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420-4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420-430(第8/18页)

主题道:“我知道主子的意思,是想你放弃范玉柱,风光回朝的。皇上已经命礼部给你备好封爵位宝印、金册、爵服,只要范玉柱一死,你就是一等伯。”

    范毓馪浑身一震,脸色煞白,双唇颤抖说不出话来。

    陶牛牛等他回话。

    然后,范毓馪始终说不出谢恩的话来。

    陶牛牛叹道:“如此,你只能抱憾了。”

    范毓馪:

    范毓馪突然问道:“可否告知,小女如今如何了?”

    陶牛牛挑眉,问道:“你想知道的是哪一方面?”

    范毓馪:“她的夫家,可还善待她吗?”

    陶牛牛:“据我所知,她的夫君很爱护她,愿意用自己余生换她活命。如今他们两口子圈禁在西山,日子过的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范毓馪听到“爱护”二字先是松了口气,等听到“圈禁”二字,心又揪紧了,忙问道:“孩子呢?我还有一个外孙一个外孙女儿,他们现在如何了?”

    陶牛牛:“在阿哥所,随范格格生活。”

    范格格啊

    陶牛牛:“你还想知道什么?”

    范毓馪:“没有了,多谢。”

    陶牛牛点头,然后起身,道:“我言尽于此,望君好自为之。”

    目送陶牛牛离开,范毓馪心事重重向紫禁城而去。

    弘晖在乾清宫见了范毓馪,君臣奏对密谈,再出来,范毓馪就是范伯爵了,总理万国来朝会。

    在南海子行宫朱雀门,范毓馪见到了于振。

    于振,浙江余姚人,雍正元年状元,现年三十六,正是一个男人最巅峰的年岁。

    就像当年随使团去鄂罗斯的范毓馪,也是这个年纪。

    当年殿试四策,让雍正帝钦点于振为恩科状元,在一个朝代,状元三年出一个,但往往,恩科状元只有一个,因为,皇帝只登基一次,恩科一般也只有一次。

    于振可谓是风头无俩,之后四年,雍正帝也是对他破格提拔重用,但是,他是浙江科党成员。

    他牵涉进了雍正四年的查嗣庭案,被雍正帝闲置了。

    新帝即位,同样对他无感,他不仅是先帝的人,还是科党,新帝停了浙江全省乡、会两试,就更加不会用他了。

    好好一个状元,可惜了了。

    但在德亨这里,是不存在人才可惜的。

    德亨硬是从诸多人选中,将于振这位状元郎给巴拉出来,让他去鄂罗斯接范毓馪的摊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先从万国会开始吧。

    于振心下叫苦不迭,他不懂任何一门外语,他可以辞官不做,但他不敢。

    况且,他也不想辞。

    这可是万国来朝啊,看看范毓馪,他就能看到自己的以后。

    所以,打起精神来干吧。

    先从学习拉丁文开始。

    对于振来说,学习拉丁文没有太大的难度,他博闻强识,图书馆里就有学习外文的教科书,再加上和耶稣教士练习口语,和理藩院学子们请教学习小窍门,在范毓馪见到他时,他已经能流利的用拉丁文朗诵诗歌了。

    于振在范毓馪面前朗诵了一段,范毓馪为他鼓掌,笑赞道:“像是在唱赞诗。”

    于振老脸微红,道:“就是跟耶稣教士学的,那什么圣母玛利亚的,学的我云里雾里的,只能依葫芦画瓢背诵,真正不解其意。”

    范毓馪先是笑了一回,然后意有所指道:“其实,在国外,语言并不是最重要。”

    于振精神一震,洗耳恭听道:“学生请先生教诲。”

    范毓馪身子微微前倾,看着他的眼睛,道:“以一切手段,捍卫母国利益,这是我们的使命。”

    “在中国,我们被叫做使臣,在欧洲,我们被叫做大使,外交家。”

    “对诸方小国,行使皇帝陛下的权利。”

    于振瞳孔骤缩,呼吸停止。

    好一会,他才长长舒出一口气,敬畏的看着范毓馪。

    范毓馪哈哈一笑,放松的坐了回去,回忆道:“我当年离开前夜,去拜访定王殿下,定王殿下就是这么训诫我的。现在,我将这几句话送给你,希望你能做到。”

    “无愧于生养我们的母国。”

    于振双眼从未如此亮过,郑重道:“谨遵,教诲。”

    范毓馪对他的态度尚且满意,现在,就让他试试这位状元郎适不适合做外交家吧。

    “我先带你认识一下欧洲诸国人种”

    【作者有话说】

    今日更新

    第 425 章

    礼部给的恩科时间是二月乡试, 三月会试,考虑要增考明数和明算两科,给考生多一点学习和复习的时间, 地方举子也要赶路入京,恩科便往后推了一个月,改为二月乡试,四月会试。

    雍正四年落榜的举子, 隔了一年再来,北京城又有新变化。

    永定门外十丈,二十丈处,各多出一条横向水泥路,宽二十米,中间划白线,让东西车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这两条东西向宽道和永定门中轴道路相交成一个“丰”, 奠定了门外基础格局。

    西满东民, 北营南居,店铺林立, 瓦舍齐整,农田井然,是一处新兴起的繁华城市。

    有名儿吗?

    有啊,南外城,或者,小南外城。

    因为北京城原本就是内城、外/南城的格局。

    等城门外新兴起城镇之后, 名字就改为内城, 南城, 南外城、北外城、东外城这样的了。

    南外城的洋人面孔比一年前看着多了些, 这也寻常,万国来朝会就在南海子召开,南海子最北离永定门也就十里路,相当近。

    若是雍正四年的举子们觉着变化大,那么,对雍正元年、雍正二年的举子们来说,北京城的变化,就是天翻地覆了。

    雍正元年他们来的时候,安定门外还是一片平坦,路上也都是赶路的车马行人,偶有摊子,也都是歇脚的茶摊和修整牛马的棚子。

    剩下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窝棚,和流连不散的灾民团伙。

    短短四五年间,就多出来一座城?

    有那老北京、或者京城来往北京的走商,就会告诉你,这样的城可不止一座,而是八座,全都是这几年间建成的。

    绝对能惊掉所问之人的下巴。

    这是真的吗?

    要说一座城中,哪里人流最多,车马最频繁,自然是磨坊、粮店、饭馆这些地方了。

    人以食为天嘛。

    在这几年间,北京内城、南城的大、中小型碓房都陆续外搬了,剩下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粮铺和用碓房改建的大型食堂、卖场。

    城外的磨坊非常好找,建筑最高最阔人车最多的地方就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