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370-38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370-380(第14/28页)

琰话中所提到的两本书,顿时明白了乔琰所说的“有让步但不多”到底是何种意思。

    清河崔氏的崔寔和颍川荀氏的荀爽都是世家出身,将他们的著作遍及天下,好像是乔琰在对世家先甩出了个巴掌后给出的甜枣,但再仔细一看又发觉,这枣的糖分掺水了。

    崔寔和荀爽都已过世,让逝者的名声广布,对于家族来说能够获得的利益相当有限。

    更不用说,这两本书的内容都很微妙。

    崔寔的确是世家子,但他是在极其贫寒的处境中过世的,死后甚至险些没有余财让其下葬,除却《四民月令》这等农业典籍之外,他在《政论》中传递出的一条重要想法便是以农为本,和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在对官员制度的考虑上,他和仲长统的有些观点是很相似的。

    而荀爽的《汉语》乃是汉朝历史之中的成败兴衰典故,并非是标准的学术著作。

    从理论上来说,乔琰的这两项选择都已在先前那本《昌言》的石破天惊状态回退了一步,但从这两本书的实际意义上来看,她这分明就是在更进一步。

    可在她一步步扼紧的言论权柄面前,这个选择只能被定义成“让步”。

    得到了这个回复,徐庶便已可以确认,长安那头的种种应变丝毫也没让乔琰的一步步行动有任何的失措。

    在大局上的定夺,她依然有着始终如一的冷静。

    即便,王允等人的“恩将仇报”依然让人感到一种大厦将倾的悲哀。

    但再怎么悲哀,过年还是要过的。

    在向乔琰告辞后,徐庶便去见了母亲,拿蔡昭姬的那套“天下未定,何以家为”的说法,把母亲问询他在汉中地界上有没有遇到什么意中人的问题给搪塞了过去。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

    他原本来述职的同时还得到了小半个月的长假,现在却因为秦俞觉得反正他单身,时间够多,不如来帮她一道处理政务,在征得了乔琰的准允后直接把徐庶抓了壮丁。

    徐庶简直欲哭无泪,所幸赶上荀彧那思量三日后给出回复的契机,他还能打着替君侯再去补上两句游说的幌子逃了出来。

    荀彧可不知道徐庶和秦俞之间的这一番过招,乔琰说给他三日的思索时间他还真就闭门谢客了三日,在这三日之间将他这三十三年来的经历见闻、阅览书籍和与长辈后生的交流通通在脑海中过了一轮,此刻心中已落定了答案,见徐庶找上门来,便先一步说道:“徐太守已不必多言,荀彧并非迂腐不可破之人,否则当年被迫迎娶宦官之女引来非议的时候,便已该当自戕以证清白了。”

    “大司马既有明主之心,荀彧又为何不能有忠臣之分呢?”

    这一句明主忠臣,已算是个再明确不过的答复了。

    徐庶拊掌一笑,“如此便好,有了这句话,奉孝和志才先生也都能松一口气了。”

    乔琰对荀彧立场的猜测既然没错,那么那句荀彧若不能为她所用,便让其销声匿迹,显然也不是一句随便拿出来的说辞。

    可荀彧到底是郭嘉和戏志才的朋友,是荀攸的叔叔,又有此等经天纬地之才,若真因这立场之分而丢了性命,实在是个遗憾。

    好在,如今的结果可以让人放心了。

    两人交谈之间已行到了乔琰的府邸之外,不过还没等他们到门前,荀彧便先一步在这长街的另一头见到了三个熟悉的身影。

    两名武将并肩而行,虽还有些身量上的差距,但也已有了不分伯仲的威风气势。

    就是这对父女在行路之中还有些针锋相对的较劲姿态,似乎还在争吵着什么。

    与他们同行的少年人颇有些无奈地望了望天色,在将目光转回到前方的时候正好和荀彧的目光相对,因认出了远处身影的身份,当即浮现出了几分喜色,也难得没那么沉稳地加快了点脚步。

    一见这一幕,荀彧的神情都不免柔和了几分。

    那出现在他视线里的少年,不是诸葛亮又是谁?

    至于那一大一小两位武将,便是同样从幽州回返的吕布和吕令雎了。

    “说起来,”荀彧一边走一边开口问道:“我记得大司马说,此番前来洛阳述职是以三人为一组,但眼下若再加上你的话,倒是一次性回来了四个了?”

    这好像是和乔琰给出的规则有些不符了?

    徐庶沉默了片刻,趁着那三人还未到眼前,小声回道:“君侯说,此次申请回调述职的,到底是持有什么想法大家都心知肚明,唯独两位吕将军,两人加起来也凑不出一个心眼,所以……”

    “先按一个人算也无妨。”

    荀彧:“……”

    这个理由,当真是……

    当真是很符合乔琰的作风!

    376. 376(一更) 作战邀约

    但荀彧也不得不承认,乔琰所说的其实也没错。

    其他回洛阳的,就比如说徐庶这样的存在,此刻是以臣子的身份,向着行将举事颠覆大汉的明主做出最后的效忠宣言,所需要的是一个斟酌言辞的深入交流。

    以便让彼此都确信,可以在这最后一段路上相互扶持着走向最后。

    确实不能一口气回来的人太多了。

    否则,若是因路途远近而出现了回来先后的顺序还好说,若没有,这前后接见,是否也是一种亲疏远近的分别呢?

    乔琰显然是对此做过考量的。

    在此时,她面对的所有压力都只能来自于外部,而绝不能来自内部。

    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在此刻再不给荀彧考虑思量的时间,而是直接下达了令他必须做出决断的最后通牒,以让荀彧作为这个吸引世家内部有识之士的标杆。

    同样是因为如此,她才会将昌言放出,除却对民众的回应之外,也作为特殊时期评判敌我的分水岭。

    奈何,在这等严肃到非生即死的氛围里,吕布和吕令雎好像完全没感觉到这其中有何种暗潮涌动、一触即发。

    他们也显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君侯正在朝着君主的方向迈出一步。

    比起关心这个,他们关心的大概只有两件事了。

    一件便是此番亲自在正月里来到乔琰的面前,可以直接将压胜钱给拿到手,以防被某些人给提前截胡了。

    另一件便是——

    何时动兵。

    诸葛亮、荀彧和徐庶三人在门外交谈,让吕布吕令雎父女先到了乔琰的面前。

    这位子都还没坐热呢,吕布便已开口问道:“君侯打算何时对着冀州出手?”

    乔琰朝着这两个家伙瞥了一眼,无比确信一点,要想让吕布在政治上能有什么特殊的觉悟,可能实在是对他来说有点难度,吕令雎在作战的头脑上比吕布稍好些,但也需要个称职的军师在旁对她做出补充校正,同样没察觉到此刻在政局上的博弈。

    但怎么说呢,跟这等头脑上相对简单些又还压得住的角色往来,对乔琰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和缓心情的好事。

    而对这两员将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