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 100-110(第25/32页)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是真能自己跑掉的,还不如跟儿子在一块,互相有个照顾呢。许衍去咸阳是跟着县令派的人一起去的,安全有保障。她自己跑那就太危险了,两座城邑之间依然有盗匪,更不要说野兽了,只有那些游侠儿敢于独自行走,他们正常老百姓都是要结伴的。
许家人都很信任郑县令,县令是关中来的。在他来之前,先是有个从咸阳来的农官,在官田里把几种经济作物都种上了,教会了很多人。
然后这边产业开始发展起来,农妇们能赚到点零钱了,于是武都人都很信任咸阳来的官吏。
不过那时候工钱很低,摘花这种简单的活,干一个月只给二十钱。郑县令来了之后才提到到现在的价,各个作坊的工钱也跟着提高了。
所以许家人非常朴素地认为,郑县令是个大大的好人,听他的话一准没错。他们唯一纠结的就是没有多少钱,不然既然县令说去咸阳好,他们肯定不带犹豫的让许衍去咸阳。
他们其实没什么概念,虽然食宿自理,但郑县令托人也费了人情,派人送他们去咸阳也搭进去不少钱,并不是毫无所图的。
有这个机会的人真的不多,武都地处偏僻,集中办的学室也不多,每个学室推荐的人再经过县令筛一次,一个县不过选出来十个人。许衍年仅十四,能在其中,说明他在这个小地方确实学得不错。
郑县令一方面确实是有爱惜人才,可惜武都县没有老师能继续教他们的心理;一方面也是想投资人才,看看这些学生中将来能不能有出息的;再一个,武都学子能学有所成的话,也是他这个县令的政绩。
不然考评时只说学室多收了学生,学出来的一个没有,考上官吏的、升入郡学的也一个没有,这教化方面的政绩就太虚了。
这些少年入京,不是只有许衍一个要带家人,都有人跟着。富户子弟还带了婢女,他带上小姑母是有点特殊,但不说的话也不是特别引人注目。
只有车可以蹭,郑县令挺大方的,带一个亲属可以蹭车,他钱都花了,也不在意多花点。但是这些人吃住都要自理的。
许狸不怕,她多带点干粮,路上买也买粗粮,花不到多少钱。住就跟许衍挤一挤,他们穷人家本来就不是很在乎男女挤一个屋。而且真上路了之后她发现,她还可以跟人家的婢女合住,更方便了。
一路无甚特殊故事,但也令一行人大开眼界,许狸走远了路才晓得,原来他们武都偏归偏,远归远,却居然是个很富裕的地方。因为他们那里出产的货物卖价非常贵,又非常需要人工,所以他们这些农户家的人才能在闲时普遍找到活干,并且工钱还不错。
别的地方就不一样了,也就附近有大工厂才会比较富裕,围绕着工厂多出许多生计,最没本事的人家只要家里没拖累,人也不懒,一般也能过得不错。
而一旦没有这类大工厂,那乡间只能种地为生,大部分人维持着一种不特别穷但也完全不富裕的状态,比她幼时的记忆里稍好,但一样手头缺少活钱,因为没有那样的作坊给他们上工。
路上投宿时难免同当地人打交道,生活枯燥的农人对远方旅人都很好奇,许狸也被不少年纪相近的少女问过奇奇怪怪的问题,同时也从她们那里知道了当地的情况。
比如说前两年有地方遭过灾,跟武都遭灾时一样,官府有平价放粮,有杀过几个囤积居奇的商贾。不过许家当时拿钱买粮,艰难了一年就缓过来了。毕竟之前有积蓄,虽说当年的花田也受影响雇的人少了,但粗粮加上马铃薯撑到第二年上工,也就好了。
这些地方却不行,地少的农户也没钱财积蓄,买粮度灾真是耗尽了元气。大前年遭的灾,今年都没完全缓过来,还在勒紧肚子省着粮食来还债。
也有饿死的。
还有跟她家差不多的人家,平时吃得比她家差一截,家里也供不起一个读书人。
很多地方学室比他们那多,但上得起学的人更少。
哦,又听人聊天才知道,原来武都也不算偏,离咸阳还挺近的,燕国齐国楚国有些地方那才偏呢。他们的偏,是老秦国时期的偏而已。
许狸在路上还看到一家纺织厂在招工,一时心动都想留下来了。
只是想到咸阳和家乡,想到赚了钱在这边两头不靠的,也不放心托人送到咸阳给许衍,只得放弃了,安慰自己:“咸阳机会更多,我肯定有活干。”
不过就算是这么想的,许狸也万万没有想到,机会竟然真的很多,多到她一进咸阳就找到了工作。
那时正是他们的车队进入咸阳范围的时候,车上的学生们在说要不要有空了去郑县令的家乡看看。郑县令叫郑羊,就是咸阳边上长安县轵道亭的人。他是当年第一次考试考上的那批小吏之一,一年年累积资历功劳,分到了他们那里做县令。
许狸嫌车上挤,反正要进城了车走得慢,她下来跟着车走着,顺便活动一下。
就在这时候,她看见路边卷了张纸,眼尖地看见了“招工”二字,立刻跑去取来,边走边看。
是家制衣厂在招女工,许狸按住怦怦跳的心脏去看时间,还是新的!
现在是大秦统一天下,陛下称帝的第四年。嬴政现在觉得始皇帝也就罢了,他就是第一个皇帝,当之无愧。二世三世什么的有点给自己竖flag,不吉利——其实也不是竖flag不吉利,主要是他看“秦二世”就觉得晦气,不想要这个称呼了。
所以他还是“随大流”,随后世的大流,定了年号。
就是这年号也有点问题,臣子们定下的年号,什么元始、元初乃至元鼎,嬴政背地里一查,全被老刘家的皇帝用过了,他也很生气。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还用,他岂不是成了刘彻的灰孙子,绝不能干。
臣子定不下合适的,他就以“始皇帝”为号,横竖他就是第一个皇帝,他定的就是规矩。
如今便是始皇帝四年。
新年刚过不久,招工布告上的时间就是始皇帝四年二月十八,招工时间一直到三月中呢。许狸路上也见过,有些厂招工会到乡间贴布告,这张不是不小心遗失,就是没粘牢掉下来,被风卷到树上的,正巧叫她捡着了。
她有信心,她的针线功夫也很不错的。
把布告上的地址和时间反复背了几遍,许狸将纸张仔细叠好收起来,准备住下后就去问一问。只要能上工,她什么也不怕了——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从武都来的青少年们在咸阳已经待了三个多月了。
许衍就是年纪最小的,小到他跟着别人一起去郑县令的朋友那里,还被多问了几句,担心他不能胜任。
他们的工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中最不起眼的一部分。自天下一统,天子就召集天下百家共同完成两个任务。
其一,整理大小诸侯国的史书记载,完成一部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如今的通史。
其二,统一天下文字,并为文字编纂字典和更大规模的词典,以便查询。
两项任务引得无数大家西进,儒家八派,荀子门徒,道家野老,墨家余脉,听到消息就纷纷登车急赶,带着能叫来的所有学生往咸阳而来,生怕错过这两场盛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