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县: 第27章 第 27 章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小知县》 第27章 第 27 章(第1/2页)

    常华县就在扶江县东边不到五十里的地方。

    只是这两个县虽然挨着,但发展程度可谓一个天一个地。

    前者水草丰饶,县城还有两个小码头,皆是前朝开凿出来的运河,这运河虽不宽阔,但直达潞州城码头,所以常华县许多物资得以运送,生活自然比扶江县好了不知多少倍。

    可惜那运河并未经过扶江县,而是顺便常华县到了南边另一个地方。

    就连扶江县许多百姓想赶集市,也会去常华县凑热闹。

    毕竟常华县马上就能成为上县,而扶江只是下县中的下等。

    所以菜贩裘冬欣,看着土地贫瘠的扶江县产出如此好的白菜,心里不由地疑惑。

    扶江县怎么种出来了?

    难道他们知县真有什么诀窍?

    但在他心里,知县老爷们只管收税,怎么会管这些问题,反正他们常华县知县如此。

    等到了潞州城,扶江县的白菜果然被抢售一空,虽说如今正是白菜上市的时候,不止他一个菜贩运菜到码头,可这样好的白菜可不多见。

    那酒楼老板瞧着便道:“你们常华县种的菜越来越漂亮,瞧瞧着模样,进贡都使得。”

    裘冬欣忙道:“这些菜都是扶江县种的,他们今年种的菜格外好,我们可不敢揽功。”

    老板想了半天:“扶江县?很穷那个?”

    “对,就那里。”

    两人寒暄几句,也没往深了聊,这几十万斤的白菜虽多,可放到航船万计的潞州城码头,还是不够看。

    潞州城,虽说不算太富裕,但也是几州航运往返的必经之路,一点点品质极好的白菜,不出一日便被来往商船,或者本地的商贩买走。

    临走之前还问裘冬欣,若还有这样好的品质,他们还买。

    裘冬欣看着扶江县的菜先卖完,然后才有人挑常华县的,总觉得跟之前颠倒了一般。

    不过他也没想太多,卖哪的菜不是卖?

    跟裘冬欣想法一样的,还有急匆匆赶货去扶江县的货商。

    这个货商也算年年去扶江县,每年都算好要带多少东西过去,反正都备得足足的,在扶江县五个村子转一圈,估计还能剩下不少。

    谁知道他们今年白菜大丰收,也舍得买东西,这才又拉了两车货,又喊了两个伙计过去。

    扶江县大丰收,他也跟着小赚一笔,脸上自然乐开花。

    货商还见到了带着俩孩子来买头绳跟糖人的知县老爷,这位知县老爷看着年轻得很,掏腰包给俩小孩买了糖人之后,又瞧着旁边小孩一脸艳羡,笑着又买几个分给周围孩子。

    这也太平易近人了吧?

    可是扶江县百姓似乎习惯了,连连道谢后道:“知县大人,我家今天包了包子,你跟小子乖乖吃了再回去?”

    纪炀听了笑:“让他俩去吧,回头我把包子钱给您。”

    纪炀看看货商,开口道:“若有什么问题可以去衙门寻差役。”

    话是这么说,其实算是警告。

    平日县城少来生人,到了过年前后总有些走街串巷的货郎,又或者杂耍卖艺的人过来。

    这些人走街串巷,最是危险,不少盗贼便是打着这样的旗号偷东西拐小孩。

    所以越到年关,巡逻越是谨慎。

    货商连连道:“小就是隔壁县的货商,这两个是小人的侄儿,皆是知根知底。”

    纪炀这才点头,让江小子江乖乖去吃包子,自己则去王家宅子看看滕显。

    原本跟滕显商议,让他过年回汴京,谁料滕显自己有些不愿意走。

    说自己在汴京没甚家人,还不如在这里跟葫芦相伴,主要他的无腰葫芦工艺越发精进,不舍得前功尽弃。

    说他是葫芦痴,还真不为过。

    看过滕显,知道他确实不想汴京,说此地更能平心静气地做葫芦,倒是少了许多纷争。

    更一个原因,怕是纪炀都不知道。

    滕显送纪炀出王家宅子,认真看向他的背影。

    他总觉得跟着纪炀,远比在汴京有前程,扶江县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纪炀到底如何,他更是知道。

    也许在其他人看来,他离开汴京,跟着纪炀在这种地方显得很蠢。

    可当年他放弃科考,专心摆弄葫芦的时候,也显得很蠢。

    最后呢?

    最后还不是靠着葫芦扬名。

    现在说不定也是如此。

    他才不会说自己懒得赶路,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已经住习惯了!

    说到底,伯爵府嫡子,绝对不是池中之物。

    纪炀倒没想太多,他现在只是到处查看百姓们的房屋修缮,确保县里的房屋都能过冬。

    如果实在过不了冬,房子也不好修缮的,纪炀让玉县丞统计好名单,如果村里能安置,那就村里帮忙。

    村里安置不成,等到下雪后便接到王家宅子闲置的房间,虽说挤了点,可至少有屋挡风,先把冬天过去。

    古代的冬日每年都会死人,这点大家习以为常。

    但纪炀在,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惨剧发生,所以提前做好过冬准备。

    这些零零散散的事情做完,其实还有件事,那就是县衙一年一度的小考。

    要说官员做官,也不是任职之后便万事大吉。

    按照承平国的规矩,官员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大考合格便有升职可能等等。

    纪炀是今年五月过来,所以当年小考免了,只用交今年的账册,小考等到明年年末再说。

    可扶江县的差役们却是要考核的。

    越到年底越忙,还真是这样。

    等纪炀终于松口气,便听到自己想听的消息。

    那常华县的商贩途径凌家湖兜售货物的时候,买了一百斤化肥回去。

    纪炀听着捕快来报,倒是真的笑了下。

    不错。

    终于去了凌家湖,还买了化肥。

    不用纪炀提醒,凌家湖村民自己都兴奋的睡不着觉。

    化肥的好处不用多说,他们的大白菜丰收就是证明,他们扶江县的百姓明白,常华县百姓也会明白。

    要知道常华县一千八百多户人家,近九千的人口,田连阡陌,几乎是扶江县的五六倍。

    他们所需的化肥有多少?

    不识数的人都能知道那边的潜力跟富裕。

    再说,知县的人规定了!卖给外乡人的化肥,一斤要三文钱!没有还价的余地,除非找我们知县说情!

    反正卖给钱收的,自然给凌家湖百姓更多信心,恨不得马上开春,马上制肥料。

    不止凌家湖百姓这样想,整个扶江县百姓的想法都差不多。

    冬天赶紧过去,他们可以快点耕地,快点种田,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