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日薪百万,顶流他只想上学: 第 88 章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拒绝日薪百万,顶流他只想上学》 第 88 章(第2/2页)

有!

    这可是创造历史的发现!

    其中十块比较完整的木牍形状和大小几乎都一致,长约23厘米、宽约3厘米,接近汉代一尺。

    根据《汉制度》“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的说法来看,的确没错。

    而这些木牍都是单面书写,用的是隶书,字迹清秀整齐,应该是职业的刀笔吏所写。木牍背面还有编号,可以说是十分的规范了。

    而面对海昏侯刘贺的n次“秋请”申请都不应允的汉宣帝,究竟会给海昏侯下一道什么样的诏书呢?

    一种研究员开始,对这些木牍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终于复原了其中的内容。

    这是一份十分冰冷的诏书。

    里面详细记载了在海昏侯刘贺去世之后,海昏侯国除国的历史。

    是的。

    在刘贺去世之后,汉宣帝并没有放过他,给他的唯一回复,就是将海昏侯国除去。

    详细记载如下:

    海昏侯刘贺去世之后,豫章郡的太守,即汉宣帝所派来的监视刘贺的人,上书朝廷,想申请废除海昏侯国。

    这理由也相当的扎实,因为“上天要断绝他的祭祀”。其实刘贺死后,并不是没有人继承他的爵位,他还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刘充国、刘奉亲。

    但这两个孩子却在刘贺去世后很快夭折了。

    再加上海昏侯国连年大雨水灾,似乎是上天有所怨怼,所以太守提议将整个海昏侯国废除。

    汉宣帝接到这样的报告,当即召开了公卿会议,经大臣讨论研究,汉宣帝最终拿定主意,海昏侯国被废除。

    一切都是如此的合情合理。

    又或者说,这样的奏请,正好奏到了汉宣帝的心坎里。

    专家们甚至从中总结出了除国的步骤,足以看出当时西汉王朝的文书成文流程与传达体系之规范。

    但令人不禁胆寒的是,这一套流程,在刘贺去世之后的四十天里就完成了。

    甚至包括刘贺两个儿子的死亡。

    这时候,我国历史记载详细的重要性就得以体现了,根据《汉书·武五子传

    》记载,“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

    再加上这份除国诏书中的记载“大鸿胪初上子充=国=疾死复上子奉=亲=复疾死是天绝之(=是重文号)”足以证明海昏侯去世时,两个儿子还在世。

    但“天绝之”。

    不到四十天,刘贺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太守迅速奏请,汉宣帝召开公卿会议,决议除国。

    从此之后,世上再也没有海昏侯国。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从南昌快马奔赴西安也是需要很多时日的。

    更别提要把这文武百官全部凑齐,根据如此繁复的章节来议论表决了。

    这一切,到底是应该归结于西汉时期的效率高呢,还是说背后推手的手腕高呢?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足以证明汉宣帝的果决与政治权谋之高了。

    这份果决,对于海昏侯的家族来讲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当时的西汉,却是难得的瑰宝。

    也难怪《汉书》中后来记载,汉宣帝靠着仁治中兴,带着西汉走到了巅峰。

    楚孑看完除国诏书的内容,只觉得心中又无限感慨。

    历史就是这样,有的只是冷冰冰的事实,成王败寇,生杀掠夺,都只在几行字之间。

    如此看来,刘贺本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历史来说并不重要。

    他的本质为何,甚至不如这一份《除国诏书》更有价值,至少它还记载了海昏侯国除国的历史,以及西汉王朝的政治体系。

    这可能是海昏侯墓中最具有价值的文物了,可以称得上是国宝。

    刘贺的一生传奇而又坎坷,他乃至他的家族都是残酷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但也正是他的死,他的墓,让他成为了考古学层面的西汉最重要的皇帝。

    楚孑不免觉得这有些讽刺和悲凉。

    但很快,一个更爆炸性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考古工地,也冲淡了楚孑心中的万千思绪。

    主墓外回廊已经被发掘完毕,他们要打开位于主墓正中间的主椁室了。

    也许穿越两千多年,一众考古学家,终于要和这位充满离奇色彩的刘贺,面对面相见了。!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