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 200-22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香草门庭》 200-220(第2/32页)

宴席。”

    “哦?”荀棐与王修都转过脸来。

    荀欷笑得温厚,将手中剥好的橘子奉给亲爹,“我想邀那位校尉叙叙旧,不知可否?”

    …

    “玄德公,这公孙伯圭叙旧之信,恐怕不简单呐。”与乐安毗邻的平原郡中,太守府内也正提及公孙瓒。

    后堂布置简单,也无甚奢侈修饰,几人围坐炉边取暖。

    文士简雍烤着火,满脸思索,“如今公孙氏驻军渔阳,进则失天下大义,荀氏也必与之反目,但退…公孙氏,虽未行,但也似无退意啊。”

    “此信,莫非想向玄德公求助?”

    刘备点点头,仰首抱臂,捻着颌下稀疏的几茎胡须,仍在思索。

    “既然这位公孙长史是兄长旧友,咱就去救他一救嘛。”张飞放下酒盏,随口道。

    “三弟,此事并没那么简单。”关羽当即道,“虽然这位公孙长史信中自称受了蒙蔽,可他与乌桓、高句骊先后起兵,乃是事实,此时去救他,让天下如何看待?”

    “那大哥说如何,咱们就如何做!”张飞改口得干脆,说完就给自己倒了一盏。

    “三弟少喝一些,莫要醉了。”刘备正思考着形势,还有心挂着张飞这边,“太尉在河东等地限酒,我意明岁亦在平原行此令,你可不要将存酒喝完了,将来可没得喝。”

    “大哥!”张飞一听没酒喝,顿时急了,“大丈夫岂可一日无酒!”

    “酿酒颇耗粮食,”刘备正色道,“如今尚有百姓食不果腹,我等又怎能纵容私欲?”

    “大哥教训得是。”张飞低下头。

    “我意已定,”刘备炽热的目光望向舍外,胸中的沸腾只有他自己知道,“我虽与伯圭有旧,但大义在前,如今之要,是北御乌桓!我写一份信与伯圭,陈说利弊,勿使他错上加错,在出兵救援长城。

    “待幽州边境宁靖,只要伯圭不曾与北胡合流,我定竭力向刘幽州、荀太尉为他陈情。”

    …

    “阿嚏

    “阿阿嚏”

    盯着消耗的粮草,钱帛账册,荀柔揉了揉泛红的鼻尖,把氅衣裹紧得更紧。

    堂兄、典韦先后成功袭营后,他隔三差五就派人去一趟,不必每次入营寨,不时让人夜里去敲个钟打个鼓,惊扰一番。

    这比劫营简单,就当拉练,也不必让堂兄和典韦去,换了一两个年轻小将锻炼培养。

    眼看于夫罗就要顶不住,堂兄就提议,可以和张辽等人汇合,合作追击一波,杀伤一些匈奴武士,俘获一些牛羊马匹。

    …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总不能真让人当软柿子,以为捏了就算了吧。

    “启禀太尉!探哨回报,匈奴有溃散之势!”

    “好,通知平阳,全军出动,向西北行进。”

    荀柔鼻子也不揉了,站起身,执起案上虎符。

    “是!”

    【光熙二年,十二月,柔追袭匈奴于夫罗至昭余泽,大败之,白波军杨奉来降。】

    第202章 人事代谢

    “荀公年迈,多病体衰,素体阳虚不固,如今受风寒,发汗不解,又呕吐失溲,脉见危象,恐怕不能长久”

    华佗话音一顿。

    盖因对面沉静倾听的患者家属,忽然无声的落下一滴眼泪。

    “失礼了。”青衣女子低头拭了泪,“劳烦先生。”

    “不敢、不敢。”华佗干笑。

    她居然这时候还记得道歉!

    饶是他见过各种病患亲友,有情深的,有意淡的,却没见过这一款,明明哀痛,却克制内敛到这等地步,实在让他棘手。

    华佗望向身旁的同行,听说这位同荀家有点拐弯的亲戚?该他说话了吧?

    这种时候,这种场景,他…他莫名就有点慌张。

    张机并没有注意华佗的求助,怜悯的望向眼前的女子,伸手拍了怕她的肩膀,轻轻叹了口气暗示道,“还是尽快送信,让含光回来吧。”

    “我明白。”荀采垂眸,敛袖一礼,“还望二位先生,再尽一尽力。”

    “这是自然。”

    “阿姑,现在该怎么办?”已是面泪痕的荀襄,拿袖子抹脸,回想起上次在雒阳时候的无助,“祖翁呜呜…不如呜…不如我去河东告诉叔父?叔父…叔父也不知收未收到消息……还不回来……”

    “不必,”荀采目光定定注视着脚下方砖,“此事已拜托给公达,公达知道明白轻重,定会尽快传信,你不熟悉道路,如今又天寒雪冻,会有危险,况且,也不会比公达更快…”

    “阿姑?”

    荀采神色一振,打起精神,“我来照顾大人,你先去休息一会儿,军营万万不能疏忽。”

    “……可是…”荀襄含着眼泪,也有些担忧,“阿姑你几日不曾休息,还是先由我来”

    “你叔父将兵马交于你,你必须替他守住,明白吗?”荀采严厉道,“族中并非没有能领兵的人选,但含光将长安兵马交于你,将平衡并州军与凉州军之责交于你,此事攸关天下大局,你应当清楚!”

    荀襄眼泪被震了回去。

    “你一脸惶惶然,留在家中也做不得什么,还不收起这小儿女之态!”荀采说完,便回身屋内。

    荀襄在风中站立了良久,抬手抹干眼泪,“阿姑放心,我定不会辜负叔父信任。”

    “去吧。”屋内传来低声回应。

    “光熙二年,匈奴袭河东,烧燔县里,抢劫百姓,河东兵将为护家园,众将用命,兵卒奋死,冬十二月辛亥,追击至太原郡昭余泽,杀敌千七,俘虏万数,胡虏震慑,丢盔弃甲,仓皇而逃……

    “为国捐躯者五百一十人,今皆记其名,昭告百姓,旌其勇义之名

    寒风凛凛中,身着玄端的青年立于高台,神色肃穆而庄严,袍袖随风鼓舞。

    巨大的青石碑被立在水泽之畔,由荀柔这个太尉亲手书写祭文,表彰其抵御外敌,保卫家国的功劳,并抄录下死去将士的名字,由数十工匠连日打磨雕刻出来。

    祭奠仪式庄严而简单,所有校尉以上官吏全都参与,百姓则站在更远处围观。

    “壮哉,诸君千古”

    荀柔手中酒盏一扬,酒液化为碎珠,被朔风卷裹着,抛撒向结冰的水泽,碎成无数更细微的晶莹。

    “壮哉”

    众军校沉声应和。

    有人想到自己,有人想到亲人,有人想到同袍,对于刀尖舔血的军人而言,马革裹尸的结局是荣耀,可那只是自以为是的荣耀。

    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葬礼。

    这才是足够配得上戎马一生的葬礼。

    大丈夫当如是,为国捐躯义壮哉

    激昂的情绪在许多人心中荡漾。

    仪式结束,作为太尉的荀柔,在群吏簇拥中,登上马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