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 360-380(第20/26页)
从前,刘挽从来没有做出任何违背刘彻意愿的事, 以后也断然不会。
况且, 连盐利和酒利刘挽都能毫不犹豫的交出来, 怎么可能会握着藏书楼和安容处不放。桑弘羊想起有人曾提过, 当年在设立安容处的时候,刘挽打的正是朝廷的名义。
几位大汉的公主执掌安容处的事宜, 一切其实都是刘彻默许。据说当年在刘挽设安容处时, 朝中的大臣都想抢掌安容处的权利, 只不过是没抢到, 多年来刘挽把权利交给旁人,饶是在各地都设下安容处,也没让朝廷官员有插手的机会。
所以,随着打主意的人不敢再打, 不得不放弃, 渐渐的很多人都把回事儿给忘了。
安容处虽然是刘挽出钱让人撑起的,但其实打从一开始刘挽已然想好将来要归于朝廷接手的。那么,藏书楼也一定是同样的性质。无非是由刘挽打开局面,随后这一切影响力极大的产业,都将归于朝廷,都会在刘彻的名下。
想清楚这一点后的桑弘羊此时在刘挽的注视之下, 将身子躬得更深, 对刘挽由衷生出佩服。
“你该回答我父皇的问题了, 你认为现在事情应该怎么解决?”刘挽确实是这样的盘算, 只是看破的人, 并不代表懂得往后的事情到底该怎么来做才会更好。
“是不是可以顺势立下规矩?往后,关乎民生国本诸事,皆归于朝廷掌控?”桑弘羊明白刘挽和刘彻的盘算后,有一些想法再一次冒出。
刘挽是个生财有道的人,这些年大汉最挣钱的产业都在刘挽手里。
如果是之前,桑弘羊一定认为刘挽和世间的所有人都一样,有钱既挥霍,可劲的建造宫殿,或者打造各种各样的首饰。
但是,桑弘羊既然对钱财之事有兴趣,成为刘彻的近臣,怎么能不查查近些年大汉的支出,以及大汉的收益。
然后,桑弘羊有幸翻阅国库的账本,才发现,国库的收益每年都在减少,真正支撑大汉出征匈奴,让刘彻有钱修宫殿的人是刘挽。
换而言之,刘挽挣来的钱不少,几乎都用在出征匈奴,刘彻的挥霍上。
怪不得多少年来刘彻不管怎么打匈奴都没有人反对,没有人说费钱,敢情那钱花的根本不是国库的,不出国库支出,谁管刘彻怎么花?
桑弘羊接着想找找刘挽多年来挣了多少钱,可是那都是私账,虽然刘挽是往刘彻这儿送了一份不假,并不代表刘彻愿意把账本给到桑弘羊查阅。
不看,桑弘羊都明白一个道理了,刘挽挣钱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汉,更为他们的陛下。
这样的人,既不在意钱财,想来也不会想以一己之力,揽天下人心。她定是更愿意让天下人心都归于大汉,归于刘彻。
想通这一点后,桑弘羊细想刘挽一直没有反击,而是让人越闹越大,刘彻还一副由着刘挽的态度,只有一个可能。以一己之身,立天下的典范。
那些吃准刘挽舍不得将藏书楼和安容处上交出去的人,更舍不得他们自己的产业,这种情况下,刘挽越是不吱声,他们越是认定他们猜测没有错。随后会如何?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的让刘挽交出藏书楼和安容处。
他们意图离间刘挽和刘彻。
对,如果是一个爱财又爱权的人,必然是要中计的。
谁能想到,刘挽小小年纪诸多谋划,实则从来不在意钱财,也不计较权利呢。
一但刘挽在他们的“逼迫”之下不得不交出安容处和藏书楼,这个规矩立下了,接下来也该是他们交出自己权利的时候!
他们不交,言而无信的人成为他们,失信于天下人,这些人往后还敢道貌岸然指责别人,要求别人?
桑弘羊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对刘挽生出前所未有的敬意。
以一己之力而为大汉谋,这是真正的为大汉谋。
如果说盐酒一事让刘挽并不能够成为旁人不敢正视的人,藏书楼和安容处一但再由刘挽交出去,从前的世族,士绅,豪强,他们都将会再一次明白,心存天下者,利用一颗公心,能做到怎么样的地步。
“那你好好整理整理,哪些该归于官营,哪一条规矩该定下,你都写下,毕竟,你的时间不算太多。”刘挽欣慰于桑弘羊竟然真明白她的一番操作目的何在。果然不愧是有名的财政专家,她记得盐铁酒等一应物归于官营,最后在汉昭帝后有一场很有名的议论,既《盐铁论》。此书记载了当时他们的所有争论意见,相当厉害!
刘挽审视桑弘羊,想的是,将来成为四个顾命大臣之一的桑弘羊,怎么败在霍光之手了呢?
啊,算了,以后的事她也不是都能管得了。先把眼前该布的局布好。她得在刘彻的心上多添一些筹码,将来能让刘彻多念着她几分,手下留情。
桑弘羊无声的转向刘彻,等的是刘彻的发话。
刘彻道:“听长公主的吩咐。该定的规矩顺势定好,用他们的话堵他们的嘴,由不得他们不服。”
刘据张大嘴,以身谋国吗?他二姐。
桑弘羊既然看破刘挽的意图,知晓刘挽在算计天下世族豪强,为大汉谋划,得到刘挽肯定回答,又有刘彻下令,他知晓接下来如何行事。
可是,桑弘羊想的是,刘挽如此行事,她是早些年便开始准备等着今日的吗?
这个问题,桑弘羊没有机会问出来,然刘据问了,“二姐早在设立安容处和藏书楼时,便准备好一切,只待今日让朝廷收回对安容处和藏书楼的所有权,顺势算计旁人? ”
刘挽哪怕早年有这种想法,眼下也断然不可能承认,她挥挥手道:“当年我只知道一点,大汉应该握住天下安定的命脉,不仅是钱粮,还有人才,人心。”
不错,刘挽一直都很清楚的知道刘彻到底在烦心什么。对国家的掌控太弱,世族豪强都骑在刘彻的头上作威作福,从来都是刘彻所怨恨的。
人人都觉得刘彻一个皇帝当得威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实则呢?
早年刘彻受制于窦太后,又受制于王娡,多少年来,当刘彻把她们背后的人都斗倒时,又意识到其实在她们身后的人倒下了,他一个皇帝依然受制于人,否则不会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回事。那无非是刘彻企图通过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达到压制越发势大的世家,更为他们套上另一个更明确的枷锁。
忠义二字,从来都存在着,只不过是从前没有制定成文。从刘彻而起,君臣、父子、夫妻该是怎么样的相处方式,从上而下的传递得清清楚楚。
多少年来,刘彻受到的掣肘,从来不曾和任何人提起。
刘彻是个强势的君王,遇上问题刘彻只会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绝不会接受底下的臣子对他的指手画脚。不能说没有成效,毕竟刘彻手里捏着张汤这样的王牌,实在不行,杀一波最是直接了当。
刘挽做的很多事,算是在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既让刘彻可以不必大开杀戒的和人抢,和人斗,又能够帮助刘彻得钱得利。
刘挽懂得刘彻的不容易,更能为刘彻有力的解决刘彻所面临的种种无法言喻的难处,这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做得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