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80-10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80-100(第5/23页)

隔开伤口将箭**。

    然后,辽国这边的丝绸就在匈奴大卖,别管匈奴人多么残ren好杀,但是他们同样也珍惜自己的生命,只要能提升在战场上的存活率,那么,他们是愿意付出足够代价的。毕竟,活着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死了,可就都便宜别人了。

    不过,他们其实没有想过,如大汉的大黄弩还有辽国的攻城弩,造成的是穿刺伤,一根**射出去,说不定跟串葫芦一样,一下子能射穿好几个,光是巨大的动能,就足够造成致命的伤害。而辽国这边普通的**,加工的时候,直接就是加了血槽的,就算是**容易,那也会出血不止。所以,这些丝绸内衣更方便的其实是草原民族的自相残杀。

    至于金银器什么的,匈奴人对这些也是很喜欢的,他们喜欢用头骨和黄金制作酒器,刘昌又宣传了一下白银制品可以防范下毒之后,自然又得到了匈奴人的欢迎。至于说茶砖,这些其实都是次品的茶叶了,但是对于匈奴人来说,依旧是润肠通便的好东西,和奶制品一起吃,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无上的享受。因此,这个反而是最受欢迎的,一块茶砖运到匈奴,就能换一匹健马!

    总之,刘昌给的聘礼都搔到了匈奴人的痒处,上层贵族对与辽国之间的贸易顿时有了很大的依赖,毕竟,大汉跟匈奴的贸易,主要是集中在丝绸、粮食还有私底下的铁器交易上,虽说不至于可有可无,但是断绝之后,也就是生活不那么方便而已,但是如今情况就不一样了,丝绸、茶砖、铁锅成了最大的硬通货。

    中行说自觉自己一番苦心,全被匈奴人当做驴肝肺给丢了,但是他对此也没别的办法。虽说稽粥依旧信任他,毕竟中行说作为一个仇视大汉的汉人,而且还是从长安来的,对于大汉高层的情况非常了解,他提出的保持匈奴人凶性的建议其实也是可行的,可是,如今时移世易,时代不同了,稽粥也得正视,南边这个庞大的帝国正在迅速恢复强壮,而匈奴人却很难真的齐心协力,来扼制大汉的强大,就算能这样,稽粥也很难下定这个决心。匈奴本部人口也就是那么多,不能随便消耗,而随意驱使那些附属的部族,人家又不是傻子,真要是他们一块造反,匈奴本部就要疲于奔命,若是在这个时候,又有哪个草原部族崛起,匈奴的下场只怕还不如当年的东胡。

    像是现在,草原上大月氏就一直不满匈奴的统治,一直在暗中跟匈奴作对,所以,稽粥现在需要做的是,先让草原上只有匈奴一个声音,然后,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去打压大汉和辽国。

    稽粥心里其实也明白,他这个想法完全就是自我安慰,真要是留给大汉足够的时间,即便匈奴一统了草原,拿大汉也不会有太多的办法。像是现在,大汉吃到了棱堡的甜头,如今简直像是在发疯一样,一个劲地在北地边界修建棱堡。稽粥倒是觉得这个在草原上也很实用,但问题是,辽国的那什么水泥,根本不肯卖给匈奴!若是采石或者是夯土制造,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当然,在匈奴,奴隶的人工算不上什么,草原上最重要的是草场,若是大肆采石挖土,难免会伤害到草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何况,匈奴人本来就是逐水草而居,有的年份雨水不多,他们就要更换草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所谓的安全,铲掉大片的草场来铸造棱堡,还没办法如同帐篷一样可以拆卸,这种费事费力的事情,哪个部族肯干呢?

    不管在什么时代,深谋远虑的人总归属少数,更多的人其实目光短浅,像是在匈奴,也没多少教育的说法,匈奴贵族很多也不比文盲强到哪里去,他们能弯弓射雕,但是,要论有多少文化,多少见识,那真是有限。他们看重的就算眼前的财富,短期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作为大单于的稽粥目光长远,也难免要被集体利益裹挟。

    辽国他们打不过,没法像是对西域一样逼着他们交保护费,只能老老实实购买他们的东西,辽国如今也不缺牲畜了,用牲畜换那些商品压价压得很厉害,他们更喜欢金银这样的贵金属,而匈奴人自个是不会没事去开采金银矿的,他们的金银来源主要就是靠抢劫西域,在大家迫切需要足够多钱财的时候,稽粥再次发动了西征,这一次的目标是大月氏,干掉了大月氏,西域就全部是匈奴的后花园,可以为所欲为!

    第85章第85章

    吃过一次偷家的好处,听说匈奴要西征之后,辽国这边顿时又蠢蠢欲动起来,可惜的是匈奴那边也不会重蹈覆辙,他们选择西征的时机就是秋后,直接提前让各个部族往河套、阴山、祁连山等地方过冬,像是大秦当年打造的高阙,如今就是匈奴人用以过冬的一个重要场所。

    在确定了匈奴人的动向之后,辽方放弃了那点危险的想法,转而琢磨着若是匈奴西征成功,能给辽国带来什么影响。辽国对自己的武力很有信心,因此,他们琢磨着,回头能卖多少东西给匈奴人,将匈奴的战利品变成辽国的财富。

    而对于大汉来说,匈奴如今真的彻底解决了大月氏,那么,整个草原乃至西域,都将是匈奴一家独大,到时候,匈奴就有足够的精力骚扰大汉边境了!因此,大汉这边即便不乐意一直出钱,也不得不掏钱向辽国大量采购水泥回去继续大肆修建棱堡。没办法,虽说大汉的细作费了不知道多少力气,搞明白了水泥的初级配方,但是,他们对材料的配比并不清楚,只能自个慢慢试,虽说最后也搞出了土水泥,但是质量却不如辽国,不过,他们用的都是奴工,所以,成本上倒是比辽国低一点,因为他们不需要给奴工付工钱。

    可是,为了防止匈奴人得到水泥的配方,他们也不能就在边境烧制,如此一来,还得再加上运输成本,最后发现,成本也就是比辽国的稍微低一点,凑活一下也能用,但是这种关乎边境安全的事情,谁敢凑活!所以最终他们还是得老老实实找辽国购买,如今为了防止匈奴人掉头就从河套打过来,他们得抓紧时间,将棱堡修建得更密集一些,要不然,总不能一直让匈奴人随时可以攻入关中,威胁到长安吧!

    总之,辽国两头卖东西,赚得眉开眼笑,匈奴那边倒是没什么感觉,他们根本不懂经济,也没有什么经济体系可言,除了草场和牲畜是命根子之外,他们只笃信实力,金银什么的对他们来说也就是好看,不能吃不能穿的,能换成铁锅、丝绸、茶砖、烈酒之类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还能有更多战斗力的东西,这些金银自然也就花得值。

    而大汉对此虽说非常不甘心,急切地想要摆脱对于辽国的依赖,但是很多东西根本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赶得上的。别的不说,辽国这边差不多都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扫盲工作,那些工匠一个个都能认识上千个常用字,会基本的数**算,而普通的百姓,稍微培训一下,也就能立刻补充到那些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岗位中去。而大汉呢?文盲率大概超过了90%。因为纸张的出现,儒家倒是开始按捺不住,在民间搞起了讲学,但儒家也是有门槛的,他们嘴上喊着有教无类,但是,一个脱产的读书人需要花费多少财力和精力,是后世的人不可想象的。一个中产之家都未必能供得起一个读书人,何况是寻常人家!寻常人家能填饱肚子都得竭尽全力,谁有这个闲心供家里子弟读书!地不要种了?徭役不要服了?

    而没有一个有着相对应素质的生产阶级,大汉凭什么能将生产力水平追上来呢?凭着靠着繁重的赋税徭役体系早就的破产农民吗?这些破产农民变成的官奴或者是私奴能有多少工作积极性!能完成基本的任务就行,多干什么的他们也拿不到钱,没有自由,那么,自然是打一下动一下!

    实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