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15、第 15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15、第 15 章(第2/2页)

车也越来越多,甚至各色骏马拉的车,行人的穿的也越体面保暖。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已经不早了。

    诸市已开,瓠羹店前面,已经坐了招呼客人的饶骨头,还时不时的,飘出灌肺炒肝儿独有的内脏香味儿。

    两旁的各色酒楼,已经开始点灯做生意。

    整个汴京城都醒了。

    这样清凌凌的早晨,各类的早点摊子人是最多的,大多的买卖人都是早起出来,来不及在家里吃,习惯了到这边儿买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配上松软的酥琼叶,正大快朵颐时,附近的卖报小经纪便熟门熟路的凑上前,殷勤的咧嘴一笑,问一句要不要来份儿小报。

    大宋的老百姓,还是很追求进步的,几乎有点儿闲钱的都会要上一份小报。

    就这样吃着酥琼叶,看着小报上新鲜出炉的各色小道消息。

    跟旁边的人高谈阔论。

    那滋味儿,美啊!

    公共牛车上的气味儿并不好闻,是一种混合着牛粪和头油味儿的奇怪味道,说不上来是香还是臭。

    一路换晃晃悠悠,差不多半个多时辰,才停在了潘楼南街。

    大宋商业繁荣,形成了多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

    甜水巷,御街,天街,州桥,虹桥。

    都是非常出名的商业街。

    但潘楼南街依旧是汴京最繁华的街之一,以其独特的商业氛围著称,有鹰店、真珠店、匹帛店、香药铺席,金银行,徐家瓠羹店,还有著名的潘楼酒店。

    楼下便是集市,街南有最大的桑家瓦子,又各类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是北面御街是最繁华的一处。

    古玩字画、日用百货,还有不计其数的特色美食、南北小吃。

    从宫城宣德门往东去,经过潘楼街,过宫城东南的东角楼,再向东到十字街头,就能到土市子。

    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的是阵阵甜香。

    甜品坊、果子铺、茶肆酒楼比比皆是,除了各色的蜜饯果品外,还供应着种类繁多的糕点甜食。

    杨蔓娘在潘楼南街南面下车。

    一路行来,各种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糕点,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狮子糖、霜蜂儿、泽州饧,花糕、蒸糖,麦糕、豆糕、糕、糍糕、栗糕,破麻酥、桃穰酥、月饼、菊花饼汤团、粽子,雪花酥,重阳糕,古酥蜜食、澄砂团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以及大大有名的酥油鲍螺。

    一个个摆的整齐又琳琅满目,看的杨蔓娘一路直咽口水。

    俗语说的好,下雪不冷化雪冷。

    昨儿个下的雪,两边沿街的的雪早就被推走,只留下一些堆的栩栩如生的雪人雪马逗趣儿。

    沿着潘楼南街街道走了不到一刻钟。

    便到了各类小报组成的报房一条街。

    这一片儿地方。

    虽然还很早,但已经是人来人往,行色匆匆,几乎汴京有名有姓的各家报房都在这里设了办事房。

    主要是为了方便汇总消息。

    小报算是大宋的新媒体,自然也具备现代新媒体的特征,那就是内容为王。

    毕竟,如今的报纸吸引人的主要卖点就是各种消息。

    小报和朝廷的官报邸报不同。与“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的官报相比。小报的时效性很强,能做到“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誉播”。

    甚至,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小报的消息很灵通,很多朝会上讨论的消息,朝会还没有结束,小报上就已经登出来了。

    可见小报的能量和时效性。

    而为了保持这样的时效性。也为了提高销量,各路小报都开发了一大批专门兼职的狗仔队员,也就是听风报探,每天定时蹲点儿,采集各色新闻。

    听风报探们也是各显神通。

    有内探,专门找太监宫女打听官家和他的妃子之间的情感纠结的。也有省探,专门到到朝中各部,打听官员们的任免升迁情况、某朝廷官员受-贿了没有、有没有养小老婆和外室之类的,还有衙探,专门到各衙门儿,特别是到监狱大牢里,打探那些凶杀案进展情况的。

    可不要小瞧这些小报的胆子。

    他们基本什么都敢报道。

    大观四年,他们就制造了一则惊天新闻。假冒徽宗的口气发布了一则抨击宰相蔡京的诏书,说“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无检”。

    还报道说,宰相蔡京及其同党,已经被官家一网打尽。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这件事儿让蔡京很无奈,连续多次在公众场合辟谣,都没有效果。

    后来还是徽宗亲自出面才澄清了事实。

    可见,小报在刊登和搜集消息方面,已经做到了出类拔萃。

    甚至无师自通学会了主动“制造新闻”。

    在汴京。

    私人经营的报纸行业里,各类小报零零散散的也有十几家,什么张氏小报,御街小报,虹桥新闻,等等,都带着小报和新闻二字。

    但是,其中最著名的依旧是《小报》和《新闻》。

    经过多年的经营,这两家报纸的影响力已经覆盖了整个汴京,不仅朝廷官员会看,就连朝中宰相,甚至在宫里的官家和妃子,闲暇时间也会看报了解市井消息,影响力甚至辐射到周边的城市。

    不仅如此,每个月还有商人大量购买,送往江南各地。

    而这些小报也靠着这样不断的扩大发行,赚了不少的银子,不断地扩大规模。

    《小报》的报房,在潘楼南街的最中心地段儿。

    也是最好的地段。

    报房是一座很气派的是二层楼,装潢华丽,门头一块上好的楠木匾额,用金粉龙飞凤舞的写着两个大字:

    “小报”

    楼里不时的,有穿着体面的听风报探们,拿着一摞摞报纸进进出出的,行色匆匆。也有穿着长衫的文人撰稿们,三三两两的捋着短须出来透气,颇有一点现代写字楼的感觉。

    望着眼前这座古色古香,极为气派的二层楼。

    杨蔓娘捏了捏怀里用油纸包好的小说稿子。

    暗自给自己鼓了鼓劲儿。

    深吸了一口气,阔步走了进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