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县: 第35章 第 35 章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小知县》 第35章 第 35 章(第1/4页)

    昌盛三十三年,八月。

    一进八月,稻田麦子一天一个样,看着金灿灿的,每日在田地里走一圈,便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凌家湖的道路整修也暂时搁置,等到秋收之后再继续。

    上集村的葫芦,县城葫芦制作,全部停了下来。

    再重要的事,也没有秋收重要。

    纪炀经历过一次,自然心里清楚。

    过了中秋,陆陆续续也是正式的丰收节。

    不过中秋当天,还是热热闹闹庆祝一番,今年的游火龙也比往年热闹。

    虽说还未收获,但看着沉甸甸麦穗,有经验的农人从现在开始,已经合不拢嘴了。

    但在中秋前,纪炀也收到几封信。

    汴京几封,扬州一封。

    汴京那边,他的便宜老爹上次骂过他之后,再也没有书信往来。

    这些信件多是上次给他寄钱的友人写来,纪炀把银票退回,又跟他们聊了几句,自然是感谢他们,又说了不用云云。

    这一来二去,倒是没那么多火药味。

    甚至还安慰他,说退亲也没什么。

    还有便是林家大公子回信,先写了他家五妹已经收到那些小玩意儿,皆是汴京也少见的,所以表示感谢。

    又提起纪炀庶弟落榜的事,虽然写得隐晦,但他庶弟,还有庶弟舅舅一家,明显把落榜的原因,归结到纪炀身上。

    在汴京闹得沸沸扬扬,说是纪炀故意让他吓他,这才名落孙山。

    此时给纪炀的名声又加了一笔。

    最后则说他家三妹已经定亲,原本的林家的意思是,就当之前跟纪家定亲的事没发生。

    可没想到纪家却传出消息,说纪炀早就被退亲了,人家林家三姑娘跟其他人定亲很正常。

    这让林家自然不高兴,可到底关系不大。

    此消息传出去,自然又是给纪炀本就不好的名声上添油加醋。

    林家大公子最后说,总算知道你那些名声怎么来的了。

    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里面几分真几分假。

    纪炀也是这样觉得。

    说实在的,以原身之前的做事风格,虽莽撞,又容易被人挑唆,但真正的恶事并未做。

    可京中他名声最差,少不得庶弟母子帮他“歌功颂德”。

    说就说吧,纪炀并不是很在乎。

    跟汴京的联系,让他随时知道那边情况,这已经够了。

    现在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还是秋收。

    上次白菜的亩产能比原来增加近一倍。

    这次能有多少,让纪炀十分好奇。

    按照现在承平国潞州粮食的均产,其中稻子基本在一亩二百二十斤左右,麦子产量低些,在一百五到一百八之间。

    不过这些数字都是平均数值,扶江县的情况会更差些,之前说的土地贫瘠可并非白说。

    反之土地肥沃的常华县则要高于这个数。

    这些粮食产量较之前朝,已经有很大增加。

    跟后世的动辄一亩千斤自然没法比,谁让古代农业跟现代农业相差甚远。

    拿粪肥来说吧,如果是粪肥的话,要施几千斤才够用。

    如果换成科学配比的化肥,只要百斤就够了。

    里面省了多少劳动自不用说。

    纪炀所制的土化肥跟现代精进的工艺自然没法比,可也比时代超前不少。

    所以纪炀好奇,这次的扶江县东种的水稻,扶江县西种的麦子,产量到底是多少。

    中秋当晚,还是跟去年一样,纪炀请了衙门众人的亲朋一起吃酒赏月。

    算是稍稍休息两天,接下来该忙还是要忙。

    只是今年卫峰卫蓝都带了娘子,人数明显增多,还有新招的两个小吏,又多了几个人。

    眼看着衙门的人越来越多,纪炀心里自然也高兴。

    吃饱喝足,休息也够了,开始干活!

    秋收没什么大的仪式,老农们看着自家麦子,自家水稻,一摸便知该不该收。

    各家就算有些差别,也不过一两天时间。

    等到八月下旬,所有人都在田间收割,纪炀也带着手下在四处查看,如果有问题及时解决。

    别说扶江县好奇自家田地产量多少,常华县也好奇。

    他们今年的庄稼长得没有扶江县的好,可比之往年也是更好的,自然下意识好奇。

    最先收获结束的,还是马同峰一家。

    马同峰父子,纪炀并非头一次接触,去年的芥菜是他家种的,白菜也是亩产最高。

    这几次都被纪炀点名夸赞,闻名乡里,这在古代可是大大的荣誉,就算里长见了都会客客气气的。

    所以在种田这事上,他家更是积极,事事都要争先。

    随后还有几家一样跟上,他们这几家特点差不多,都是家里田地多,开荒多,还奋进。

    全都要比着,看着谁家种田最好。

    马同峰一家打谷称重的时候,连隔壁村的都围观,纪炀自然也不缺席。

    一亩地一亩地的称重,旁边负责记录的玉县丞,带着新来的小吏同样忙个不停。

    这些数字可不止是数字,更代表了他们扶江县的成果!

    上次这样做的时候,还是芥菜收获那会。

    白菜也有过这样待遇。

    只是同主粮相比,重要程度可差远了。

    扶江县的亩产一直低于潞州平均数值。

    麦子的亩产基本都在一百三左右,好一点的一百五,最差的亩产三十斤都有。

    稻子先不提,等给扶江县东边称重的时候再说。

    马同峰一家现在有十口人,其中四个男子加两个妇人都是主力干活的,剩下多是孩子在家做饭,看护更小的孩子。

    可这家人一共有四十二亩田地,外加三亩今年刚开耕的地。

    六个人种这样多麦田,可见是日夜不歇的,一家都是勤快人。

    他们是马家湾的人,也就是扶江县西,种的全都麦子。

    四十五亩地里面,三亩今年开耕的产量最低,就算用了肥料,分别产了三十斤,五十斤,五十二斤。

    刚开耕的土地就是这样,十分正常。

    以后年年施肥,田地越来越好,亩产也会跟着上去。

    剩下开耕许久的四十二亩土地才是重点。

    他们严格用耕牛细细耕作,该用的肥料全都用了,驱虫赶鸟,一个都不少做。

    给这些麦子称重的时候,马同峰全家都很激动。

    一百八十斤,二百斤,二百二,一百六。

    称重到最后,马同峰越看越高兴。

    因为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