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560-580(第26/27页)
城就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此后便是清军与农民军及南明之间的交锋了!】
朱元璋一惊:“原来,大明不是被清军灭的!”
朱标:“是农民军……”
他们都想起了元末的红巾军,农民军要想壮大到灭亡大明的程度,定是整个天下都沦陷了……
【后金看似来势汹汹,但他们毕竟是少数民族,与明朝打了这么多年依旧在北京周围打转,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还是内忧——农民起义!】
【自元朝到清末,地球温度就在不断降低,到了明朝末年,恰好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全球气温骤降,极端天气频发,带来了接连不断的水、旱、蝗灾,对明朝的经济和政治也是致命一击!】
评论区
“元朝统治不到100年就发生了水灾92次、旱灾86次、雹灾69次、蝗灾61次、地震52次、风灾42次、霜雪28次、瘟疫20次。”
李世民:“天哪,贞观与其相比都算小巫见大巫了!”
“明朝从洪武到崇祯十八年间共计自然灾害1101次,清朝从乾隆到宣统退位的176年里面自然灾害1121次。”
朱元璋:“既然清朝也是这个小冰河时期,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当然是土豆、玉米和红薯,这几种从美洲大陆漂洋过海来的农作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对严寒的抗性,他们的产量也是小麦稻米的数倍,自然能在严寒天气中养活更多的百姓!”
朱标:“果然,民以食为天,只要有饭吃,天下便能安定下来。”
朱棣:“大航海才是关键,定是那些欧洲人找到农作物,辗转多年才流传到中国!”
“玉米在嘉靖三十年就传入了中国,最早是在广西地区,被成为玉麦、番麦,玉米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已经传播到了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云南等十省。”
“但明朝廷并没有对玉米做什么推广,只是作为一种贵族特有的奇特食物和观赏性植物,直到清朝才开始在民间大规模种植。”
“徐光启还做过明朝的礼部尚书和内阁次辅,可见明朝廷的上层对玉米并不是一无所知……”
“红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地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红薯由西班牙殖民者引入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
“而红薯能进入中国则得益于一个人——陈振龙!”
第580章 日薄西山
评论区
“福建人陈振龙在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的时候,发现红薯这种作物产量高且易生长,生熟都可食,就潜心学习种植之法,想要将其引入中国。”
“但西班牙殖民者严禁红薯外传,陈振龙想了很多办法都被发现了,最后他将薯藤绞入船只的吸水绳中,才躲过了殖民者的检查,经过七天的航行终于将红薯带回福建。”
朱棣:“西班牙就是欧洲的那些强盗吧,他们暗中占据了吕宋岛,而我大明却一无所知!”
“同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金学曾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通令各地如法栽种,这一年闽中的饥荒得以缓解。”
“此后,陈振龙的子孙七代人都致力于推广红薯种植,致力于将番薯引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功绩卓著。”
“福州人民为了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大力推广番薯的功绩,在乌山修建了一座“先薯亭”,陈振龙更是被后人誉为“中国甘薯之父”!”
“这一事迹也被记录在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
徐光启:“这些农作物是很好,但大明缺的不仅仅是粮食啊……”
“红薯的传入并不只有这一个途径,据记载,明朝万历二年,在云南就已经出现了红薯种植。”
“万历八年,广东凤冈人陈益乘船到安南(越南),当地首领用一种名叫白薯的土产招待他。陈益将其带回广东后,人们称之为番薯,这也是红薯。”
“红薯传入中国后,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且易于种植而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土豆也是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关于它的传入没有那么多的传奇故事,但在万历年间北京城已经出现了土豆种植,被当时的人当做奇事记载了下来。”
始皇:“这个美洲还真是个好地方,可惜大秦的船只还无法航行那么远!”
汉武帝:“只要我们将此事记录下来,子孙后代早晚能到达美洲!”
崇祯:“朕要立刻召见徐卿,推广这些产量高易存活的农作物!”
朱标:“这是大明的功绩啊,怎么就被清朝越俎代庖了!”
朱元璋:“百姓缺少的是新的粮食作物吗?不,他们连赖以为生的土地都没有!”
崇祯也很快想到了这一点,再次陷入了颓丧中……
【“小冰河期”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在明朝经历粮食危机的同一时期,欧洲人正在进行疯狂的猎巫行动,日本战国也爆发了大量民变……】
【据记载,明朝末年,整个中国的冬天都奇冷无比,就连广东都在狂降暴雪,江南地区也会有河流结冰,夏天又有大旱和洪涝相伴,异常天气带来的灾荒如同“天罚”一般,摧毁了明王朝的统治!】
评论区
“崇祯元年,北方大旱,陕西等地更是长达八年大旱,导致土地荒芜,粮食减产。”
“崇祯三年,山东等地发生大水灾,但随后又转为旱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崇祯十年至十三年,河南等地连年旱灾,导致“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
明朝皇帝:“快快都记录下来!”
崇祯皇帝:“定要一字不漏!”
“崇祯五年,大雨倾盆,八月又雨,冲损庆陵,九月顺天二十七县淫雨害稼。”
“崇祯七年,邛、眉诸州县大水,坏城垣、田舍、人畜无算。崇祯十三年,浙江大水,造成巨大损失。”
……
马皇后惊呼:“崇祯元年,京师地震。崇祯三年,南京地震。崇祯四年,临洮、巩昌地震,坏庐舍,损民畜。”
徐皇后蹙眉:“崇祯九年至十六年间,秦州等地多次发生地震,甚至有两座山因为地震合在一起,山脚下的百姓就这样消失在天地间……”
张居正:“还有蝗灾!”
申时行:“蝗虫大量繁殖定会啃食庄稼,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
“崇祯七年,河南等地发生蝗灾,导致民大饥。崇祯十一年,飞蝗蔽天,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于谦:“怎么还有!”
“崇祯元年,杭、嘉、绍三府海啸,破坏民居数万间,溺死数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