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 120-14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香草门庭》 120-140(第12/32页)

绿,名之:牡蛎、扇贝、鲍鱼。

    图边注释,海边处处可得(多附岩石缝中),不用施火,撬开食肉,易饱腹,可充口粮,需注意,若气味腥臭则腐坏,不可再食。

    ……好吧,既为添军粮,还勉强说的过去,荀棐看下去

    其肉、色白如雪,味道鲜甜,滑嫩爽弹,或稍佐以甜酢(醋),别有风味……

    “咕噜~”

    他回过头,正对女儿荀襄乌黑的大眼睛。

    “阿音?”

    “父亲。”荀襄身披轻甲,手握长木仓,神色端正,站立笔直,拱手一礼,“有何吩咐?”

    ……真以为他不知道是谁在咽口水?

    “这牡蛎、扇贝、鲍鱼三物,既为食物,不能轻疏,你带一队人,到海边寻找,拿些回来给你七叔辨认,若当真无毒可食,我们哺食就吃它。”荀棐将纸递过去。

    “是。”荀襄神色不变,圆润脸庞写满正经,郑重拱手一礼,接过仔细阅读一遍,又递还给父亲。

    目送女儿并不魁梧、却十分干练的身影离开,荀棐无奈叹了口气,“若非世道这般,阿音何必如此。”

    “听闻叔父说,凉州、蜀中,皆有女子武艺超群,纵横沙场,建立功业,近来阿妹比在家有精神,将来,说不定还封个将军,光耀家门!”

    自颍川一路走来,世道比他当初随叔父游历时更为破败,他一路听说许多惨事,其中女子比男子经历更为凄楚,越发觉得他妹妹自幼习武,是件大好事。

    那女儿还嫁不嫁人?!

    荀棐怒瞪一眼儿子。

    “……也罢,”很快,他自己松了口,作为父亲,岂能看不出女儿真心欢喜,“待阿音回来,你告诉她,她想在军中建女部之事,我答应她了。”

    “我代阿妹,多谢父亲!”荀欷眼睛顿时睁大,高兴抱拳行礼。

    “……既建军部,当守军规,军令如山,我不会因为阿音是女子就宽宥她的,你告诉她,让她想清楚。”

    其他事,还是由夫人操心吧。

    逃避现实的放下手中这一张,荀棐翻起下一张。

    这次纸上写的是以豆粮发芽之法,并注明,沿海土地含盐碱,不能种菜蔬,一定要至少隔日分豆芽给兵卒食用,以免士卒生坏疽病,减损兵力。

    虽未听闻过,但这等事自然是不能开玩笑。

    荀棐又细细看过一遍,将这张放在一旁,准备待会儿给负责军粮的族弟,又翻起下一张来。

    “晒盐法?!”

    他眉梢忍不住挑起,目光移过纸张逐渐瞪大。

    这张纸上写的竟是在海边造梯池,以海水灌之,数日则可凝结成盐。

    纸上详细描述如何制造梯形盐池,如何分盐池、卤池,如何收集成盐,步骤清楚,看上去就像真的。

    可……这真的可能吗?

    制盐如此容易?不用费柴火?

    这未免太荒诞了!

    他霍然从坐中站起。

    人需食盐,牛马亦需食盐,盐自古以来价贵,以其物稀且废柴铁,春秋之时,齐国煮海为盐,战国之时,秦依凭关中盐池,后高祖于蜀中开盐井,并以此得富贵,却没听说过卤水不必煮的。

    如今天下不如先前安稳,蜀中未定,关中备战,两处产盐之地均不安稳,粮价上涨,盐价却涨得更厉害,若果然晒海为盐,海水多少,无穷尽也!

    饶是荀棐如今将近四十,经历大风大浪,也不由激动到眩晕。

    难怪纵使青州,阿弟不选更靠内陆的济南,而选了更为偏僻的乐安郡只因此地临海!

    “大人?”

    “阿稷。”

    “在。”荀欷忙肃立应答。

    “你小叔信中道,可造浅池,晒海为盐,你以为如何?”

    “晒海为盐?”荀欷初听,先觉懵逼,稍思索,脑海中就浮现出许多小叔带他们做的试验,他缓缓点了点头,“所谓煮海成盐,是因为海水中本来有盐,只是融在水中,若想得盐,则要将水除去,煮之使水化为气,则只剩于盐,日晒亦能有此效用。”

    随着儿子用词逐渐伸向听不懂的领域,荀棐眉头渐渐皱拢,“果然?”

    “不错,此地风日较颍川更烈,水蒸腾必更剧烈,说不定,很快就能从海中分出盐来!”

    “好吧,”荀棐点点头,相信了他的判断,“你小叔在信中推荐你主持此事,你以为如何?”

    一点星火从眼中迸出,荀欷兴奋得张开嘴,动了两下,都没发出声音。

    父亲说的轻易,但他如何盐事干系重要,不下于粮草,如今父亲和叔父,却将这样重要之事交给他……

    “你小叔道,海水晒出之盐为粗盐,虽然可用,却多有杂质,并有毒素,旧法净制,过于繁琐耗费,不能施惠于民,他自己不能,却相信你可以研出新法。”荀棐望着身长已过自己肩膀的长子,伸手拍拍他的肩膀,“今日,我征你为安乐郡盐吏,秩四百石,负责本郡盐业,你可愿意?”

    “我……属下领命!必竭诚尽力,不负所托。”荀欷伏拜,手指蜷紧。

    虽然从学叔父,他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小叔,他是“小侄”,而不是学生。

    小叔会鼓励阿妹练武,会为荀铮细讲管子,会和荀缉讨论兵书,会与荀颢辩论律法,但对他努力背诵下的六经注释,却只是含笑点头,一些寻常赞扬。

    那并不是真心赞扬,叔父对他,没有向看着阿妹还有堂兄弟们那样,充满赞许、期待的目光。

    不被承认,也不被期待。

    他沮丧过、迷茫过、失望过,直到有一次,叔父让他们寻找清洗血污的方式,他花了许多功夫,找了许多办法,书写时将这些办法分出类别,也由于分类,后来,他找到更多的办法。

    那一次,是他第一次将叔父的目光点亮。

    他终于得到叔父承认,得授《淮南子》、《淮南万毕术》一些平时课中未讲授的篇章,却不明白这些有何用处。

    叔父告诉他,继续深研,总有一日,他可以造福天下万民,那时候他都不敢相信。

    如今,盐,也许是一个开始。

    不,一定是他的开始。

    儿女都离开堂室,荀棐继续往下翻看弟弟写给他的方略。

    原以为晒盐法已经足够令人“惊心动魄”,没想到下一份更离谱“人工养殖珍珠?!”

    粗粗扫过一遍,他就不由心惊肉跳的将纸飞快扣过来。

    背后一层汗起。

    这……和盐是不同的。

    盐是活命之物,珍珠,却是杀人之刀,甚至若无足够依凭,有灭族之险……其利太厚,连他……都心生悸动,几乎难以自持。

    心还在砰砰跳个不停,荀棐这张珍珠倒扣桌面,直接拿起下一张。

    这张所写,是如何售盐的建议,接下来几张,亦是正事,也有造船,有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