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政哥同母异父!: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我与政哥同母异父!》 90-100(第2/16页)

骂人,但读起来就仿佛有一种别样的魅力,让人忍不住看了一遍后再看一遍。尤其是秦王嬴政,每次读完李斯的檄文后,简直就像是做了一次2999档位的全身大保健,全身舒爽的不行。

    如果说李斯以前在嬴政眼里就是个跟韩非有关的连带人物的话,如今此人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进入了嬴政眼中。

    就冲李斯的这篇檄文,嬴政封他为郎官都不为过!因为他真的很能写,也很会写啊!而他们大秦或者说秦王身边,就是缺这种会耍嘴皮子且有头脑还能写之人。

    哎,都怪以前的老秦人太过务实且老实,虽然文官也不少,但是能说会道的还真没几个。差点在魏国这事吃了哑巴亏,他们必须得引以为鉴,毕竟他们老秦人的座右铭是,什么都吃就是不吃亏,尤其还是其他国家硬塞给他们的亏,必须的吐出来!

    至于李斯那边写这篇檄文的理由也很简单,一是想给自己师弟韩非出气,二就是想趁此机会再次争一把出头机会。因为他在咸阳学宫替韩非代理文书已经很久了,他也不想一辈子就待在咸阳学宫当老师或者文书。毕竟当老师哪有做官香,所以李斯在写檄文的时候也花了一些小心思,比如用老秦人的口吻去骂人。

    事实证明,李斯的这个心思动得也确实很成功,因为就是这种老秦人口吻的檄文,才让朝上大多老秦人产生了共鸣,承认此文的别样魅力,也让嬴政记住了他。然后就在檄文发出没几天,李斯被嬴政召见,交谈过一番后就封为郎官,成为嬴政身边的近臣。

    *

    秦国郎官,是君王左右亲近的高级官员,负责侍奉君王并协助处理政务。也就是说,李斯以后便不能再待在咸阳学宫,而是要前往咸阳城正是成为秦国官员。所以在咸阳学宫属于李斯的那份工作就又要交付给别人。

    也不知李斯是怎么想的,似乎是为了传承,也似乎是为了其他目的,因为他将韩非留给他的工作转交给张良,可此时的张良也不过十多岁。

    其实李斯这么做,也是有他的考量在内。

    张良能留在咸阳学宫学习是因为韩非的面子,而张良能领到生活用品和学习物资则是因为吕不韦心有所求,但这些终究不过权宜之计,早晚张良得自己学会养活自己。以前张良如果有事他还能方便照顾一下,如今他要离开咸阳学宫,单独将张良留在这里,哪怕有荀子老师看顾他也放心不下,毕竟老师年岁也大了弟子还那么多,总会有照看不周的时候。

    更何况张良已经是个半大少年,不再是以前孩童的样子。在张良这个年纪的时,李斯就已经学着赚钱补贴家用,总不能让同龄的张良还是一副不知人间烟火的样子,这对未来要出仕的张良有害无利。

    因此李斯便想着给张良在咸阳学宫内找个工作,让他学习自力更生的同时也累积些工作经验,为将来出仕做准备。如今李斯要进入咸阳为官,而他手上的这个工作正好就可以交给张良来做,这样既不会辜负韩非所托,也为张良的未来做了铺垫。

    不得不说李斯当真是为了张良用心良苦了。

    就在李斯被封为郎官不久,他便找上张良,并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建议跟张良提了,同时也表示如果张良不愿的话,他也不会强求,想怎么做只看张良自己。

    因为张良在被韩非教育正视自己的阶级身份后,也想着体验一下寒门学子的心态,所以在知晓李斯的安排后,自然连忙答应,并为李斯会如此为自己着想而感动。

    然后李斯在通知吕不韦后,便与张良做了工作交接,让张良成为咸阳学宫正式的工作人员,而不是看韩非面子上寄人篱下的孩童。

    与此同时,远在魏地的韩非也在忙与其他的事,完全不知道自家后辈与师兄的工作变更。

    而韩非正在思考的事,就是魏国为何会如此快速的被灭,简直超出他的预计。

    第92章 战后复盘

    韩非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不然他也不会在患有口疾被众人嘲笑的情况下,还努力表现自己的才华,虽然依旧没有受到重视,但是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早就自闭到自暴自弃了。可也从此当中,可以看出韩非性格的坚韧和学习能力的优秀。

    而在回忆秦魏战争时,韩非便学着用自己新理解的想法,去复盘魏国被灭的过程。

    然后当真让他发现了某个重要的点,也是他在成为颍川郡郡守之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点。

    在这个时代,黔首一直被众人……确切地说是王室勋贵无视,认为他们对世间唯一的作用就是能多种粮食,为高人一等的贵人手中的财富添砖加瓦,至于其他的方面则完全没有作用。甚至于许多贵族甚至是君王都从来没有把黔首当做与自己一样的人来看,觉得他们就如韭菜一般可以一茬接一茬的随时割掉,根本不需要特地去注意。

    而恰恰就是这群可以被一茬一茬收割的韭菜,却在秦魏之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在秦国在与魏国征战之时,一连占领多个城池准备整军退兵的时候,旧魏之地来了很多前来投奔秦军的魏国黔首。虽然这些魏国黔首会跑来投奔秦军确实有韩非的一份功劳,但是就算是韩非自己也没想到他们这些人真的会将投奔一事付之行动,而不是只是在嘴上说说,心里想想。

    被这群人震惊到的韩非:“……”

    这得是被魏国压迫成什么样了,才会行动这么快,都不带思考一下的!

    此外韩非还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那就是许多魏国黔首对于投奔敌国并没有太大的抵触,甚至说已经习惯随波逐流,谁给他们好处,他们就愿意跟随谁,而这个谁不止包括魏王也包括秦王,甚至说是其他国家的君王。虽然听起来很不近人情,甚至觉得这些黔首不知感恩,但是你也不能强求大字不识一个的黔首会懂那些知耻知羞或者君子不事二主的大道理吧!

    为此就算是韩非也不好多加指责,又不是公卿贵族,他们一群黔首能知道些什么!?

    最后就是一气之下为了死去的好友背叛魏国的小吏,虽然他的身份在魏王下令驱逐后就成为了魏国弃民,但就算如此也不能改变他曾经是魏国官吏的事实,而也正是这样一位让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正眼注意的小吏,却成为葬送整个魏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且与黔首不同,这个小吏却也是读过书的人,更是知晓大道理的人,可饶是这样他还是选择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只为了替死去的好友复仇。在这里韩非不能说替好友复仇的高做得不对,因为就连秦王嬴政不也是为了他出兵魏国复仇吗!(嬴政:你想多了,并不是!)

    可是高的行为在韩非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不可取,因一己私仇葬送一个国家,如今秦国是得益国他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如果之后得益的是其他国家呢,那高的做法就显得有些过于利私主义。

    复盘魏国灭亡的过程,韩非思考了许久,总结了好几个原因,但是在他又回顾这些原因后,突然发现这些原因中心都围绕着一个他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群体,那就是——黔首。

    如果不是旧魏之地的黔首前来投军,秦军也不会将仗继续打下去;如果不是秦军将仗继续打下去,魏王也不会一怒之下驱逐包括高在内的旧魏之人;如果不是魏王驱逐了包括高在内的旧魏之人,他们也不会与魏人冲突还导致死了人;如果不是死了人还是高的挚友,高也不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