肯定也听说过的吧。”
耶律津闻言一怔,是了!比来比去,比了半天,怎么没见着风靡大辽的苏家人?不仅没看到大苏苏轼,连小苏苏辙都没看见!
耶律津将信将疑的看着章惇,问道:“是了,苏家人呢?!”
他这一问,满朝文武都尬住了!
苏轼在哪儿?在天涯海角飘着呢!真天涯海角。
不过,他们如今指着苏轼提气呢,可不敢说,是朝廷闲出屁来了,排除异己,非把
人赶出去的!
蔡京急中生智,只说是:“前不久岭南闹了灾荒,出了点子事情,官家派苏轼前去巡察,算算时间也快回朝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