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清穿十福晋》 90-100(第4/15页)
儿来。
康熙看出身,这些年谁都知道在后宫得宠不得宠跟份位之间关系不大。首先就是要看出身, 只看这些年的皇后和贵妃是哪些人家的闺女牢牢占着就能看出来。
其次看子嗣,从四妃到嫔位上的娘娘们, 除了早年间那几个蒙古送来的妃嫔, 每一个主位娘娘都有子傍身。
剩下的, 像是王庶妃,这些年旁人提起来那是独一份的恩宠,再宠不也还是窝在永寿宫后殿里连个册封礼都没捞着。
这么一来, 满洲大族各家基本都是满意的。都觉着皇上在后宫和子嗣这件事上做得特别公平,特别得人心。
就算如今儿子大了把太子和直郡王打压了,那不是因着朋党嘛。有些世家因此折进去了也怨不得旁人,自己想要往那高处爬,跌下来摔死了能怪谁?
胤俄昨儿个晚上, 跟禾嘉头挨着头躺在拔步床里睡不着磨牙闲聊,禾嘉新收了一封从盛京传来的信, 信是从阿霸垓部直接送来的。
说是这今年郡王起了想要把吉雅侧福晋生的儿子抱回部落里去养, 反而把福晋那日松生的两个孩子晾在一旁不怎么管了。
甚至来信的结尾还提到了扎克丹,说是郡王几次三番在大帐里提起扎克丹,那意思是有些埋怨禾嘉笼络了扎克丹的心, 让那小子跑远了。说要是扎克丹留在部落里, 他这个当阿玛的一定会器重重用。
“我那阿玛啊, 心眼真不大。又要联姻娶门当户对的福晋,维系部落之间的地位。又生怕他的姻亲对他动小心思,连出身母族强一点的儿子都不敢用。
这也就是我嫁到京城隔得远,要是如今还留在盛京他才不肯由着我把买卖做得这么大, 早八百年就该想法子把我摁下去了。”
派出去往毛子那边探路的商队说不好什么时候回来,从阿霸垓部到盛京再到京城的这条商路,沿途和盛京负责的管事禾嘉已经越来越觉得管不住了。
不过这也是早就预料到了的,那些管事一家子老小不是在盛京就是在阿霸垓部里,自己手里一时的利益能让他们效忠,但终究还是比不过乌尔锦噶喇普对他们的影响大。
禾嘉为此跟巴雅尔和孟恩都商量过了,今年算是个过渡慢慢把商队里的自己人收拢起来,等到明年自家的重心就全收回到京城的货栈和铺子上来,只看住了出货这个口子就行了。
沿途这条线和部落里的买卖,往后就不管了。阿霸垓部的东西还愿意放在我的货栈和商铺里可以,自己另起炉灶也不拦着。
毕竟自己这个做买卖的模式又没瞒着谁,如今蒙古诸部好些都在京城开了铺子,专卖自家部落的特产。有些大部落财大气粗的直接买地起楼,瞧着热闹极了。
对此康熙的态度一直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漠南这些王爷只要不闹事不琢磨着跟漠北一样天天搞小动作,赚些银子无妨的。
而禾嘉的铺子也已经开始卖别的部落找上门来的货了,自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管是经营还是口碑都是最好的。
而今这世道做买卖不像后世一波接着一波,前面的倒了后面的起来,通常都是大家还没记住上一个铺子卖的什么,现在谁家开个铺子都是往百年老店上奔,所以不用动辄就换别的买卖。
从商队和盛京收拢回来的人也不可能闲着,等明年开了春就南下。一半的人跟着孟恩去江南,一半的人跟着巴雅尔去广州。
前些日子听说胤禟手底下的掌柜有想要出海的打算,禾嘉有点心动。往毛子那边跑那是因为沿途自己熟悉,但其实真要去了那边过日子还是太冷了。
要是能有机会往南走,就算自己不干那一路向南直到南极洲的壮举,派船带着丝绸瓷器茶叶出去一趟,光是东南海岛转悠一圈,也一定有赚头。
只不过眼下康熙禁海禁得厉害,出洋的海船只许用单桅,梁头不得过一丈,船员不可超过二十人,就这么着出海的船也只有海关指定成立的十三行才有资格。
胤禟的手已经插进十三行里去了,禾嘉就不着急。胤禟那儿干什么都有胤俄的一股,自己让巴雅尔过去只算探路。等把路探清楚了,要不要用十三行要不要守规矩,都是能再商量的。
禾嘉嘀嘀咕咕说了一大串其实都没怎么走心,在贝勒府待着的时间长了,在盛京那种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生怕有谁要欺负自己的心已经很淡了,所以这话说完就完没多会儿就睡着了。
只留下胤俄看着头顶绣着瓜瓞绵延的帐子发愣。是啊,自家皇阿玛那心眼也不大,如今还站着的皇子大多数母族可算不得显赫。
老三的额娘荣妃族中得用的重臣不少,却一直在包衣旗里没抬旗,老四的额娘德妃乌雅家包衣出身,老五和老九的额娘宜妃抬旗得早些,老八那儿就别提了。
成妃娘娘和定嫔娘娘家世差不多,铁杆的天子家奴,什么实惠都占了但在前朝能拿得出手的大臣还是很少,十三的母妃敏妃?娘家好像没什么出息的人吧。
再往下,弟弟们还小,好些都是汉人庶妃贵人们生的了,还掺和不到争权夺嫡的这摊子浑水里来。最后剩下一个自己出身真是好,好得早早娶了一个蒙古福晋,叫朝廷上下全死心了。
这些妃嫔们生的皇子,老四巡视黄河沿岸,这是老爷子在教他怎么沉下去体察民情。
光有公心是不成的,君臣之间向来就是有来有回的拉扯。一昧的严苛即便能成事,恐怕也要把自己一辈子都搭进去,老四如今在外的名声可就已经有些不好听了。
胤禩在内务府里死磕那些奴才,这是在磨他性子顺道学一学到底该怎么御下。要是只知道以利诱人,摆出那副‘贤德’的样子,胤禩早晚要被内务府那些人精坑死。
这种用法,明眼人都知道皇上实在教儿子,只要他们能给出令康熙满意的答卷,日后不是没希望更进一步。
而老五有太后作保进了工部,却依旧还是那副埋头做事旁的一概不管的架势。老九人在户部心不在,见天在外边晃荡皇上那边不问也不管。
七哥在礼部自己在兵部,皇阿玛倒是也给差事,可这差事跟差事之间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胤俄不得不承认,老爷子这就是压根不想从母族有世家血统的儿子里挑继位的人了。
不过这也有好处,想明白了这个关窍,胤俄在兵部做事就比以往更加放开了手脚,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除了兵部这一摊子事别的都不敢管。
借着要给尼楚格找工匠做拔步床的机会,胤俄最近跟胤祺走得挺近,顺道把十二和十三府邸的事问了问之余,又趁着四爷离京这段时间,天天撺掇胤禟从户部批银子出来。
那天康熙去毓庆宫的消息瞒得很严实,谁都不知道东宫里的太子比天下所有人都更早地看清了自己的路。
更加不知道这两年闹得几乎鱼死网破的天家父子,还能像寻常百姓家的爷俩似的,坐在台阶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哪怕这个未来是显而易见的惨淡,康熙的心情也肉眼可见比之前要好了许多。
胤俄这般事事插手的做派非但没挨骂,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儿子夸了又夸,俨然一副他是第二个四贝勒,一片公心只忠心皇上的姿态。
等下了朝也没让走,点了胤俄胤祺胤祐和胤禟,难得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