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120-130(第3/13页)

地瞪了他一眼,还报复性地用沾满了肉渣渣的毛爪子在他刚换的新衣服上狠狠蹭了两下,然后后腿在他胸前一蹬,气哼哼地跑掉了。

    ——小朱傻了吧,哪种男人能见天地陪着皇帝啊?不就是黄锦跟麦福张佐他们这种内监了?

    他尾巴一甩往外走,跑出去找孙姑娘了,都好久没见了。

    孙姑娘脸色有些憔悴,也是,从安陆来北京,路上也得折腾些日子呢,不过看着精神还好,就是脸上瘦了些。

    看见昭昭来,她很高兴地招呼丫鬟把她带来的猫零食拿过来,赶紧快走两步上前张开双手。

    李盛蹲在围墙上,有点犹豫,他来了京城后可是敞开了吃,又经常去跟着郭家徐家子弟跟陆炳一起出去跑毛玩儿,吃得多动得多,体重长得飞快,后腿上都是肌肉,这往下一跳,孙姑娘能保得住吗?

    往前就要选后了,再把人闪着腰,可就坏了大事了。

    李盛深思熟虑,还是落在了她脚边,然后再站起身子由着她抱起来的。

    “哎哟,昭昭,你可重了不少——”还没说完,就被猫爪子堵住嘴了,孙念弯弯嘴角,把猫猫抱到桌子边,开始投喂它各种鱼干,都是湖北带来的。

    李盛刚吃饱了来的,于是只是闻了闻,尝了两块就推开,毛爪爪拍拍包裹,示意打包带走。

    许久不见昭昭,就连孙念院子里的大小丫鬟都过来逗逗猫,当时这猫见天儿地来找她们姑娘,她们都知道去围墙那守着猫,后来昭昭跟着皇爷走了,看不见猫她们还别扭了几天呢。

    李盛走的时候就犯了难,孙念给她准备了太多东西了。

    脖子里的口水巾,他不想戴的,但是上面绣的是虎头纹哎,好威风的;

    还有一个他在现代购物软件上见过的宠物用的小双肩背包,可以跨在背上,贼拉可爱,蜜合色的布绣着一大朵粉紫色的绣球花;

    一小兜兜鱼干,收拾的干干净净,酥香脆嫩,李盛感觉整只猫都被香气围绕着;

    还有要给小朱带的两个油纸包的点心,她亲手做的,松子瓤酥皮的一口小点心,甜软清香的花果馅儿软糕。

    另有两个荷包,一个是金鱼形状的,鱼嘴就是荷包口,李盛伸出毛脚脚比了比,有他大长腿的一半,可以装些零碎小东西。

    还有一个猫爪形状的,就是按着昭昭的爪爪做的,只是不敢做成金黄色,是鹅黄色的料子,中间也是粉色,跟肉垫一个颜色,上面绣了红色的一个圆圈圈,李盛伸出毛爪爪看了看,嗯,这个荷包一定是本猫猫的!

    李盛没办法把东西都带回去,只能去摇人了,陆炳跟着老爹去练武了,他把张佐摇来了,张佐往里间去了一趟,去库房支了两盒子药材当幌子去孙家,把东西带回来了,跟着一起回来的,还有昭昭,蹲在大马头上,非常威武地转着猫猫头到处看,遇到眼熟的原兴王府的府卫还要冲人家眨眼睛喵呜叫。

    到了晚上,朱厚熜把东西一样样拿出来看,一眼就看见了那只猫爪荷包,他很新奇地把昭昭的毛爪爪按在上面看,一边看一边笑。

    笑着笑着就感觉眼前嗖地一下子,荷包被昭昭一爪子搂走,用爪子塞到毛肚皮下面不肯还给他了,还用一双无辜的猫猫眼看他:虽然是你媳妇儿绣的,但是你这么大人了,一定不会跟一只小猫猫争东西的吧?

    第123章

    朱厚熜当然不会小气到把已经被塞到毛肚皮下面的荷包再拽出来,他伸出手拍拍昭昭的毛脑袋,又大打开油纸包尝一尝未婚妻专门给他做的点心,都是一口的量,小小巧巧的,吃着吃着他就想起安陆的兴王府来。

    “这糕饼里用的花蜜肯定是从安陆带过来的。”他咬了一小口,盯着糕饼馅儿里的花瓣说,“宫里面的花蜜都不是这个味儿,甜得糊人嗓子。”

    说不准还是她今年春天时候自己收的呢,她又会打结子,又会裁剪刺绣,厨艺也很好,往来书信

    朱厚熜把剩下的半个吃完,让人把糕饼分出一半来送去清宁宫,“就说是孙氏孝敬母亲的。”他嘱咐麦福。

    麦福躬身听令,双手裴捧着点心退出去了,朱厚熜转过头来就看见昭昭跟看什么新鲜一样瞪着大眼睛盯着他看。

    原来小朱也会体贴媳妇儿啊,还会帮着未婚妻在老妈面前刷印象分,历史上他对自己的两任皇后和那些妃子可是刻薄吝啬得很呢。

    大猫咪甩甩头,伸出后爪挠挠耳朵,可能是黑化后的朱厚熜太可怕了,另外,历史上他的后妃都是张太后做主选的,可能心里本来就不乐意,才没耐心吧。

    耳朵被撸了两下,大猫咪尾巴一摆,立马抱住小朱的手臂后爪蹬了几下,看他也不反抗,就笑眯眯地看着,顿时觉得自己有点幼稚,于是重新蹲坐起来严肃地看着他,还拍拍他的手背:别傻笑了,事儿商量好了没有啊?

    朱厚熜反手捏住猫爪垫垫捏了捏,嘴角带了笑,李盛见状放心了。

    十二月份,朱厚熜下谕令于群臣,要在兴献帝、后尊号上再加“皇”字。

    此事一出,果然引起群臣反对,杨廷和认为此举违背天理,如此将兴献帝后与弘治皇帝和张太后并列,天下人便会分不清到底谁是正统,万万不可。

    给事中朱鸣阳等一百多人各自上疏反对,连带着还要追责张璁,说他是祸头子引得皇帝乱了尊卑移了心志。

    朱厚熜虽说早有预料,但是看到群臣反对,满朝竟无一人敢逆杨廷和等人之势,不免也有些心寒,但他却并不灰心,按照计划那样甩袖而去,板着脸两三天。

    此事便这样僵持下来,君臣拉扯了十来天,朱厚熜才不情不愿地把这件事放弃了。

    很快,新年就到了,过了年后,改元“嘉靖”,是为嘉靖元年。

    立后之事也很快就被提上了议程,但这件事刚起头,大臣们就被皇帝扔出来的一个炸雷搞得满朝震惊——皇帝说他早有婚约,皇后之位已定!

    “孙氏是当年的孙交之女,忠良之后,德才具备,品貌出众,又是朕先皇考所定,不过是因为当年皇考与皇兄接连辞世,婚事才被拖延下来,人无信不立,何况又是先父意愿,尽管朕已然当了皇帝,又怎可背信弃义?!”

    文华殿的书房里,朱厚熜对着杨廷和以及毛澄等一干大臣满面郑重,言辞恳切。

    杨廷和不想听,选后与选世子妃怎可同日而语?何况当年只是有婚约,又不曾过礼,如今新帝即位,名义上的父母应当是张太后和弘治皇帝,婚姻大事自当父母做主,怎可由着当年兴献王选中的女子入主中宫?

    这把张太后置于何地?

    没劝动人,礼部大臣们不甘心地走了,随着就传出来礼部的私下怨怪,皇帝既已有婚约,缘何不早说呢?

    朱厚熜没理会,李盛都懒得说话:若是早说了,谁知道孙念还能不能好好地到了北京城呢?一路上山长水远,万一被迫“病了”,谁说的准?

    杨廷和等人多次来劝说皇帝,见皇帝心中主意已定,便有人自作聪明上言道,可以让孙氏为贵妃,另选皇后,自然,是由张太后主持选,如此,既全了皇帝孝道遵守了婚约,又不失法统天理,此为两全之法啊。

    朱厚熜当即大怒,一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