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 10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香草门庭》 100-120(第22/24页)

尽。

    “边君天授异才,聪慧贤智,若乃孔子之时,必是颜回、冉有这般高士,”同为席中主角的蔡邕,点头称赞,“其《章华赋》言辞虽丽,却发意深远,讽谏于内,足可见其心怀古今之事,有天下之才,大将军当回谋垂虑,展之力用,不使空耗其才也。”

    “正是正是,边君之《章华赋》实在令人三月不识肉味。”

    “此赋文华词藻可追相如!”

    “言辞虽丽,终以为正,文礼此赋立意高远,非常之人。”

    “嗯……”大将军在众目之下,缓缓点头。

    轰

    众人顿时热情激动。

    “祝贺,当饮一盏。”

    “当饮!当三盏!”

    “不错,边君得大将军青眼,日后定当为天下肱骨,当饮三盏!”

    在群贤哄闹之中,边让并不推辞的连饮三盏。

    方才歌舞,正是边让得意之作《章华赋》。

    由于流传甚广,荀柔也曾读过全篇。

    所谓章华,即章华台,是春秋时,楚灵王穷全国之力所造之宏丽高台。

    全赋用前百分之九十篇幅,描写楚灵王在章华台寻欢作乐,宴会上歌舞曼妙,女子动人,楚灵王爽得一匹,到最后一两百字,清晨起来,其人突然“幡然悔悟”。

    前天晚上还“遗生而忘老”,醒来就“理国之须才,稼穑之艰难”。

    转折真是一点都不生硬。

    若无意外,此人本将成为汉末众多“名士”之中一员,写点歪词陈腔,湮灭在后汉书《文苑传》的小角落,只有研究历史专家才去瞅上一眼,不过嘛

    “边君辞赋隽丽,实有逸才,请共饮一杯。”

    赤袍官鹖,身高不显,浓眉美髯的武官,双手捧盏上前,说话铿锵,中气十足。

    “好说,好说。”边让仰头,酒色醺醺,脸上坨红,抬手举起盏,大着舌头,“与君共饮,共饮。”

    武官与文人,对饮一盏,彼此亮杯,具是一滴不剩,于是相顾一笑,彼此相交于心。

    “豪爽,敢问姓名?”边让大声笑问。

    “在下曹孟德,久闻边君大名。”曹操拱手抱拳。

    “曹……曹……”边让眯起眼睛,显然认真在酒腌入味的大脑中翻找。

    围观的荀柔啧啧感慨。

    边让肯定想不到,让他留名后世的记忆点,不是他的词赋,而是眼前这个他想不起的人。

    曹操杀边让,失意陈公台。

    他之死,造成魏武征伐一生中重要挫折。

    陈宫背刺,伙同吕布,在曹操攻打徐州之时,偷他的老家基业兖州,最后还是他彧哥给保下三座城。

    所以你看,最后曹孟德怎么对他彧哥的

    “文若阿兄。”曹老板是真的不行。

    “含光?”荀彧侧眸,疑惑的看向突然抓住他袖口,却又什么不说的堂弟。

    “听说何大将军欲辟边君,恐君不至,竟诡以军事,实为不易,”另一边,雒中名士正言笑晏晏,“边君何不敬大将军一盏?”

    “……不错。”边让实在没想起曹操,甩了甩头,举酒向何大将军,“大将军诛蹇硕、灭董氏,手段如雷霆,一举安社稷,实为天下人称颂,这一盏,当敬将军。”

    “呵呵,共饮,共饮。”何大将军的得意,显然并不只是针对荀含光,此时举盏同饮,醉眼半眯,真有点天下英雄尽入毂中的睥睨之态。

    “如今,大将军正得大势,当趁此之机,一扫乾坤,清除阉患,匡扶社稷,抚定天下。”边让起身,广袖一挥,大声道。

    “正是!”

    “边君所言有理!”

    群贤纷纷。

    “将军今则若为天下除患,拨正乾坤,”袁绍也趁机大声应援,“则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亦不足道哉!”

    好家伙,直接将汉灵帝比周幽王了。

    不过别说,还挺贴切。

    申伯外甥太子被废,申伯起兵造反,最后推了外甥上台,成为西周之末,东周之首的周平王就是将周朝东迁那个。

    何进闭着眼睛,稍稍想了一想,又或者根本什么都没想,就猛得一拍桌案,“吾辈之责,正当诛杀宦官,以匡天下!”

    “大将军三思”曹操顿时一惊,连忙开口。

    “啊!”醉醺醺的边让大喝一声,站起来,打断其即将出口的话,歪歪斜斜指着他,“你,姓曹!我记得了,你是宦官之后!”

    “……宦官。”

    “诛杀宦官!”

    “对,阉患奸恶!”

    醉醺醺的贤士们,热血激情,举拳向天,场面一度混乱。

    荀柔目光穿过划着醉拳的人群,望着何进桌上倾倒的酒盏,以及其人满脸红晕,满脸憨笑,十分怀疑对方酒醒过后,是否会后悔。

    但即使后悔,也晚了。

    “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荀柔摇摇头,“何遂高”

    完蛋了。

    第120章 人心可取

    “昔王莽之乱,典籍残落,光武中兴,采求阙文,补缀漏逸,至迁还洛阳,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当时以为盛况。至今以来,典籍之数,已参倍于前,而多有杂乱,久未规整……

    夏日炎阳炽烈,却并未吓退热情的人群。

    太学门前广场,被太阳晒得发烫。

    上百儒服玄冠的士子,以及看热闹的雒阳居民,围着挂缣帛昭告的华表,将太学前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站在前排的士子,正自告奋勇为众人宣读布告。

    “今诏选天下学通行修,经中者以为博士,书法工整,志节清白,心细坚毅者入为诸生,讲习之余,共参旧籍,查补缺漏,更录整理……博士岁奉六百石,布百匹,诸生岁奉一百石,布三十匹……”

    这份布告,竟是太学公开招聘博士和诸生的文书!

    太学博士、学生,向来或地方推举,或是高官子弟,何曾许天下人随意报名?

    竟如寻常庠学哦,还不同,还要通过策试。

    但不过是策试而已。

    自负才学的儒生并不在少数。

    “果然按照告示所写,通过策试,便能入太学?”有人难以置信。

    “不知这策试难不难?参补整理辟雍、兰台典籍,莫非只要入选,就能看到这两殿珍藏经典?”有人跃跃欲试。

    “只要成为诸生,竟就百石有岁奉?”有人欢欣鼓舞。

    “诸君,天子冲龄继位,先免赋税,知悯天下,再兴太学,修典籍,知文教之重,仁爱百姓,再兴教化,此圣君之相也!”儒生之中一人热烈道。

    “正是。”“不错。”众人纷纷赞同。

    “听闻,天子如今外着衮服视事,内着孝服守丧,不近女乐,心丧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