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490-50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490-500(第15/30页)

束,就下一个赛场,一直到最后的最后。

    时间挺长的,一个赛场的四个项目就得几十号人去抽,硬是搞了快两个小时。

    由此可见,参与者甚多。

    还有人抽完签后玩手机:【姐妹们我出息了我居然能出现在直播里了!】

    这是本来拿滑冰当爱好,没想到现在居然来参赛的。

    到此一游也罢,扎堆凑热闹也好,生活的动力就是需要这些起伏才能产生,对一件事情的持久热爱也总是有着源源不断的事件发生,才会继续下去的。

    可以预见,这场与去年截然不同的钻石表演赛,它或许没有上次那么高难度的精彩,但绝对不会丧失精彩。

    这是一场由国家队高水平运动员、注册运动员们、业余爱好者们一起参与、建设的比赛。

    出乎张简方设立这场比赛的意料,但并未背离初心。

    因为他当时想要的表演赛,目的就是从严肃的比赛里跳出来,发现花滑的别样乐趣。

    2020年八月份钻石表演赛,从它筹备的最开始,就已经做到了这点。

    ·

    与爱好者们的一周跳、两周跳不同,省队、俱乐部的参与者们,在这场比赛里是向大家报备自己的训练进度,而国家队这群人则是对外进行的技术难度展示。

    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参与进来了,但这些人,她们代表着的就是整个花滑队伍的梯队建设情况。

    2020年了,离2022年2月不足18月,时间很紧张,如果想要在冬奥拿到好成绩,现在的高难度运动员水平就需要达到世界前列才行。

    于谨没当场边的教练,他跟一众人坐到了解说区。

    这边有专门的几个摄像头,收音也收得漂亮,主要就是听教练们唠嗑。

    一开始还没几个人发觉这个好地方,因为正经的解说有专门的开关设置,在选背景音里,就能选择要不要听解说。

    于谨他们就是占了这么个解说旁边的位置而已,没有真正被归给官方提供的“解说音”。

    还是有人点开后截了片段发网上,一群人才过来找的。

    “你直线加速啊加速啊你拐什么!哎你这个左推的毛病!老汪你看看你教的什么学生,这都跳成什么了!”

    “发力要垂直!这是S是S哎你不要……不是你这个轴怎么每次都这么斜,你肩背打直啊!”

    “你下次我跟你说,你别急着让他练了,你先去把那基础课程资料给学一遍,孩子是好孩子,就是给你霍霍了。”

    “你这话怎么说的?就你能!你看看你带的,这滑行什么鬼,这曲线糊弄鬼呢?怪不得F错刃,你别跟我说浅内刃,你有本事去大翅膀跟前说浅内!”

    他们吐槽起来也是毫不留情,而且因为学生都在场上,一个个指着对方的鼻子就骂,嫌弃的还不是学生,而是废物教练。

    一群人叽叽喳喳的,没带铭牌,又没什么标记,说话时收音还都混在一起,加上有的人方言浓厚,导致这个频道里的声音乱糟糟的。

    北方的观众听着倒没什么困难,因为他们这群人要么是东北的,要么已经被东北话腌入味儿了。

    对南方的观众可能就不太友好了。

    没字幕,真的很累。

    【求求了给个翻译】

    【舞了嚎疯是啥啊,你们能不能戳个翻译在这里】

    【方言,绝对是方言,我就说,东北话它不能是普通话】

    教练们组成的解说区,很快就超越了真正拿证的卓铮等人勤恳工作的正儿八经解说,成为了这场比赛之外的第二大亮点。

    第一大亮点其实不是跳跃大赛本身。

    而是,丛澜。

    ·

    别的赛场在连线直播时,丛澜她们就会获得休息的时间。

    如果在正经的赛事里,她们会去后场维持热身状态,但这场比赛不一样,它没有成套的节目,也不必做一些什么复杂的东西。

    出去跳完回到场边人群里,大家一起结束的话,可以继续在这里站着,也能到挡板后面的通道里找位置坐着。

    丛澜穿上了厚实的外套,找了个沙发坐下。

    没一会儿她身边就多了一群人。

    这若是搁别的比赛中,来参赛的都是很久不见或者压根没见过的人,早就跟丛澜合影聊天蹭欧气了。

    这群人就不必了,大家都是熟人。

    桑莹看着跟前的大屏幕:“不是WINGS评分我还有点不习惯。”

    是人就会有偏好,看谁顺眼多给一分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刻意压分这件事应该不会出现。

    直播呢,这么多人关注的,后面要是被WINGS复盘翻出来自己的跟其余的四五个人打分差距过大,裁判证还想不想要了?

    哪怕这场比赛不够吊销他证件,冰协直接开除他的执法权也不困难,所有的赛事都要看组织者的安排,人就是不给安排比赛又能奈何?

    丛澜:“是哦,有点。”

    WINGS给分照旧输出一堆数据分析,其他赛场的就不太行了,裁判顶多给这个动作打一下分数。

    但也因此暴露了一点:新规之下的q,成了大麻烦。

    没有真人裁判能够看出来这个q的度数到底是多少,用了裁判系统也不行,它对于角度的限制非常大。

    什么90°,我非说它89°你信吗?

    你说这个满周数了,我说它差10°得-1只给4,你有什么证据反驳我吗?

    10°,这个夹角是人类能在高速环境里看出来的?

    不能啊。

    但它用这个规则就是可以说,不足满分GOE。

    观众们也从这一次的跳跃打分中,可以明显看出来新规的针对性。

    【看来澜神去年的满分戳了icu肺管子】

    【张总进了isu后我都不敢叫它icu了】

    【保佑我张总长命百岁】

    关于q的规则,一是在90°的判别上,二是在满分GOE的苛刻上。

    可以说,有这条规则在,只要裁判敢、想,就能操纵最后的成绩,而且是极大范围地操纵。

    近些年来满分的跳跃和其他的技术动作,在花滑里时有发生。

    丛澜不必多说,沐修竹的3A和4Lz有过,西妮娅·库里科娃的3Lo也有过,还有滑行很好的人在接续步上也经常有满分。

    GOE满分最多的一个单项,应该是编排步伐,也就是自由滑里的那个ChSq,主要还是它的要求不太高,大家的完成度都比较好。

    说到底,随着花滑的发展,与之相关的训练、装备等都有着跨时代的进步,曾经的规则是针对最初的赛场环境的,现在大家的状态已经赶上了十几年前的前列水平。

    一份试卷给高一的学生去写,和给复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