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厨娘发家记(美食): 25、第 25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边关厨娘发家记(美食)》 25、第 25 章(第1/2页)

    “听说是从东边沿海来的,他们那儿地动了,好不容易从危险地方逃出来,隔日又海溢了,又丢了一批人命。”

    “他们那发生得更突然,还不比咱们拖家带口地逃过来,据说很多家里只剩了一两个。”

    “啧啧,也是一群可怜人。”众人就叹息着。

    像这种小道消息,方念真一向都是从石友大哥口中听到的。

    她的小店开了几日,已经逐步成熟了。唯一的缺点就是——累!

    莫大姐和石大嫂都累得不行,更别说她这个还要兼顾账房的厨娘了。

    方念真本来还打算闭店后教两人识字,借口她找找好了,就说原来在庆乌县老家和街坊学过,略识几个字。

    苦于没时间,计划一直没法实施。她赶紧抽了个空贴了招工启事,招一个账房和跑堂的小二,男女均可。

    等待了两日,终于零星有几个人来面试。

    要么是薪资谈不拢,要么是年纪不合适,终于在第五日寻到了一个称心如意的。

    新来的跑堂名叫小五,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白白净净的,如今才十五岁,机灵得很。

    方念真细细打听过,确定他家风不错,人也靠谱,就先签了一个月的试用期合同。

    至于招账房这边,就不大顺利了。

    一共才来了两人,都是三、四十岁的老账房了,经验充裕的同时,也意味着要的薪资不会低,最终都是没谈拢。

    好在多了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店内压力减小了很多,方念真终于也能更专注于后厨了。

    她就琢磨着研究菜品上新。

    如今已是夏日,蔬果都陆陆续续下来了,她园里那些辣椒也差不多长成了,只等再变红些就可以采摘了。

    天气渐热,吃些凉爽的、刺激胃口的最佳了。她的小店人手又少,最好还是能提前做准备,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上桌的菜。

    首先就想到了麻辣鲜香的红油口水鸡,也是川菜里的一道名菜。

    想到川菜,方念真激发了灵感——这个时候,吃钵钵鸡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研制了两日,终于炒出了自己满意的钵钵鸡底料,红油底料炒好后,就可以加高汤,煮焯过水的各种串串,最后浸泡一个时辰入味即可。

    做好了色泽浓郁,香味扑鼻的钵钵鸡,方念真满意地露出了笑容,干脆就作为今日中午的员工餐,正好让大家也品鉴一下。

    于是,中午大家就尝到了这锅红通通、飘满了芝麻,竹签串起来各种素菜的“钵钵鸡”,本来还担心太辣,没想到香味儿大过辣味儿,入口只有满满的油香。

    不会辣得冒汗,也没有感觉油腻。

    方念真解释道:“知道你们都不怎么能吃辣,我特意调整了辣度,咱们吃的就是一个香味儿。”

    莫大姐、石大嫂和小五都觉得这菜很好,小五更是踊跃发言。

    “这串好了签子,就像烤面筋一样,只买一串也是可以的,定能好卖。”

    方念真就微微点头,“孺子可教也,我就是打算零散着卖,还是放到外卖窗口。”

    小五挠了挠头,“只是,这里也没有鸡肉,怎么叫钵钵鸡呢?”

    方念真一时语塞,她要怎么解释,其实里面可以放鸡翅鸡腿鸡爪鸡胗呢?只是这古代也不分部位售卖啊。

    “咳咳,这是因为我用鸡骨架熬的高汤,鸡肉都用在红油口水鸡上了嘛。”

    她又想了想,“这名字确实容易引起误解,还是叫冷锅串串好了。”

    “这个名字好,这不就是一串一串的,还是冷着吃的。”众人纷纷点头。

    讨论完,终于可以安心吃午饭了。石大嫂热衷于吃木耳和香菇,她喜欢菌菇类的食物。

    莫大姐专情于土豆和豆皮,豆皮很是吸味儿。

    方念真则是遗憾这冷锅串串里,缺少脆甜的藕片,听说新云州也有出产莲藕的湖塘,只是多是有钱人家私有庄子的,而且产量太少。

    小五是个不挑的,正是窜身高的时候,每顿饭他都能打扫到汤都不剩,盘子碗都光溜溜的。

    他心里真是美极了,面试的时候可没说提供的员工餐有这么好吃!就连自己爹娘,怕是都没见过这么多的花样呢!

    红油口水鸡和冷吃串串一上新,果然引起了食客们的追捧。

    红油口水鸡是既下饭又下酒,冷吃串串则是平民化一些了。有些小孩儿嘴馋了,也能拿个铜板来买两串和小伙伴分着吃。

    方念真看着欢笑着跑走的小孩子,有一种自己开商店的错觉,小时候她就是这样拿零花钱去商店,买辣条都要一片一片买。

    咦,辣条?!

    方念真兴奋了,等辣椒大批下来,自己还可以做一次辣条试试看啊!说不准能风靡全城小孩子呢。

    冷吃串串卖得好,可穿串太痛苦了,竹签子削不过来,干脆找个小木匠订了。即便这样,穿串也还是忙不过来。

    没法子,又雇了两个临时工,都是石大嫂熟识的“工友”,说是做饭干净利落。

    就在店后小院里摆个小桌子,坐板凳上干活,也方便店里员工一走一过地监督着。

    -

    “念真,我家小石头要上学堂啦!”

    这一日,刚开店门,石大嫂一进店就很是激动。

    方念真揉了揉眼睛,她搬过来店后小院住了,回到家想洗个澡还得现烧水,实在是太麻烦了。

    干脆收拾了自己的破烂家当,一手夹着阿福,就搬过来了。

    “真的啊,送到哪家学堂了?”

    方念真也很是高兴,孩子一直在家做“留守儿童”也不是个事儿。

    “说起来,得感谢瑞王啊!是他投的钱建学堂,找的夫子。像小石头这么大的,启蒙束脩一月只要三十文!”

    “哎哟,这个还真是做善事了,这还真不贵。”方念真是知道古代念书有多难的,笔墨纸砚就得耗费多少钱。

    “是,多大孩子都收,一直管到考秀才呢,说新云州日后也得出人才。”

    方念真就不禁打趣,“以后小石头做大官了,可得记着我这个小姨呀!”

    “你这丫头,啥当不当官的,我只求他别像我们夫妻俩,大字不识一个!”石大嫂这样说着,却也不禁对儿子未来的人生有了些期盼。

    一时间,新云州白天街上的孩子都少了很多,除了实在是家里太穷了或是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几乎所有的娃娃们都去启蒙班了。

    学堂建得并不远,与方念真的店铺就隔了三条街。

    一到了下学的时间,孩子们就一窝蜂地跑出来,小石头每次都先要到“方记”打了招呼再回家。

    方记此时也会迎来每日的外卖小高峰,小孩子们拿着爹娘给的铜板,纠结着是吃凉皮还是吃串串,方念真还趁着这个时机推出了一些小动物形状的糖果,销量也很好。

    这日,方记打扫好卫生收工后,方念真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