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童生的小女儿(种田):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俞童生的小女儿(种田)》 70-80(第1/15页)

    第71章

    两个老爷子吃了饭,走进旁边开门的小杂货铺,发现货架上有县里前些天炒的大热的玉米,有油盐酱醋盐,有自家竹编的篮子小凳子,笤帚茶罐大缸小缸碗筷,还有麻袋装的花生,一布袋的棉花,红薯,小米,洋芋。

    柜台上趴着一个扎着两个包包头的小女娃,在练字。

    赵老太爷伸着脖子看一眼,写的是《三字经》,小女娃握笔姿势正确,字体工整,再看,砚台是好砚,墨不是上等,纸质偏下等。

    “大

    爷,要买点什么吗?“俞荷见他们进来许久,放下笔,问道。

    “这玉米多少钱一个?”赵老太爷挑了一个巴掌大黑红米粒的玉米。

    “50文。”

    “这种呢?”拇指大小,玉质透亮,好看。

    “800文一个。”

    “这种的给我也拿一个。”李忠发看好友拿在手里爱不释手,也要一个。

    俞荷弯腰抽屉里找了两个差不多的让他选。

    两个老爷子一人买了一个800文的玉米,又看花生和棉花。

    “棉花今年多少钱一斤?”

    “这是我们自己种的,里面的棉籽没剥,一斤30文。”

    “别人棉花一斤150文,你这卖的也有点便宜了。”李忠发看着雪白的花絮,想起自己第一次穿上新棉袄时的高兴,顿时觉得浑身暖哄哄的。

    “棉籽重,这一斤棉花有近八两棉籽,棉花比二两重一点。”她这样卖,就想着谁愿意种,随便种种,自己也有了。

    买的人不多。

    “家里人手少,忙不过来吗?”赵慎笑着问。

    “对的。”俞荷给他们柜台后拿了两个小椅子,两人接过,坐下了。

    俞荷看看时间,把柜台上的书墨纸砚收起来,又去后面打水洗笔。

    突然远处传来嗷的一嗓子,踢踢踏踏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两个老人忙出来看。

    “俞小哥,六文的饭菜!”

    “我的五文!”

    “我要两份四文!”

    一群大汉争先抢后排队给钱,俞有钱发给他们一人一个取餐号码小牌牌。

    赵慎就看付了钱的人自觉成两排队,这时从店里走出两个抬桶的年轻妇女,男人们如饥似渴的看着木桶里的新鲜饭菜。

    四个大桶摆好,李二娘接一个牌子打一个饭,赵娟手里的饭勺子抡圆。

    自己手里拿碗的都用他们的碗给打饭,都打高高满满的一碗,看得李忠发担心俞记这样下去,会亏钱。

    第二家的胡辣汤热面皮店也排了长队,成武看着笸箩里所剩不多的热米皮,吃不上的让赶紧去吃快餐,免得耽误了时间。

    “俞小哥,以后免费送我们胡辣汤喝吧,哪怕汤清一点也行。热米皮每次早上就卖完了,我们来得迟些就抢不上啊!”知道这三家人都是一家的吴大汉笑着说。

    “你这建议我知道了,今天我们回去商量一下。”俞有钱忙着看桶里的饭菜还能卖几碗。

    马三面俞老头后厨出来看情况,锅里笼屉上还蒸了一锅杂粮饭。

    后厨两个炒锅在炒第二锅麻辣豆腐和红辣椒洋芋丝,唐大丫不停的翻着锅里的洋芋丝,放调料,最后淋一圈醋。

    “老三,来提洋芋丝桶。”唐大丫把菜盛在桶里,揭开另一个锅盖,锅里的麻辣豆腐咕嘟咚咚散发着辣椒豆瓣酱的香气。

    “麻辣豆腐马上好。”唐大丫锅里倒进去一勺面水搅匀,等咚咚再煮了,放花椒,淋一圈明油,出锅。

    卖完了两大桶米饭,吃饭的人走了,大家才有时间坐下休息。

    “这每天吃饭都和抢饭一样吗?”李忠发指着八个空空的大桶,见多识广的赵老太爷也被眼前一幕惊着了。

    “老哥哥,那说明我们家饭菜香啊!”俞老头看他们穿着长袍,一副读书人打扮,笑着说。

    “两位从哪里来?”

    “我们就住镇上,听你们家吃食好,今天特意过来尝尝!”赵慎抬抬手,笑着说。

    “那你们觉得我家的饭菜,怎么样?”这倒是奇了。

    “很有烟火气,很香。”李忠发看了老友一眼,笑着答道:“价格公道,饭菜量多,是细水流长之象。只怕是得了高人指点。”

    “若是本性如此,是兴家旺家之兆,家里可有读书人?”赵老太爷赵慎接道,又说起自家儿子在镇上开的私塾。

    确实是两个书生无疑。

    俞老头笑着说:“早就听说镇上赵家私塾经营五代的好名声,我大孙子和三孙子就在你们家私塾读书。今年大孙子升了甲班,三孙子升了丙班。”

    “这可真巧啊!”赵慎笑着说,“你小孙女字写的不错,想来两位贤孙也是好读书的。”

    “一般般吧!认个字。”俞老头摆摆手,一脸的自豪。

    马三面收拾好厨房,见三个老头还在门口,晒太阳,吹着风,闲聊。

    俞荷抱个碗,小口小口吃饭,麻辣豆腐辣的她吸哈吸哈,还吃的一口接一口。

    “俞荷,叫你爷进来吃饭,我们要回去了。”马三面端起碗,开始吃。

    俞荷抱着阿爷的碗筷,小跑着给俞老头递到手里,说:“阿爷,吃饭!”

    又麻溜跑回来继续吃。

    吃过饭收拾好,大家都回去了。

    李二娘把外面的牛皮罩衣脱了,露出干净的衣服上杂货铺二楼休息,陪俞荷看店。

    二楼做了顶棚,四扇窗贴了透光的棉纸,靠窗户放一张两米的床,一个桌子,一个松木的矮柜,地板是硬木做的楼板。

    李二娘累也睡不着,盖着被子躺了半个时辰,就起来拿着针线开始做针线,今年给大小都换新棉衣,还有棉被,这床暖和的她都有点爬不起来。

    “俞荷,没人了我们早点回去吧!”缝好一只袖子,李二娘揉揉脖子,该回去准备晚饭了。

    “大哥和三哥说和我们一起回去。”俞荷声音清脆道。

    来了两个买盐和酱油的妇人,俞荷给她们称盐打酱油。

    她做的酱油一斤8文,比街上卖的便宜1文,附近摆摊的人家都会买,也有住在船上的人试探着买了一两次,后面又来买的,码头上一天到晚的都有人。

    也有卖鱼获的,家里会下网,一般不会买,菜自己地里也有,都是新鲜应季蔬菜。

    “俞荷,回去了!”

    听有人叫,俞荷出门来看,是张氏,她也在码头摆摊,一般傍晚才回去,他们家船大来回都走水路。

    “张阿奶,我们还要等一会儿,你们都卖完了吗?”

    族长没来,俞成新的三叔俞有森夫妻和张氏一起摆摊。

    “卖完了。今天人多,有人收鱼和鸭子。”附近的乡邻都把货送到码头来。

    “顺水而下走一二百多里就是安城,听说那是个二十万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