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越后成为明君预备役: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穿越后成为明君预备役》 60-70(第9/27页)



    荀晔没急着拆信,只是幽幽盯着贾诩,“贾校尉来的缓慢,路上可曾遇到本将军派去的另一位信使?”

    贾诩老实巴交躬身一礼,“回小将军的话,诩来时主公特意吩咐过要慢走。”

    实不相瞒,并州那边信不过乌程侯,特意让他缓步慢行来看看乌程侯会不会心急作乱。

    吕奉先吕大将军先行一步抵达颍川,有吕奉先带来的三千精兵以及小将军当初带来的千余兵马,就算乌程侯翻脸不认人他们也能自保。

    如果他们小将军被骗,他就过来放狠话把乌程侯臭骂一顿。荀友若亲自写的手稿,他只需要找嗓门大的士兵念出来就行。

    如果他们小将军没被骗,那他就过来接收颍川乃至整个豫州的屯田事宜。

    没办法,他劝农校尉贾文和、一不小心没忍住、政绩太突出、被委以重任了。

    第64章 家门口拦路

    *

    被委以重任派到豫州之前, 贾诩对种田的活计很满意,完全是意外之喜的那种满意。

    他举孝廉后任的是郎官,后来在军中任校尉, 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官儿,但是干起来也都琐碎烦人。

    要是顶头上司不把手下当人,凡胎俗骨碌碌无奇的底下人更是过的水深火热。

    好在他对上官的要求不高, 别动不动就杀个身边人助兴就行。

    做好分内之事, 其他一律不听, 白天安心干活, 傍晚回家把门一关什么都不管。

    封侯拜相那种跌宕起伏的日子不适合他, 平平淡淡才是真。

    可惜好日子不长久, 去哪儿都逃不过动乱,他都那么平平无奇了还能被拎出来放到明面上,这世道真是不给老实人留活路。

    摇头.jpg

    贾校尉对这乌七八糟的世道很是失望,然而没办法, 再失望日子也得继续过。

    不然能怎么?还能自我了断不成?

    世道虽乱却还没到让他活不下去的地步,休想让他放弃大好人生。

    话是这么说, 遇到烦心事儿的时候还是会头疼。

    在京城时荀公达的态度就让他心里打鼓, 去并州的路上荀氏兄弟的反应更是让他提心吊胆。

    更可怕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想不出到底什么地方出了疏漏让荀氏这位小将军盯上了他。

    荀公达说他不知道,是不是实话不好说,但是那家伙确确实实表现的好像什么都不知道,那就当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他贾文和随凉州军进京, 自认为没有半分出彩的地方。他身上没有问题, 那么答案就只能从最开始盯上他的荀小将军身上找。

    而荀小将军……

    他还是继续琢磨荀公达吧。

    贾诩能安安稳稳活到这个岁数不光是谨小慎微, 看人的本事也远超常人。

    他以为到并州后能解开谜题,但是并没有。

    刚到晋阳的那些天上头应该是太忙把他给忘了, 后来想起来也没说让他官居要职,而是让他和小将军一起招安贼匪捣鼓屯田。

    又是一个让他摸不着头脑的安排。

    之前有事儿没事儿就到他跟前盯着,他还以为他是什么忽然被发掘出来的不世之材,原来都是错觉啊。

    既然是错觉,那就没事儿了。

    不过官署有专门负责农事的官员,让尚未加冠的世家子和他这个虽然出身寒门但是也没种过田的中年官员带着从良的贼匪种地是不是有点不太妥?

    他不是对荀氏有意见,而是这安排真的很奇怪。

    贾诩刚领命的时候觉得没站稳脚跟就大肆招安地方贼匪是昏了头,好在他和荀氏也没什么感情,昏不昏头都和他没关系。

    万万没想到他们荀小将军看着年轻不顶事儿实际上主意还挺多,几十万的贼兵乱民愣是被他安排的明明白白。

    他相信这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苑陵侯有看穿人心的本事了。

    但是吧,每当他想试探的时候,行事老练的荀小将军就会变成不经世故没头没脑的单纯少年郎,甚至每次见到他都避如蛇蝎。

    不是说真的对他避如蛇蝎,而是一种避如蛇蝎的感觉。

    说话很正常,动作很正常,但是就是有那种感觉,就好像担心他把田里的麦苗全部连根拔起一样,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害怕的气息。

    那些耕好的田也有他的努力,他为什么要毁掉之前的努力?

    不对,和田地没关系。

    换个说法,明明他贾文和才是弱势的一方,荀氏捏死他就像捏死一只蚂蚁,荀小将军却表现的好像他能轻松捏死荀氏一样。

    莫名其妙。

    每次试探都被各种各样的新任务打断,一直到荀小将军离开晋阳,他依旧处在一头雾水的状态。

    他们荀小将军只在正事儿上表现的老练,其他时候就是个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少年郎。

    试探又试探不出来,心里再多疑虑也只能憋着。

    行吧,既然没想把他拖出去大卸八块,那就安安心心干活。

    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原来屯田那么有意思。

    小半年的时间足够贾校尉摸清身边所有人的脾性,他也明白荀氏长辈为什么不放心荀小将军待在颍川。

    豫州世家的关系盘根错节,稍有不慎就被人联合算计,在荀氏全族都迁到并州的情况下单一个小辈很难在那儿立足。

    正好他也不愿意没日没夜的赶路,蟹肥菊黄秋正浓,天气不冷不热甚是宜人,从骑马赶路变成慢慢悠悠坐马车再合他心意不过。

    小将军急也没办法,出发时主公特意叮嘱让他路上慢点,他总不能抗命不遵。

    贾诩有正当理由迟到,荀晔也不好和他掰扯所谓“慢走”到底是客气话还是物理意义上的慢。

    迟都迟了追责也没有意义,他还能特意跑回晋阳找叔祖要说法不成?

    算了,他怕回去就回不来了。

    荀小将军先安顿好远道而来的贾校尉,然后去书房拆那满满一匣子的家书。

    虽然他觉得路上磨蹭了那么多天的贾诩没资格歇着,但是稳妥起见还是让他养足精神比较好,毕竟接下来是真的一点儿空闲时间都没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劝农校尉就要有劝农校尉的样子,明年收成不好就是他贾文和的锅。

    恶狠狠.jpg

    别以为毒士之名传遍后世就能一直吓唬他,他已经不是半年前那个听到贾诩这个名字就发出尖锐的爆鸣声的他了。

    荀晔郑重的放下小匣子,看着里面厚厚一摞信件,一瞬间有种先焚香净手再拆信的冲动。

    美人爹的信可能要念叨他不听话,放到一边儿最后看。

    叔祖和叔叔们的信虽然也会念叨他,但是念叨的同时可能也会夸他几句。

    好的,先看叔祖的,然后再按照排行依次拆,倒数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