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县: 19、第 19 章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小知县》 19、第 19 章(第1/3页)

    中秋节后入秋分,年景无忧迎丰收,这是句农家人耳熟能详的农谚。

    意思是中秋过后便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接下来便迎来收获的季节,大部分农作物在这个时节可以开始收获。

    东边的水稻,西边的小麦,已经陆陆续续到收割的时间。

    接下来这半个月里要抓紧抢收,如果收割时多雨水,不仅对农作物收获不好,后面的晾晒更是容易发霉生虫。

    所以要趁着天晴赶紧收割粮食。

    粮食的长成殊为不易。

    拿麦子来说吧,播种之前提前三四天翻晒种子,这样可以保证播种下的出苗率。

    等种下去,担心雨水不够,麦子长成率不高,可雨水过多,种子又会闷在土里沤烂,更是长不成。

    好不容易长出来,病虫害又来了,若遇到害虫多的年份,一夜之间就会遍地枯黄。

    麦苗长出,还要瞧这些麦苗长得整不整齐,壮不壮。

    麦子抽穗,既要防虫,还要防鸟,更要防旱涝,这个时间天气热一点,阳光充足,麦粒就更饱满。当然,不下雨也不行,否则又是旱灾,粮食必然减少。

    终于熬到麦子收获,还盼着收获的十天半个月里,一定不能有雨。

    谁都知道有雨水凉快,可他们宁愿顶着大太阳收割,把麦子收下来,打谷,晾晒,保证粮食晒得足够透,囤积的粮食水分少,就不容易生虫。

    讲起来都如此复杂,更不用说播种之前的耕地,耕牛不足的时候,则有人力来做。

    古代的耕地,大部分都是人牛同耕,意思是大部分的耕地,都是人代替牛完成,这也是古代耕牛如此珍贵的原因。

    地里厚实的泥土要不断翻耕,其中汗水可想而知。

    这么辛苦地劳作之后,麦子终于可以磨成粉,做成饼子,面条,馒头,吃到人的嘴里。

    一步一汗水,一步一艰辛。

    了解了他们的辛苦,就能明白现在的喜悦。

    但即使秋收如此重要,纪炀去各个村子查看化肥情况的时候,各家都抽出种田最厉害的人来跟知县大人一起翻看化肥的情况。

    纪炀在中秋过后,安排好衙门里的事,便带着玉县丞,两个捕快,还有小厮平安一起去扶江县五个村子查看情况。

    既是看看各村制作化肥的进度,也要了解秋收情况。

    县城附近的三个村子,马家湾,玉家湖,三江村的已经去过了。

    现在的上集村的情况也了解得差不多,等再去最后的凌家湖,差事也就办完。

    几个村子的问题大同小异,纪炀早整理出一本册子,化肥的各种情况都有标注,只可惜村里都没有识字的人,否则把这些册子抄录几份留下来,很多农人不会那样为难。

    所以纪炀在的时候,定是知无不言,几趟下来,别说他了,跟着的平安,玉县丞,捕快卫峰卫蓝,也成了解答问题的好手。

    了解的情况里,各家从八月初五左右开始动手制作土化肥,如今八月下旬,各家化肥基本都能用了,现在已经用在各家菜地上面,估计不久就能看到成效。

    纪炀不是一定要在秋收的时候打扰他们,而是秋收过后,很快又要开始新一轮的耕作。

    提前制作好化肥,接下来的种植便会事半功倍,现在就是要抢时间,各家早点学会合理使用化肥,那接下来的增产必然有他们。

    同样的辛苦,却多了回报,谁都愿意的。

    所以各个村子只有欢迎的份,秋收累,做肥料累,可想想之后的收获,什么疲惫都没了!

    纪炀从上集村出来,不少村民自发过来送,看向纪炀的眼神根本不像看什么官老爷,反而像是看神农转世的神人一般。

    毕竟田地施不施肥,真的是两种样子,他们越做化肥,动力就越足。

    不过各村里的问题也比较多。

    其中最严重的便是制肥材料不够。

    人畜粪便也好,各种落叶桔梗也好,这些都是有限的,现在各家门前的落叶都不让别人碰。

    可这对土地需要的化肥来说,实在不够,还有很大缺口。

    如果是一亩肥力比较足的良田,那一亩地一年使用两千斤化肥,那就差不多了。

    但换成贫瘠的土地,肥料的使用至少翻一倍,那便是四千斤。

    所以说各家怎么凑,都是缺肥的。

    缺归缺,现在做多少就做多少吧,总不可能直接补齐。

    纪炀一行从西边种麦子的上集村再去东边种稻子的凌家湖,这中间要路过一座矮平的山。

    路过的时候纪炀看了看,询问道:“这是墨子山吗?”

    玉县丞道:“对,这就是墨子山,当初来扶江县开耕种田的退役兵士们,便葬在这里,也是我们扶江县百姓们的先人。”

    说到这话的时候,玉县丞跟卫峰卫蓝显然有些骄傲。

    七十多年前,保卫过承平国安危的将士们被安置在这里休养,将士们老去便葬在墨子山下。

    那边还有一片将士陵,逢年过节附近村子的人都会前去祭奠。

    扶江县前知县老大人也会在冬至的时候带着衙门众人过来。

    祭奠先人,这既是去先人尊重,也是感激他们做过的一切。

    既然都路过这了,若不去看看倒不合适。

    纪炀干脆带着众人顺便去趟墨子山下的陵墓打扫祭拜,算是扶江县的传承。

    墨子山的山并不高,但风景秀丽,葬在这里,也算个好去处,一排排将士墓也不显得阴森,反而有种说不出的正气跟肃然。

    等把这里打扫干净,纪炀带着众人祭拜过后,这才继续启程,去最后一个凌家湖。

    凌家湖也是凌县尉的老家,他这会带着兵士留在衙门看守,并未同行。

    不过凌县尉觉得,就算去不去都一样,他们知县大人是最公正的人。

    可凌县尉的爹,凌家湖凌里长倒不这么想,来接待的时候战战兢兢,以为自己儿子犯错,所以才没带他。

    纪炀笑着对凌里长道:“凌县尉做事极好,我们出来一趟,县衙要有人管着,才让他留下的。”

    这话安了凌里长的心。

    接下来自不用说,都是纪炀等人做熟了的,趁着各家休息的时候抓紧时间去看看肥料制作情况。

    如果堆肥的地方距离人居住的房屋太近,还会让他们立即改了。

    这东西容易滋生细菌,不好离人屋那样近。

    还有一些堆肥出现的问题,全都一一解答。

    看到最后,纪炀似乎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倒是凌里长开口道:“知县大人,其实我们凌家湖还有个堆肥的地方,能不能请您去看看?”

    这自然没问题。

    不过纪炀到的时候,人有点傻。

    凌家湖村子靠近后山的地方,临时在阴凉处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子,这棚子还未靠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