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1260-127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买活》 1260-1270(第14/22页)

昨天你也去了考试现场?试卷出得有水平吗?这批使团成员, 你评估下来,感觉如何?”

    “试卷难度不低, 不过,这本来也不是用分数来做区分的, 更多还是摸摸底。使团人员, 除开我们知根知底的那些, 也就千把号人,分数不算是必要的统计工具——主观题的解答,不是为了得分, 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特长。而对出题意图的解读, 这就是第一道门槛了。”

    王无名倒没有吝惜自己的赞美,“张坚信指定的出题人, 还是很有水平的, 他对这件事也相当重视。昨天我们聊了大约一小时。”

    “怎么样?”

    王无名很知道谢双瑶在问什么,他思忖了片刻, 回答道, “至少张坚信本人没有被欧罗巴的归巢思想影响, 他甚至主动提起此事,敦促我写进备忘录里,提请智囊团作为讨论要点,以防他本人在下一次智囊会议时,已经回到吕宋,无法强调这一点。”

    如果张坚信本人在羊城港的话,他当然是有资格列席智囊会议的:所谓的智囊会议,虽然存在历史已经十多年了,但谢双瑶也就是在近五年间,才逐步重视起来,将更多的担子压在了它的头上。

    与会的智囊,多数都是自己领域的中坚人物,同时,对于道统和她本人,都拥有非常坚定的信仰,同时还具备了超出同时代大多数人的眼界和见识,其追求必须是谢双瑶所认定的纯粹——就比如说王无名、张坚信,他们都分别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走到了尽头,想要再进一步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基于他们的天赋和运气,他们在到达顶峰的时候年级其实还很轻。

    对于长时间处在自身权力顶峰的人来说,能够承受重担其实是并不容易的,很多人会被繁重的工作,以及复杂的政治博弈压垮,在谢双瑶来看,沈曼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可能在她刚刚巩固权位的时候,她还是有一些想法和主动性的,不管这主动性是对谢双瑶有利还是不利,起码还能看到沈曼君在做一些主动的思考、判断和应变。但等到她职业生涯的末期,沈曼君已经有点行将就木、力不从心了。

    不知道她是为什么丧失了主动性,但总之,就呈现出现在这样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她身后的利益集团都无法敦促沈曼君打起精神来的话,那也基本就可以判断出她是真的无可救药了。

    如果还想让旧式文人,或者说是以吴江为核心的才女集团,再支棱一段日子,再站几班岗,那谢双瑶现在就应该设法促使她们内部完成一次自我革新,让另一个较有能力的报纸人上位——叶昭齐就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不过,谢双瑶还在考量之中,她对沈曼君是多少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再缠斗个五年十年多好?让新一代平民报纸人在斗争中成长起来,有能力的自然脱颖而出,没能力的早晚会陷入麻烦里,被激烈的竞争淘汰掉。

    就是这个时间点卡得很烦——沈曼君要能再坚持十年,到时候就算别人斗不倒,她年纪也大了,能让她下台的原因很多,如果这时候换上叶昭齐,此女正当壮年,而且权欲要比姨妈更加旺盛,谢双瑶隐约还听说过她为了前程,‘慧剑斩情丝’的故事。

    好像是她和敏朝旧王公的谁,发生过一些情愫来着,不过,最终叶昭齐还是结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婚,过着非常标准的生活。她没能调入《买活周报》,是上头的意思,不然,以她自己的意愿,早就进周报做左膀右臂,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或许还会在沈曼君告老之后,把张利青那一系的人抬上来做几年傀儡,随后再顺理成章地继承周报主编的位置。

    在谢双瑶看来,这样的权力斗争,就像是四季晴雨一样,都属于自然现象,已经不值得感慨了,她既无法阻止人们自发的斗争,其实也无法阻止人们自发的合作,就好像这一次派遣使团前往欧罗巴,本心来讲,她不愿知识教把手插得太深,也不是很乐见定居洋番起劲地掺和,这当然也有预防知识教权柄再度扩大的考量,更重要的还是她本来就有意识,后被智囊团丰富的‘归巢’猜想。

    所谓的归巢人物,最典型的就是德札尔格——他既对故乡的政治不满,又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智慧,能够感受到道统的魅力。既然如此,那他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了。德札尔格等人必然会理直气壮地将道统带回故乡去,而且会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将家乡推入道统时代。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想方设法地把买地卷入战争之中,为他们在故乡的发展开路。

    从一个道统信奉者的角度来说,德札尔格的做法无可厚非,谢双瑶甚至能想得到,他们在华夏本土也会拥有一部分支持者,在这个阶段,道统的理想和现实还没有完全一致时,人们往往必须在国家利益和道统利益间进行选择——这是百姓的视角,而在她的统治者视角中,问题其实就根本不在选择上:

    谢双瑶信奉道统吗?当然是绝对的信奉者,否则她为何选择了这个道统作为买地的立国根基?不过她同样是个现实的人,深知道统在此时仍然是奢侈品,作为一个有国籍的,在位的统治者,在履职期间,如果她能规划的话,肯定是确保道统的光辉先照耀到买地的百姓身上,再依次往外扩散。有余力的话,捎带手帮别人一把也不是什么大事,但要说为了道统的理想而损害本国的权益,那是只有二傻子才会做的事情。

    把欧罗巴的蛋糕做大,大家一起发财,如果她能做得到,谢双瑶并不介意付出一点资源去帮扶,但前提是一切都在计划之中,打好提前量,且买地本土有余力才行。

    以如今的摊子来说,如此理想的状态只能出现在未来二三十年后——现在比欧罗巴还更需要帮扶的地方可太多了,且不说南洋、黄金地、袋鼠地那些地方,全都是一穷二白,对基建资源的需求堪称无底洞,就是买地本土,难道这几年就风调雨顺没有天灾了,难道扫盲、移风易俗、三线建设、边远地区开发、修路……等等这些繁杂的工作,就都已经踏上正轨了?

    别的不说,要正经经略欧罗巴的话,至少本土老地的州县,县一级行政单位,通水泥公路率要过半吧?这已经不算是什么很高的标准了,考虑到了边远山区,修路难度极大,比起修路不如迁居更现实的情况。谢双瑶的短期目标,其实是把所有沿江河水系辐射区的县城,往主要村镇的路都修通,归根到底,她还是很依靠水运来发展经济。

    另外,敏朝已经交给买军代管,什么时候完全裁撤敏朝衙门,完成北地并入买地中枢管理的前置工作,这也是重中之重,时间不能拖得太久,倘若在政治上养成一个特有的体系,那要拆分就更难了。

    事实上,这件事是她近年来的工作重点、难点,反而南洋等新地,活力十足,只要洒下资源便可得到回报,而且民众容忍度、预期值很高,短期内仍可放任其再略微混乱一段时间——不过,倘若这些地方,新利益集团形成得过快,根基过于扎实,对未来的彻底买化也是不利,一样也要做好预防。

    试想,连南洋都是如此了,还等着她彻底消化,这时候的欧罗巴还要再闹腾起来的话,那该是多么烦人?不论是团结在一起,和买活军打;还是现有的王国逐一陷落,整个欧罗巴沐浴在道统初升的光辉中,进入新一轮洗牌,让一整个阶层在斗争中完全消失,打破世界贸易格局……

    这都不是谢双瑶所乐见的,她最好欧罗巴能维持现状,几个国家勾心斗角,开战地域性争霸,无暇他顾,和买活军么,生意照做,也不制止买活军的全球航行——如此,作为让步,她倒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