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120-130(第15/23页)

伤亡。

    二个人对何为优秀的将领更多了一层理解。

    此时已经进了皇宫,往大殿赶来的颜氏一家也算热闹。

    热闹的倒不是颜真卿和颜杲卿。

    颜季明一个人就扛起了热闹的全部大梁。

    颜真卿和颜杲卿便赶路边看天幕,他们神情严肃,还带着感同身受的悲悯。

    颜季明也感同身受,所以颜季明在呜呜。

    “呜呜呜,真的是太惨了,能不能救救这个老人……”

    颜杲卿看着自己泪失禁体质的儿子,只觉得有些丢人,他对着一边的宦官歉然:“让公公见笑了。”

    宦官捂着嘴笑了:“颜小郎君这是赤子之心,最难得的。”

    颜季明:“呜呜呜,我们能帮帮她吗?”

    颜真卿忍不住了,皱着眉头,但嘴里还是说着安慰的话:“杨国忠没有入朝堂,鲜于仲通也不会当节度使,这老人家的儿子应当不会牺牲。”

    颜季明眼圈红红,他抓住了重点:“什么是应当?”

    颜真卿默然。

    应当就是,这只是天幕,鬼知道这个老人在那里,鬼知道这个老人的儿子有没有参军。

    颜季明又要哭了:“应当的意思是,也有可能重蹈覆辙?”

    颜杲卿最终忍无可忍,遂放弃颜家的礼仪,一巴掌拍到了颜季明的脑袋上:“你老子爹跟你叔父还活着呢!”

    所以天幕说的也并不一定是真的。

    天幕也说了他们颜家一族三十口都要在安史之乱战死,这不是还好好的吗,不仅好好的,还都升官了。

    颜季明想到了就在前段时间,自己亲眼看到天幕中的爹死在了自己面前。

    他被拔了舌头,剁了双脚。

    颜季明眼眶更红了。

    看他爹不给他哭,他就只能委屈睁大眼睛,眼泪哗啦啦地,跟下雨一样流。

    颜杲卿自知失言。

    他还记得自己儿子前几日看到他的时候抱着他泣不成声。

    甚至大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气势。

    罢了,眼泪也是儿子的孝心。

    颜季明也知道轻重,快到大殿之时,收住了眼泪。

    安禄山躺在地上,自从在知道隆基可能从头到尾看过天幕后,他的内心就没有一秒钟不在受着煎熬。

    将他扔在这里就置之不理的李隆基像是在拿钝刀子磨他的肉。

    颜家三人来到殿前。

    李隆基挥手免了他们的请安,邀他们一同观看天幕。

    躺在地上的安禄山费劲地把上半身抬起一半,试图看来人是谁。

    蠕动的安禄山引起了颜家三人的注意。

    李隆基开口为他们解释:“安禄山。”

    这话一出来,三个人心照不宣地明白了。

    颜杲卿和颜真卿咬牙忍住了怒意。

    安禄山,就是杀了颜家上下三十几口的安禄山!

    但皇帝还在这里,他们还在大殿前,到底不能失仪。

    以颜真卿为首,颜家三口寻了何适的地方准备站定。

    但颜杲卿和颜真卿在官场懂得规矩,颜季明却是个不受拘束的。

    他经过安禄山,状似无意踩到了安禄山的胳膊。

    就是这卑鄙小人,用他威胁他阿爹,将他阿爹折磨致死,斩杀了他颜家满门!

    颜季明毫不手软,对着安禄山的胳膊就狠狠踩下去。

    颜季明不喜为官的束缚,但身上功夫是不错的,这带着极度怨恨的一脚,卸了安禄山的一条胳膊。

    安禄山一声杀猪参加:“呜呜呜呜!”

    我的胳膊!

    依旧没人搭理他。

    安禄山好像是跟文武百官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李隆基畅快地笑。

    文武百官和善地笑。

    伴随颜氏一家的到来,百官陆陆续续寒暄。

    “颜公来了。”

    “还未恭喜颜侍郎擢升。”

    “颜小郎君好。”

    有些没能去到颜家的官员,这还是第一次看到颜杲卿真容。

    果然是满门忠烈,看着各个都是器宇轩昂的好模样!

    文武百官和谐一片,问号声此起彼伏。

    但这问好声却让安禄山怕上加怕。

    颜公,颜公?

    是被他虐杀了的那个颜家吗?

    安禄山浑身的血都冷下来了。

    他忽然想起押送自己进来的那两个人。

    一个姓高,一个姓封。

    那根本就不是什么普通人,那是守潼关的高仙芝和封常清!

    安禄山暗暗祈祷。

    冤有头债有主,他们两个人的死全是李隆基那蠢货的错误,可不能怪到他头上。

    但颜家……

    安禄山完全不敢往颜家的方向看去。

    甚至连断了条胳膊的事都不再敢提。

    他生怕颜家的人不顾及场面空手就掰折了他的脖子。

    安禄山躺着,血液好像都被捆的凝固起来。

    面前似乎有三十几个青脸獠牙的冤魂在不断地围着他转,哭喊着向他索命。

    躺在地上的安禄山一张脸惨白。

    在酒楼的杜甫比天幕众人都有更深重的沉痛感。

    他像是被拉进天幕一样。

    老人褶皱的脸,满是污泥的手,还有那满天黄沙,和黄沙之中的哭喊声都格外清晰。

    杜甫深切地看着天幕,只觉得心都被被攥住。

    他想让这哭声变成笑声,想让荒芜的田野变成肥沃麦田,想让拄拐种地的老人在家中颐养天年,想让当兵的少年回家常伴双亲膝下。

    他想,他很想。

    杜甫从未有过这样迫切的念头。

    他感老人之所感,悲老人之所悲,又盼老人之所盼。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喃喃道。

    儒家思想自小被家庭灌输到他的脑海之中。

    他幼时就能谨记祖父辈的教导。

    而如今,正是在这天幕之上,满天黄沙的凄惨画面之中,他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这景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

    百姓有家可归,朝廷是他们的依靠。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家家户户都有盈余,夜不闭户也不必担忧偷盗之贼。

    恍然间,杜甫的理想有了画面。

    政通人和,民风淳厚。

    原来这才是“风俗淳”的真正意思。

    忽有呼啸的风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