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 130-140(第10/18页)

,被凭空扣上这么一顶帽子,那都必定会大大的遭重。

    所以,世子伫立在运河上游,俯首眺望着池塘中滚滚翻涌的泥浆,只说了一句话:

    “先生有这个信心么?”

    站在他身边的潘印川不发一言,也实在是无话可说。最开始听到世子轻描淡写的什么“实际展示”,他还以为只是勋贵子弟恶劣的玩笑。但直到现在爬上高坡亲自看到这条被开掘出来的运河,他才猛然醒悟,意识到对方是要动真格——一掷千金、劳师动众,居然只为了实验一个虚无缥缈的“治水理念”,在物力珍惜之至的时代,这简直可以称为癫狂错乱。

    这种癫狂错乱其实是很不利的,因为本时代很难有人能接受这种抛洒浪费一样的试点。将来要是事情闹大了,世子这种勋贵子弟或许能靠着年少不懂事的风评逃过一劫,牵涉其中的小官却多半是要遭殃的。明哲保身,远避为上,在大安官场混迹多年的文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潘印川应该继续保持沉默,尽力置身事外。就算真被世子点将后厕身其中,那也要尽量表现出不得已的态度,谨守小官的本分,免得日后被政争所波及。

    ——可是,或许是因为天生英才注定的不甘寂寞,又或许是某种天命灵光微妙的闪烁,被官场本能所磨砺出的谨慎仅仅只维持了一刹那的时间,他还是开口了:

    “卑职尽力一试。”

    “那就都托付给潘先生了。”

    世子点一点头,挥手示意民夫们靠近听命,随即便后退了一步,将潘巡按让到身前。但在擦身而过时,他忽然又记起了一事:

    “在下记得,潘先生好像曾经给工部衙门上过公文,纵论河工要害。只是石沉大海,工部并未回文?”

    “是。”潘巡按微微一愣,立刻回话:“那是卑职年轻轻狂时干的事情。各衙门自有职守,哪里轮得到下面的官吏多嘴搅扰呢?”

    “也未必就是搅扰。”世子微笑了:“不过工部衙门自有职守倒是真的。这样吧,先生以后要是再有治水的方案,直接往外务处寄就行了,不必劳动工部。”

    ·

    穆祺屏退了一切闲杂人等,将房门仔细锁好;环绕一圈再无疏漏,才放心盘坐在床上,从袖中抽出了一张小小的名单,在“潘印川”三个字后打了一个红圈。

    中枢有高、张、闫诸辈,地方有海、戚、谭之流,如今又终于设法笼络上了远在广东的潘印川。到现在为止,外务处虽然仅创立三年不到,却基本已将朝中人物罗织一空;如今一一点检名单,即使以世子的心性,亦不觉矜矜自喜,大有天下英雄,尽入毂中的快感。

    大安群星闪耀之时,也不过如此而已了!

    所以说,前人的经验虽然阴险狠辣,但却真是好用。相较于古板僵化的六部九卿,临时设立的外务处实在要灵活方便太多了。假借皇权的特许,世子可以轻而易举的绕开朝廷规制的约束,随心所欲的选拔自己喜欢的人才,并将他们聚拢于外务处的旗帜下,成为新政变法天生的盟友。表面上看起来朝廷的格局从无动摇,但政治终究是人的政治,当国家最顶级的人才都被抽走之后,六部九卿也就只是空架子罢了。

    天下英杰汇聚于中枢,中枢英杰汇聚于外务处。推而论之,国家核心的权力,实际是由外务处临时行走的义务工在行使。外务处人才济济,恰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征兆。新政蔚然大观,良有以也。

    ……不过可惜,无论如何谨慎使用,高、张、海、闫诸辈,都已经算是大安最后的波纹了。这一波人才消耗殆尽之后,老旧的朝廷还能让谁来主持大局呢?

    世子摇一摇头,再没有多想下去。

    ·

    【历史回响·秘】

    【内容不宜公布】

    【天下人物汇集于外务处,天下命脉亦牵系于外务处。如果说飞玄真君晚年时,外务处还仅仅只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临时机构,那么世宗驾崩之后,外务处借由遗诏而青云直上,数年间每日一拱卒,六部已成敷衍政务的花瓶,寻常不过署名而已;至张太岳以外务处总理事务大臣的名义接任首辅并秉持国政时,连内阁的权限也被侵蚀殆尽,可有可无了。

    至此,新政走完了最后的进程。旧有的官僚系统沦为了毫无作用的寄生器官,最大的作用只是维持存在;整个大安国家机器的运转,完全仰仗于于外务处这唯一的心脏兼大脑,靠着顶尖高手惊人的微操,在岌岌可危的局势中艰难的走着钢丝。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张太岳荣升首辅时穆氏的贺词了。作为相处多年的知己,穆氏并未祝贺张首辅的官运亨通,而只是奉酒上寿,希望他努力加餐饭,善自珍摄而已。

    ——国家的命脉悬于外务处一线,而外务处的运作全无规则,仅仅只仰仗于临时大臣们惊人的才干与手腕。换言之,张太岳能在中枢撑多久,外务处就可以运作多久;外务处能运作多久,大安朝也就能存在多久。天下兴衰,只在此一人。为了江山社稷计,还是要多吃饱饭,养好身体才好。

    当然,善自珍摄也总有个尽头。太岳公死而朱氏遂亡,结局大抵如此。

    第136章 秽书

    历经十余日的实验之后, 亲力亲为的潘印川终于克服了实践中的种种困难,在人工挖掘的运河上实验了自己筹谋许久的治河思路。他引入外界的清水,掘开堤坝“以清刷浊”, 人为的填筑泥土收窄河道,利用湍急的水流冲刷河底的泥沙,降低河床的高度, 即所谓“束水攻沙”法。

    如此反复冲刷之后, 河床的淤泥的确是大量减少,河水携带的泥沙量也随之降低。虽然时日尚短, 但效果已经颇为明显。全程旁观的穆国公世子大为激赏, 立刻派人请来了附近督造河工的主官,让他们一五一十将实验的结果记了下来, 签字画押,以做印证——这种实验现在还不醒目,但到了将来争论治水新方案的时候, 那就是朝堂上一锤定音的证据了。

    一一验证完毕之后,恰好从四面调取的驿马也到了,穆氏热情洋溢, 邀请潘先生同车共乘, 一路疾驰迳入京城,直接以内阁大臣的名义将他介绍给了如今尚在办公的外务处。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临时机构的好处。内阁和六部要想引荐官员, 需要走流程发公文调印信, 拖拖拉拉倒十几次手,中间哪个程序出了问题都会被卡住;堪称官僚主义之集大成。而建立初始还没来得及立规矩和走流程的外务处, 则只要关键人物递一个条子,就能把名帖和文件一同办妥了。

    当然, 这种效率有好也有坏;好处自是节省时间缩减流程,坏处么……现在最大的坏处就在于,穆祺必须提前找到张太岳,彼此对对口供,把之前的某些伏笔给填上——比如说,有关于“张翰林非常欣赏潘巡按”、“可与夏禹争功”的部分。

    毕竟是合作了几年的上下级关系,世子的要求再古怪离奇,张学士也总是能够理解和配合的。不过,张太岳在接过潘印川的档案之后,却莫名犹豫了片刻,左右看了一看,才低声开口:

    “……如果要涉及河工的话,那这份文件恐怕还要搁置一阵,才能批准。”

    “怎么了?”

    “圣上已经许多日没有召见外臣了,只是每天将奏折批下来而已。”张太岳轻声道:“从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