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始皇啊,你不是你爹亲儿子![直播]》 第51章 宋祖:谁还没几个优秀继承人了(第1/5页)
第51章 宋祖:谁还没几个优秀继承人了
狼烟滚滚, 鸣金收兵,辛弃疾看着收锣罢鼓的金兵,脚掌缓缓用力,踩实脚下的土地, 这里, 终于又回到大宋的怀抱。
被金人盘踞的北地,已经被大宋收复了一半, 不知道有生之年, 他能不能看见外敌皆御于长城之外, 大宋土地盛世太平的场景。
眺望着远方, 辛弃疾想, 他得给爷爷送封信。
南宋收到边境军报后, 朝野内外都陷入了狂欢,一直以来都是他们被金人单方面痛殴, 没想到他们还有能胜利的一天, 这都托赖天幕相赠的东西。
陆游从军器监出来,这个月生产的火药和火器已经分批运到前线去了,不知辛小将军收到了没有。
前几日大捷的战报传来时,他的面前突然出现一块白板, 可以联系天幕中的姑娘,他激动之下,赶忙在白板上留言,告诉她北地已经收复了一半, 希望能从天幕中再得到帮助。
可现在想想,人家为什么要帮忙?自己的留言好像有些不礼貌。
陆游正纠结时, 突然看见天际卷起熟悉的厚重云层, 天幕, 来了!
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赵匡胤在慈德殿侍奉左右,十分孝顺。
时值夏初,满院花开,但殿内却一片死气沉沉,时不时传来一两声咳嗽。
赵匡胤忙完朝政,带着宰相赵普一同入殿探望母亲,他心中有个预感,母亲今日可能要说那件事。
杜太后见到儿子和宰相都来了,强撑起精神,她开门见山:“你可知你是怎么得天下的吗?”
赵匡胤打起精神:“是因为祖上积德。”
杜太后没功夫听官腔,她直截了当:“当年周世宗驾崩,幼主即位,这才让你有了夺天下的机会,如果周有年长的继承人,你怎么可能有今天。”
赵匡胤曾是周国禁军殿前都指挥使,深得周世宗柴荣的信任。
周世宗死后,活着的、年纪最大的孩子柴宗训只有七岁,第二任皇后,小符皇后才二十岁,弱女幼子,一看就是软柿子。
于是赵匡胤“被逼无奈”,由手下士卒黄袍加身,在陈桥驿“无可奈何”地兵变了。
这种造前老板反的行为,被他人诟病,皆说赵匡胤是在欺负孤儿寡母,大宋得国不正。
前人之事,后人之师,杜太后看看儿子不甚丰茂的子息,再看看四面楚歌的环境,不由她不担心。
杜太后气若游丝,叮嘱儿子:“你一定要把皇位传给你弟弟,以免宋国步周国的后尘。”
赵匡胤跪在母亲的榻前,叩头:“我一定听母亲的教导。”
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九岁,一个一岁,还都担不得事,周边各国又虎视眈眈,不知哪日他就被底下反了,或是被其他国的人杀了。
为了宋的稳定,选弟弟为皇储,确实是规避风险的好方法。
赵普遵照太后之命,写下誓书,封于金匣子里。
杜太后侧头看向窗外,松了一口气,却见天上突然风云翻滚,不多时,出现了两张人脸。
蒲安今天的直播在国家博物馆里,这里正在开办辽金宋夏元的文物展。
她站在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前,与陆游友好会晤。
陆游对自己能上天一事表达了兴奋,并高兴地展示了捷报。
“幼安还在关外安抚战后遗民,未能回来,他也想与蒲娘子一谈火器兵法,可惜错过了。”
幼安?辛弃疾?
蒲安按捺下激动,问道:“现在宋朝是什么情况?皇帝同意收复北地了吗?”
陆游笑道:“太上皇如今不管朝政了,当今性烈如火,自有一番大志气。”
蒲安惊讶道:“按时间推算,你那边应该是公元1158年吧,赵眘提前登基了?”
陆游对蒲娘子直呼陛下姓名很不习惯,但也无可奈何,只点点头:“我这就进宫,让陛下与蒲娘子讲话。”
蒲安点头笑道:“你们宋朝皇帝真有意思,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后,北宋九个皇帝,除了赵匡胤,其他的都是赵光义的后代,南宋也是九个皇帝,除了赵构,其他都是赵匡胤的后代,这可能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吧。”
目睹一切的赵匡胤愣住了。
北宋南宋是什么意思?还有,如果天幕之语可信,那就是说,他的弟弟继任皇位后,没有把皇位传给他的血脉!
蒲安踱步到清明上河图的展墙前,正式开始今天的直播。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之前我们聊过了秦皇汉武和唐宗,所以今天来聊一聊宋祖——赵匡胤。
说起赵匡胤,很多人觉得他的功绩不能与秦皇汉武等人并称,不过,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时运和实力缺一不可。
提起宋朝,大家往往会想到没有脊梁、对辽金俯首称臣的软骨头,但建立起这个王朝的赵匡胤本人,却是个实打实的武将。
面对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情况,他与宰相赵普制订了自南向北,由易到难的战略,先后参与了灭后蜀、南汉、南唐等战役。
宋朝的版图渐渐扩大,但在赵匡胤四十九岁这年,他离奇去世了。
说到赵匡胤的去世,我们不得不聊一聊著名的‘烛影斧声’事件。】
赵匡胤怔忡,也就是说,他还能活十五年,这么长的时间,足够他的儿子长大继承皇位了吧?
天幕左下角的留言打破了他的幻想。
“如果是赵匡胤的儿子继承皇位,宋朝的走向可能会不一样吧?”
“当时赵匡胤的儿子早都成年了,结果皇位还是给弟弟了。”
“赵光义继承皇位后,就该按照约定,把皇位传给哥哥的儿子,结果他哥哥的儿子一个吓死了,一个病死了,他的子孙在皇位上一坐一百多年。”
“赵光义本人是高粱河车神,他的儿子签订澶渊之盟,后面的子孙对金国称臣,这一脉没一个好东西。”
“哲宗还是可以的,有能力,就是死的太早了。”
大家评价宋朝皇帝们的话,看得赵匡胤心神大乱。
蒲安正要开始讲述烛影斧声历史事件时,突然看见一条评论——
赵匡胤一家兄友弟恭:“朕与二弟百年后,谁主天下?”
蒲安微微一笑,目露同情。
评论区回答他:“当然是□□的好侄子,太宗的好儿子,宋真宗赵恒啦。”
大伙很快就赵恒该不该签订澶渊之盟吵起来。
一方认为澶渊之盟没有对宋朝造成打击,反而帮宋朝争取了安稳发展的时间。
一方认为澶渊之盟不啻于丧权辱国之条约,是宋朝软弱的表现。
两派争论不休,赵匡胤从激烈的讨论声中看到自己身后大宋发展的脉络。
【所谓烛影斧声,是说在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召见弟弟赵炅,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