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越后成为明君预备役: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穿越后成为明君预备役》 110-120(第15/23页)

弓眼睛一亮,二话不说也跟着对准管亥。

    管亥正杀的尽兴,猛不丁打了个激灵,下意识觉得有危险靠近。

    两支利箭一前一后破空而来,仿佛一瞬间就到了跟前。

    管亥瞳孔一缩闪身要避,奈何两支利箭都异常刁钻,就算他身形灵活,仓促间也无法全部避开,只能主动接用手臂挡住一支来避开另一支。

    皮甲在战场上没什么大用,遇到锋利的武器该破的不会比布甲少多少。

    羽箭落地,荀晔煞有其事的摇头,“躲的还挺快。”

    “管亥是青州有名的贼首,能伤他一臂已是不易。”太史慈摩挲着手指,看已经打草惊蛇于是跟着冲上战场。

    刚才好像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他大概知道挨打的是谁了。

    管亥咬牙斩断胳膊上的羽箭,看到对方的装备后脸色一变立刻厉声喝道,“回防!撤!”

    黄巾众人也算训练有素,听到首领的命令后立刻散开包围圈往大营的方向退。

    原本被包围的大户部曲不知道是被打懵了还是被吓傻了,明明生路已经送到跟前,他们却还是跟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窜,甚至有一部分还追着黄巾贼跑。

    荀晔啧了一声,夹紧马腹直接冲到最前面挡住往贼窝冲的二愣子们,“止步!”

    闷头往前跑的部曲听到迎头棒喝都打了个哆嗦,本来以为今天已经必死无疑,发现黄巾贼已经跑的远远的都松了一口气,下一刻便腿软的跌倒在地上。

    被太史慈扶着站起来的年轻人捂着流血不止的胳膊,眼睛在看到援军的装备后骤然放光,“绛袍银甲,莫不是颍川苑陵侯?”

    太史慈从身上撕下一块干净的布给他包扎,同时介绍道,“的确是苑陵侯。苑陵侯此番带了三千精锐,我等身后还有七千步卒随后就到,定能解北海之围。”

    这边说完,又继续给荀晔介绍,“将军,这位是北海郑益,乃大儒郑玄郑康成之子。”

    “竟是郑公之子!”这下眼睛骤然发光的变成了荀晔。

    荀小将军立刻翻身下马,“快,后面有疾医和伤药,夏日炎热,快让军中疾医看看,免得伤口溃脓……”

    郑玄之子,天呐,赚大了赚大了。

    “多谢将军。”郑益很清楚他父亲的名气有多大,可惜他的本事配不上他父亲的名气,每次出门都不想说他姓甚名谁。

    这次是意外,他带着家中部曲前来都昌县解孔北海之难,遇到的又是同来解围的苑陵侯,遮遮掩掩实在不像话。

    将军已经下马,没派上用场的士兵们也纷纷下来帮着挪动伤员。

    世家部曲应该都训练有素才对,怎么这郑家的兵瞧着跟没打过仗似的?不应该啊。

    青州那么乱,还能有没打过仗的世家部曲?

    “郑公虽是当世大儒,但家中并不富裕,早年客居东莱时甚至一边种田维持生计一边教导学生。”众人的疑惑太明显,太史慈小声解释道,“这些应该是郑兄仓促聚起来的乡民,并非训练有素的部曲。”

    郑益叹道,“孔北海对家父尊崇有加,再三邀请家父回乡居住,如今黄巾围城,家父实在不好袖手旁观。”

    士兵们挠挠耳朵,感觉这人好像话中有话。

    不是他们该管的事情,问题不大。

    众人熟练的清理战场,但凡能喘气儿的都抬出来,救不回来的就地挖坑安葬,清理妥当回头一看,抬出来的伤员中有一半都是对面的黄巾贼。

    那什么,习惯了。

    他们跟着将军打仗,打到最后都是对面投降,投降的青壮年都要交给贾校尉当劳力,救回来不亏。

    荀晔把伤员都交给随行疾医,然后让将士们就近找地方安营扎寨。

    都说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不是孔融那等挟恩相报之人,郑兄回头只需要带他回家转一圈就行,只要能把他这个救命恩人引荐到郑公面前就算是报恩。

    郑公的大名如雷贯耳,他之前就听家中长辈说过很多次。

    这年头名士可能是徒有虚名,但大儒肯定都有真本事。

    郑公早年游学关西在大儒马融门下求学,后来因父母年迈回乡侍奉,回到青州的时候便已是百家之学无所不通的大师。

    前些年党锢闹的凶,郑公和他爹差不多都正好撞上,后来朝廷解除党锢他们也都不愿再涉足仕途。

    阿爹挑了个清静之处带着他隐居,郑公则是一边耕种一边聚徒讲学,经常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据说同时上课的学生数量常常超过千人。

    汝南袁氏几代人才门生故吏遍天下,他们郑老师自己一个人就桃李满天下。

    更难能可贵的是,郑公教学不看门第,只要想学不论出身,就算听课的是头牛他都照讲不误。

    自带成千上万的庶族学生,还有比这更适合他挖的墙角吗?

    呜呜呜呜呜呜呜快到碗里来!建设大美江山需要你们!

    第118章 通体金光:戏法or鬼神

    *

    荀晔缺人才,尤其缺可以和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基层人才,缺天天晚上做梦都“人才,人才,人才从四面八方”。

    和全天下世家对着干没那么容易,在知识被上层垄断的年代,一旦世家大族撂担子不干,管理层会瞬间乱套。

    不管那些家伙主动撂担子被迫撂担子,结果都有大量空缺需要填补。

    但现在没有那么多候选人能往里填,于只能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儿,硬生生凭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

    话出去都会被骂凡尔赛,可现在不缺高端谋士。

    每次个问题都羡慕宋朝的繁荣昌盛,人家不光不缺官,“冗兵冗官”,一个官位几十上百个人抢,排队轮的话甚至等几十年都轮不。

    咳咳,话不能在赵爹面前,不然容易挨揍。

    总言之言总之,发展教育事业迫在眉睫。

    年头的世家大族都有文化,可惜文化只在内部流通,连家都不例外。

    家叔祖也远近闻名的文化人,爹的学问甚至在叔祖之上,但有学问的长辈只在族学中任教,几乎都没有对外收学生的意思。

    不对外招生正常,者不拒才少数。

    出身世家却不拘儒者礼节设帐授徒也有,比如郑老师的老师马融,扶风马氏乃关西望族,马老师却不拘小节,门生也常常有千人之多。

    马老师比较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的学生由亲自教授的高材生教,类似大导手底下的小导。

    郑公当年去关西求学,三年都没能见大导马老师的面,只能听小导讲课授业。

    现在边有学问的人,有能力设帐授徒的也,但所有人都要以政务为重,扒拉扒拉去愣找不出一个可以转职教学的大儒。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所有阿飘,感谢所有活人,感谢如今不存在的所有TV。

    真瞌睡了送枕头,盼着。

    荀牛牛老天最爱的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