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340-356(第13/29页)
个下人,也是经常张口闭口就是“见过夫人、夫人安好之类的”,搞得他也怪不适应的。
可是相公现在的官越做越高,家中的下人必须得有规矩,不然出去了人家会说闲话的。
跟张杏花好好解释了一番,她这才为难的答应了。
没成想今天一个没注意,就被这刘妹子听到了。
刘四妮儿一张脸晒得黝黑,明亮的眼睛看着张杏花,甚是疑惑道:“老……太君?”她并不笨,脑子转的也快,“张大姐,你是这宋府的老太君?”
怪不得摊位费涨价的事儿她这么快就帮忙打探清楚了,看张杏花平时的穿着十分朴素,她还以为她只是经常中的普通住户罢了,没想到竟也出身自大户人家。
张杏花当众被人戳穿了身份,有几分不好意思,“刘妹子,我也不是要故意骗你的。我真是从外地来的,也是乡下人出身,就是沾了孙子的光,把我们一家都接过来住了。”
张杏花从大老远的宋家村来到京城,刘四妮儿算是她交到的关系很不错的朋友了,年纪大了难免会有些寂寞,跟那些菜农待一块还能经常聊一聊天,有共同话题聊得也开心。
刘四妮儿并没有生气,刚开始听到的时候有几分震惊,这会儿反而很高兴,“张大姐,你真的是这宋家的老太君啊,我可听说这宋家是一个当大官的人家,你是老太君,那岂不是比那个大官儿还要厉害的大官儿了?”
刘四妮儿不识字,她来送菜也是签了契约的,契约上有保密的条款,她很珍惜这份工,从来不多嘴打听主家的事儿,所以她只知道宋家是个做大官的,具体是什么她并不知道。
张杏花被她这个话逗笑了,“你说的对,我孙子就是那个当官的,我是他奶奶,那我就是比他还大的官!以后有什么难处可以跟我说,咱们都是老姐妹儿了,不用见外。”
刘四妮儿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也能认识一个当官人家的老太君当老姐们儿,大概是跟张杏花认识久了,比较熟悉,她也没有局促,而是大大方方的咧嘴笑道:“哎,好嘞!”
“不是说要请我吃饭?还去不去?”
刘四妮儿没想到张杏花一点都不嫌弃,高兴的应道:“去!去!当然去嘞!”
她把菜筐整理好,洗了下手,挑着菜筐道:“张大姐,以后我还能这么叫你不?”
张杏花最烦的就是那些礼数了,说道:“当然行啊,你就叫我张大姐就行。不过你别跟李老汉他们说就行了,我怕别人知道了给我孙子添麻烦。”
“哎!张大姐!放心吧,我四妮儿的嘴最严了,一个字都不会说的。”刘四妮应道。
她打心眼里感激张杏花,要不是她,她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工?家里头还有一个奶娃娃要养,儿媳妇儿早产身体还落下了病根,大夫说要吃药调养,她比张杏花要年轻上好几岁,但这白头发却比张杏花还多。所以谁要是敢说张杏花的不是,那她刘四妮儿第一个不同意!
第348章 第 348 章(捉虫)
初冬一过, 天气逐渐冷了下来。京城地处偏北,没有江南气候宜人,现下有家底的人家已经烧上炭取暖了。
京郊外。
宋老大和宋老二他们这段时间几乎吃喝住都在这边, 他们新建的窑赶工建成之前他们就在张罗着收木头了,等这窑建成之后, 人手也招够了, 就急忙开窑烧炭了。
好长一段时间不干这活儿了,生怕手生,毕竟这个东西全靠火候和时间把握,干脆盯紧着点, 生怕出了岔子。
他们这一遭又是买地又是找工匠建窑, 还有买木头, 前前后后可花了不少银钱。尤其是这块地皮,虽然是在京郊, 但靠近京城, 即便这块地之前没人要, 这价格也不会低到哪去。
宋老大和宋老二他们都想抓紧时间烧出好炭出来,眼看着天气冷了该烧炭了,他们不能错过这个好时机。
宋府。
天黑的早了,最近又时不时的起风,宋声回来的也早了。饭桌上少了好几个人,宋声问道:“大伯二伯他们还在郊外忙活呢?”
张杏花给他夹了一块肉放到他的碗里, 说道:“你大伯他们是急性子, 又担心换了个地方这炭烧不好, 让他们在家睡觉愁的他们压根睡不着。你呀就别管他们了, 就让他们在那儿待着吧。”
陆清则是说道:“估摸着日子这天也快降温了,明天我再让人给大伯他们拿几床厚被子盖。”
宋声一只手在上面夹菜吃菜, 另一只手在底下悄悄握住陆清的手,摸了摸他的手心,眼底温润,“你有心了。”
宋老大他们在京郊烧炭的事儿虽然保密工作做的还不错,但那是没烧出来炭之前。
等烧出来上好的银骨炭之后,这秘密就藏不住了。跟他们一起做工的人谁见过那么好的炭呀?这种炭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而且往年都是要看产量的。
他们这里产银骨炭的消息被别人知道,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觊觎。好在宋声有先见之明,让守备军派了一小队人马过去驻守着,明着告诉那些暗地里的眼睛,这炭虽然是他们宋家在烧制,可那是属于皇家的。
这银骨炭一出,牵动了多少利益。消息刚传出去,马上就有御史台的御史来弹劾宋声了。
宋声这个首辅还没有任职多久,不像前一任首辅宋严固在朝中经营多年,连御史台都要看它的眼色行事。
如今的御史台依旧紧盯着宋声这个首辅,只是奈何皇帝护着他,御史台往上递了多少弹劾的折子,都被压下去了。
这次他们觉得是个大把柄,第二天早朝时纷纷上折子参奏宋声。
可说了这么多,却没有激起一点水花。李凌尧在那高位上坐着,嘴角弧度微微向下,这意味着他们这位在皇位上坐着的陛下此时的心情不是那么愉悦。
宋声敢在京城外建窑烧炭,那是跟他提前说过的。这炭火的生意如果做得好,就能把世家垄断的生意撕开一个口子,对于皇权收拢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他就知道宋卿是个有能耐的人,也不枉他这么欣赏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让他做这个首辅。所以宋声在跟他提这个事儿的时候,李凌尧是十分高兴的,要知道他们皇宫里每年所用的银丝炭都是从郑氏采买的,价格一直都不低,但这东西只有他们一家售卖,不买都不行。
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首肯,宋声才能毫不遮掩地调动京备军过去守着。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皇帝对宋声青眼有加,如今的宋家正如日中天,有宋声在,宋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官场上的人心思深,每做一步都要有万般考量。
像宋老大他们这种只埋头干事儿的心思就比较简单,一心想赶紧把这炭烧出来,赶在今冬卖个好价钱。
宋平和宋峰也都赶过去帮忙去了,这段时日他们一刻不敢松懈,就怕有哪一次的炭给烧坏了。
好在烧出来的炭跟以前在宋家村的时候烧制的差不多,出来的银骨炭量也多,灰花炭也有不少。这灰花炭也不愁卖,到了冬天集市上普通老百姓也是需要用炭火的,他们大多数都用灰花炭。
宋老大,宋老二,宋平和宋峰看着他们烧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