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长公主: 150-16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卫长公主》 150-160(第8/28页)


    这等速度,让刘瑶不由得感慨阿父的决策力和统治力,当然,也与大汉目前还在野蛮摸索的阶段有关,没多少祖制、传统、自古以来,加上刘彻对地方豪强的折腾,处于大汉中央集权的巅峰状态,才让政策施行迅速。

    刘据忙碌的时候,刘瑶也在忙碌,她给刘彻上了奏疏,想要创办官方学府。

    当然在目前教育资源十分珍贵的年月,刘瑶要创办的官方学府首要目的不是培养什么文采斐然的大儒文士,而是要有一技之长的匠人。

    对于旁人说她功利,刘瑶也只能认了,她确实很功利,教百姓读书识字,并不是让他们做吟诗作赋的读书人,而是让他们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所谓人口红利,不单单是靠大量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

    若是生产力无法提升,人口增长速度大于生产力提升,莫说人口红利,随着人□□发,底层资源不够维持民众生存,到时候出现大量无地、少地的民众,最后只能造成社会动乱,所谓的人口红利只会变成负担。

    如果大汉无法尽快培养出大批脱盲匠人,人□□发增长,只会增加统治压力,转变的红利很少,她需要大量人才补足工商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缺口。

    刘彻看了她的奏疏,微微锁眉。

    这事恐怕在朝堂上会因为不少风波,不是所有人都赞成允许庶民获得学字的权利,担心会引起混乱,先不提花费的钱财与资源,民众若是开了智,还会听官吏或者中央的话吗?

    刘瑶见奏疏送上去石沉大海,又写了一份更详细的官学指南。

    对于官学,没有男女限制,不过为了男女之防,分为男学、女学。

    对于女学,刘瑶的理由有理有据,女子与男子之差,只在体力,女子性格细腻,制衣、纺织这些匠师,十有八九是女子,制墨、制纸、医术这些行当并不分男女,而且女子识了字,教养出的子女才会更好,最多能影响三四代人……

    刘彻再次按下,装作没看过。

    刘瑶:……

    堂堂汉武帝,居然怕百姓识字,百姓识字有什么不好,这样才能明智,不会轻易被人哄了。

    她又上了第三次奏疏,这次心里下了决定,若是他再不吭声,她就掀了宣室殿的屋顶。

    刘彻看出奏疏中的隐隐威胁,嘴角微抽,头疼地按了按额角,宣了三公九卿商议官学之事。

    众臣看完刘瑶的奏疏后,相互对视。

    最终丞相赵周率先开口,“长公主良善,臣等不及。”

    刘彻:“尔等觉得阿瑶所奏的官学可行吗?”

    光禄勋:“陛下,长公主所图甚大,官学一事若是定下,不亚于准备一场大战。”

    而且还是一项长久战役。

    尤其看长公主的言语,似乎要不计成本砸钱办学,推广到全面教育。

    这也太吓人了,现在天下不知多少百姓缩衣紧食地活着,让他们去学习,这就为难人了。

    其他官员见状,开始劝刘彻要冷静。

    刘彻听完后,沉吟片刻,让人去喊刘瑶,对众臣道:“朕这个长女什么脾气,众卿也了解,尔等不如帮朕劝一下她?”

    众臣:……

    长公主的倔脾气与陛下如出一辙,加上有陛下撑腰,他们怎么劝。

    他们若是将人给劝哭了,陛下确定不会为难他们吗?

    ……

    刘瑶从内侍那里,知道刘彻宣她是因为何事,做足了准备。

    到了未央宫,不等众臣开口,刘瑶先给他们算了一笔账。

    现如今国内工商业繁荣,各地都出现“用工荒”,现如今国家若是将一钱投入官学中,未来十年内至少能收回十倍税赋。

    再说培养匠人的路子与寻常念书的路子有些不同,投入也小,顶多三年,基本就能实现自给自足。

    众臣看着刘瑶所列数据,目光闪烁。

    能久居高位的人,心思都通透,没几个目光短浅的,现如今刘瑶将收益明明白白列在面前,比起收益,他们担心的那些风险,似乎不值一提了。

    当然,除了教导匠人的官学,刘瑶还提议创办高等学府,用于培养那些更高等的人才,给平民的官学是让他们生活,而高等学府,是为了研究学问。

    其实这种学府就是贵族学院,目前也只有这些贵族有时间折腾研究学问,普通民众即使有天才出现,也没有那个资源、精力来迟支持。

    众臣听完后,陷入良久的沉思,时而偷瞄刘彻。

    刘彻目光深邃,大手不紧不慢地扣着桌案,半响,他说道:“既然阿瑶如此坚持,朕就应了!”

    众臣:……

    陛下不是让他们劝长公主,怎么自己先投降了。

    刘瑶大喜,“阿父果然英明神武!”

    刘彻下了决定后,将此事交给了太府寺,让其负责官学之事。

    官学的事情定下后,刘瑶喜悦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长平侯府传来消息,卫青晌午骑射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下,直接吐血晕厥。

    刘瑶听说后,立马去了长平侯府。

    莫雨带着太医署的太医前脚到了长平侯府,刘瑶后脚上门。

    刚进屋,看到太医给卫青诊脉,制止了奴仆通报的声音,放轻了脚步。

    卫青的长子卫伉与平阳长公主守在床边,看到她来,欲言又止。

    刘瑶眼神询问卫青的病情。

    平阳长公主眼眶微红,冲她摇了摇头。

    其实卫青从去年开始就小病不断,今年开春的时候,好不容易身体强健一些。

    谁知,只是从马上摔了下来就出事了。

    等候期间,霍去病、卫君孺、卫少儿也都赶了过来。

    诊脉的太医诊脉完毕后,拿出银针给卫青扎了两针,对方悠悠转醒,乍一看身边如此多的人,吓了一跳,声音虚弱道:“你们怎么都来了……”

    平阳长公主给他擦了擦额头的虚汗,红着眼道:“还不是你没有照顾好自己!现在疼吗?”

    卫青的眼睛艰涩地转动了一番,终于记起自己昏迷前的事情。

    他骑马时,感觉眼前一黑,身子一轻,好像摔下了马,然后……

    其他事情,他就记不得了。

    “孟太医,舅父如何?”霍去病急道。

    其他人也眼神催促太医快说话。

    诊治的太医被这么多大人物盯着,额头虚汗直冒,掩唇轻咳一声,“大将军是积劳成疾,加上旧伤复发,这才坚持不住,以后大将军要静心养病。”

    刘瑶抿直嘴角。

    但凡常年征战沙场的将领大多都这样,长期征战加上恶劣环境导致身体负荷过大,这些还不算上其中的受伤,不知落下了多少病根。

    卫青闻言,惨白的唇瓣勾起温和的弧度,“烦劳孟太医了,我以后一定静心养病。”

    孟太医闻言,叹了一口气。

    大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