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越后成为明君预备役: 150-16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穿越后成为明君预备役》 150-160(第19/27页)

眼睛,笑的格外温良无害,“正是因为身子不够强健,所以才敢主动请缨。”

    第158章 以及清蛀虫

    *

    戏焕, 一款颍川知名刺头。

    世家之间也不都是互帮互助互相扶持,除了少数真心交好的会在落难时伸出援手,其他更多的还是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颍川戏氏不是荀郭这样的大族, 家族中也从未出过位极人臣的高官,在颍川这种遍地都是世家的地方很不起眼。

    父母去世的时候戏焕还小,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后就是经典的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过来争家产。

    戏焕打小身体就不好, 家里的钱财大部分都用来给他买药调养身体, 生活条件连城里的富户都不如。

    虽然不知道他们家那点儿家产有什么好争的, 但是父母留下的东西也不能让外人抢走。

    小戏同学年纪小又没有叔伯长辈帮衬, 家中只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仆和还没有他大的书童, 柔柔弱弱怎么看怎么好欺负, 会被坏人盯上再正常不过。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看上去脆弱不堪一击的小白兔实际上满口獠牙,不招惹他的话他能一直柔柔弱弱,敢去招惹就完了, 他能把人的脑袋咬下来当球踢。

    戏家是没有了顶梁柱,但是小戏同学这些年的人脉也不是闹着玩的, 世上有趁火打劫的恶徒, 也有为难时能鼎力相助的真朋友。

    颍川的世族又多又杂,但金字塔尖尖上那几家基本上没怎么动过,荀氏陈氏把控经学传承,还有个世善刑律的钟氏,各个家族都在特定的位置上维持着世家之间那微妙的平衡。

    戏氏的地位比不过金字塔尖尖那几家, 但是小戏同学凭本事挤进了金字塔尖尖的交友圈。

    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得知少年郎父母双亡急吼吼冲上门抢家产, 结果就是被柔弱无助的少年小戏和少年小荀小郭等人依大汉律法全部送进了大牢。

    铁齿钢牙小白兔, 超凶.jpg

    荀彧正人君子鲜少出格,但郭嘉可不是什么在乎世人看法的人, 戏焕命途多舛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俩人能在颍川这等文风昌盛的地方招致“负俗之讥”全靠硬实力。

    公孙瓒不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好相处?没关系,他戏志才也不是什么好相处的人。

    幽州需要一个能镇住公孙瓒还能接收幽州政务的人,青州一时半会儿选不出合适的人,颍川合适的人选却不少。

    没办法,他们颍川就是这么人才济济。

    郭嘉看看已经开始琢磨怎么和公孙瓒相处的好友,不知道该操心他这风一吹就倒的身体还是该心疼即将迎来大难的公孙瓒。

    虽说帮手是公孙伯圭主动开口讨要的,但是……

    行吧,算他自作自受。

    郭鬼才摸摸鼻子,动完脑子后继续趴在桌案上装死。

    志才有想法也只是想想,当家做主的是文若不是他们,最终人选花落谁家还得看文若的意思。

    他觉得他郭奉孝也颇有镇乱安民之能,没准儿最后被派去幽州的是他不是志才。

    幽州啊,是个好地方。

    北靠燕山西依太行,南临中原东望渤海,汉胡杂居民风彪悍,对朝廷的归属感约等于无。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威震北疆,武力有多强横内政就有多没法看,等他们过去把持住幽州内政,就算是白马将军在他们面前也得矮一头。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刘虞的下场已经说明公孙瓒不是好欺负的。

    拿捏武将需要技巧,不能和刘伯安那样强势,看他们文若怎么哄吕大傻子和孙老虎就知道那些武将大部分都是吃软不吃硬,你硬他们更硬,你软他们反而不知所措。

    顺毛驴嘛,他懂。

    所以文若准备让谁去?

    郭鬼才悄悄睁开一只眼睛,试图从好友脸上找出答案。

    然而,在他趴桌上装死的这点时间里,旁边两个人的话题已经又从幽州拐回了青州。

    幽州需要帮忙,青州大概率也需要长辈过去坐镇。

    天灾不是闹着玩儿的,万一真旱到赤地千里,就算有吕布在也无济于事,饿肚子的百姓比身经百战的士兵更可怕。

    傻小子说暂时不缺粮,可他之前没经历过大旱,哪里知道旱起来粮食消耗的有多快?

    戏焕将桌上的信件捡起来,又从头到尾细细看了两遍,然后劝解道,“信上已经写的很明白,他心中有数,实在扛不住了会写信回来,不会为了面子硬撑着。”

    别的年轻人可能会死要面子活受罪,他们小将军不会,面子在他那里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管用。

    荀彧无声叹气,“明光这半年来得罪的人太多,多防备些没坏处。”

    那小子实在太放肆,弄得他在豫州也跟着提心吊胆。

    早先去青州的时候只说要用考试的法子来选官应急,青州好几年没有主官,将近三分之一的百姓都加入黄巾,民生凋敝内乱不休,确实需要在短时间内提拔大量基层官员来应急。

    延请大儒开办学堂也能理解,教育是夺得未来的关键,应急的同时也得为将来考虑。

    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懂,但凡有点志气的主官到任之后都会从教育入手来宣扬人才不问出身有才就能任用。

    实际上看不看出身只有各家主官自己明白,反正明面上都会用不问出身来招揽寒门学子。

    任用寒门学子,和培养寒门学子,二者截然不同。

    经学典籍掌握在世家手中,寒门学子就算学也是困难重重,能学出来的终究是少数。

    特意延请大儒培养寒门学子就不一样了,世家子平日里高高在上自觉生而不凡,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区别没那么大,除去极少部分天才,大部分人都是差不多的。

    世家有家学可以一代一代的培养族中子弟,寒门却没这个条件。然而真要有愿意培养寒门子弟的书院出现,世家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朝中官职一共只有那么多,地方官署的官职也是固定的,和官吏相比永远是百姓的数量多。

    和世家子的数量相比,也永远都是寒门子弟更多。

    此消彼长,以天下寒门子弟的数量,真要唯才是举的话不出百年世家便会被打压的无处容身。

    都说世家子弟沾亲带故会互相偏袒,寒门子弟掌权后难道不会偏袒同为寒门出身的人?

    别说宫里的杨太傅担心,他看透之后他也担心。

    戏焕手肘抵着几案撑着脸听荀彧担忧将来,听着听着就笑了起来,“没想到在文若眼里天下世家竟都是打不还手的小可怜。”

    郭嘉也乐了,不再趴桌上当不存在,而是怪里怪气的演道,“世家寒门此消彼长,真要开了这个口子,我世家子弟该如何是好啊?”

    荀彧:……

    “不要笑。”

    旁边俩人收了笑意,然后对视一眼,再次没绷住笑了起来。

    荀彧两眼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