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辅导夫君考状元》 60-70(第6/14页)
的分别,论述了生命自我决定掌握与否的道理。最后由求之有道与俟之以命的结合,得出君子要将得到与否的心态付之于命,而非勉力强求的道理。
肖平写完之后,又工工整整地誊抄一遍,吹干墨迹,其余的同窗基本已经交卷。不过先生既然没有催促,肖平便不着急,依然耐着性子又检查了一遍,才送上讲台。
九个学生,每人写二百余字,袁源读起来很快。不一会的时间,九个学生的水平如何,他已经了解。不仅仅是对四书的熟悉程度,还包括书法、思辨能力和临场表现等。
自然,袁源也注意到了肖平。唯一一个来自社学的学生,年龄偏小,却面如冠玉、器宇轩昂。讲堂之上,其他学生早已交卷,有些甚至因为慌张,磨痕都染到衣襟上,他却依然平心静气地誊写、检查。
将所有的卷子都看了一遍之后,袁源早已心中有数,便没有当堂点评。
他道:“明日,白鹭洲书院有幸请到南直隶的沈先生主持本月下旬的讲会。这将是在场诸生第一次参加白鹭洲书院的讲会。沈先生是当世大家,其所作时文,江南士子多有揣摩。哪怕是我,也有受益。”
袁源说这番话,十分坦诚。沈懋学虽然名气比他大,但二人的功名都是举人,而且袁源的年龄稍长。当着自己学生的面,袁源坦然承认自己也会去学习沈懋学的文章,这是需要一定胸襟的。很多时候,读书人哪怕相互学习,也只会承认学习大家、前辈的文字,对于学习同侪,往往讳莫如深。
袁源没有停顿,继续道:“明日讲会,沈先生所讲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写时文。当面聆听,甚至在余下两日还有机会请教,这算是我等的机缘。不过时文如何写,可能有些士子学过,有些还没有开始学习。纵然学过,程度也不尽一致。刚刚我考察了诸生四书解义,略略浏览,能够看出大家都用过苦功,但在章法上、文理、念头通达等方面还有不小的欠缺。为了大家明日讲会能有所获益,今日下午,我就先给大家讲一讲时文的一些基本概念。学过的,就耐心再听一遍。”
肖平听了袁源的话,有些激动,也明白了先生的苦心。明日沈懋学讲如何写时文,也就是八股文。若是对八股文还不了解,一场听下来,也难有收获。
经历了三个月的苦学,即将正式接触八股文,肖平心中不由有些激动。
第65章 怕婆娘来自解鉴的鄙视
白鹭洲书院地处江中沙洲,洲上遍植红花绿柳。肖平所处讲堂的窗子都被打开,习习凉风涌入,吹得案上的纸张发出沙沙的声音。肖平有种回到了鉴湖社学的感觉。
微微一走神,肖平立即集中注意力,因为先生袁源已经开讲:“八股文系源于北宋熙宁之科举变革。当时,北宋朝廷决定以经义取代诗赋作为科举主要内容,同时废除诸科。本朝洪武三年,朝廷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之经义,便是八股文。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原文。八股文乃是代圣贤立言,形式有特殊规定,正文须两两相对。”
为了避免学生听不明白,袁源又给学生各自发了一篇八股范文。
袁源道:“这篇《责难于君谓之恭》是弘治九年丙申科的会试题目。大家拿到的这篇时文,乃是这一科状元朱希周参加会试时所作。”
紧接着,袁源通过朱希周的这篇文字,具体给大家讲述了八股文的规律:“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袁源讲得十分自信,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八股文这一很复杂的问题在他的清晰讲授下,肖平很快就弄明白了。
不知何时,讲堂后方又陆陆续续来了几个人,都坐后面认真听着。肖平看到其中的一人,年龄似乎比袁源还大,头发已经花白了半边。
这些人,大概不是书院的学生,而是附近的读书人,来书院旁听。白鹭洲书院十分开放,并不禁游学。也许袁源的名声比较大,哪怕他讲的是比较浅显的内容,这些读书人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袁源讲完之后,并没有啰嗦,只是嘱咐大家好好用功,但要注意膳食和休息,明日上午记得提前来参加讲会。
他笑道:“来迟了,可没位置。”
虽然散学,但是这些交流生并没有立即回去。不管之前有没有接触过八股文,听了袁源的讲述,他们都获得了不少启发,忙着交流心得。当然,也有一些不愿与其他人交流的,卷起书本匆匆离开。
肖平听了周围的同窗谈论了一会,也颇有收获,但他初学乍练,插不上嘴,在大家散去之后也出了讲堂。
看看天色还稍早,肖平打算去藏书楼看看。
白鹭洲书院的藏书楼名为云章阁,藏书甚富。来白鹭洲书院之前,曾夫子就指点肖平,多去那看一看。毕竟在社学,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并没有
过多书籍。另外,和曾芸芸待在一起之后,肖平已经被深深影响,深觉多读书的好处。
云章阁很好寻,随便找个人打听一下就到了。虽然已经是傍晚,但是这里还没有闭门,依然有大量的士子来借阅书籍。
步入其中,汗牛充栋的书籍让肖平颇为震撼。作为江西大四书院之一,其底蕴在藏书楼中显露无疑。
肖平在里面转了一圈,最终将注意力锁定在几排书架上。这里,全是科考的墨卷,以及白鹭洲刊刻的优秀范文。
肖平刚刚拿起一卷名为《鹭洲会草》的卷子,恰好看到了先生袁源走过来。
肖平赶紧躬身道:“学生肖平见过先生。”
袁源也看到了肖平,微微一笑,道:“肖平,我记得你。你对《孟子》那一句的解义,我记得很清楚。”
肖平道:“学生第一次对四书进行解义,不知规矩,还请先生指点。”
袁源点点头,道:“规矩可以慢慢学,天分和勤奋却难得。我看你写到孟子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我想问你,你信天命吗?”
肖平一时间被袁源问住了。信与不信,其实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若是曾芸芸问肖平,肖平可以侃侃而谈,哪怕说得不对,也不需要有顾忌。可是面对刚刚见到一天的先生,肖平无法放开。有些话,哪怕认识了一辈子,也不方便说的。
看到肖平的表情,袁源已经猜到肖平的心思,也不松口,就是想听听他的回答。这也算是对这个让他感兴趣的学生的一种考验。
肖平有些无奈,略一思考,道:“我欲仁,斯仁至矣。”
听了肖平的回答,袁源不由笑了,暗赞肖平聪明。
他提出的问题不好回答,尤其是刚刚建立师生关系的两个人,肖平根本放不开。
何为天命?无非能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读书人的追求是什么?多数人想要的无非功名富贵。可是,一个人想求得功名富贵,功名富贵就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